“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935年5.29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1985年扬成武将军泸定桥故地生情,老泪横流
说起长征就不得不提到在它途中发生最惊险的一场战役——飞夺泸定桥,这场足以被载入史册的战役是靠着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努力拼搏出来的,无数的人用着鲜血和生命在国民党手里夺下了泸定桥。
川军为何不炸毁桥,彻底堵死红军的进攻呢?炸桥防御,川军心有不舍
泸定桥作为横跨大渡河一条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颇受重视。这里是从四川入藏的唯一途径。这座桥还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泸定桥始建于公元1705年的康熙年间,正是康熙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解决汉藏地区道路上的梗阻,才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此座桥梁。建成后,康熙皇帝亲书“泸定桥”三字至今还屹立在西桥头。
当时国民党军驻守泸定桥是川军将领刘文辉的部队。这刘文辉是大邑地主庄园刘文彩的哥哥,可不是什么粗鲁莽夫,人家自小也算个读书人出身,后来还任过雅安西康省主席十年之久。作为川籍人士的他,自然明白泸定桥的意义所在,切不可说毁就毁的莽撞行事。刘文辉在泸定桥严阵以待时,曾接到蒋介石的电话示意他必要时可炸毁泸定桥来阻挡红军的进攻。但是刘文辉想来想去,还是放弃炸桥的念头,采取最保守的在桥面抽木板防御的作战计划。一来他还是想要保留铁桥,二来他不相信红军的进攻能有如此大的威力非要他炸桥不可,不过这一次刘文辉失策了。
我军强攻,浴血奋战
当时奉命攻打泸定桥的先锋部队是老将杨成武率领红四团。1935年5月28日零晨杨成武的部队从安顺场日夜兼程240华里,与对岸支援的火把国军拼命赛跑,最终扬成武的部队先于国军,于次日清晨一马赶到泸定城对面的桥头与敌军交锋对决。
当时泸定桥上的木板正在被敌军悉数撤走一大半还没来得及撤完,只留下光秃秃的铁链。走在桥上都摇摇晃晃,一旦踩空还容易掉下去,更不用说城桥头还有重型机枪和炮兵把守。
当时红四团最后决定必须飞夺泸定桥。
杨成武精心挑选了手下的22名勇士打头阵强渡。在队长廖大珠带领下,22名勇士顺着锁链一面匍匐前进,一面铺设木板,对岸的敌军一看红军居然要强行渡河来,倒也不甘示弱立刻举起手中机关枪猛烈发射。红军勇士们毫不畏惧,冒着枪林弹雨的冲击誓死前进。
此时的桥身摇晃得厉害,前进的勇士随时有被击落掉下河的风险,但是他们死死抓住手中的铁链,尽力地避开子弹的袭击,咬紧牙关冲过火力,强行完成了过桥铺路的任务。此后红军大部蜂拥而过。不管对岸炮火再猛再大,我军依然视死如归,一批倒下了,另一批赶过来。面对我军的气势汹汹,川军大惊失色,立刻慌了手脚,弃桥而逃。
无名英雄,值得追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役中铺设地板的先锋部队22人,在当时并没有来得及留名,虽然当初他们全都安然无恙地完成了任务。但泸定桥战役后他们又随着各自部队继续北上长征。
很多人或是在后来的长征途中不幸死亡或者失联,有的则是在后来的战争中不幸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曾积极打听这些人的下落,但几番寻找,也不过只找到8位,他们分别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至于剩下的14位勇士依旧下落不明,恐怕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了。
扬成武将军1985年泸定桥故地生情,老泪横流
1985年,飞夺泸定桥发生50周年之后,已经古稀之年的杨成武将军再度异地重游,看到这座依然横跨在河面上铁索桥,当年战时一幕幕仿佛历历再现。
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感情,忍不住大哭起来。这场战役不仅是他杨成武的成名之战,更是红军足以被载入史册的伟大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