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习俗
卷首语
我的家乡邛崃市火井镇,在崃山腹地,群山逶迤起伏,峰壑纵横绵延,气势磅礴巍然。乡人在山以中农耕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息繁衍,瓜迭绵长,时代相传。山里民风纯朴,人们勤劳善良,有独特的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不少民间作坊。人们生活的山乡习俗,加工作坊,丰富多彩,饶有兴趣。我自幼生长在山区,生活在山乡,耳濡目染,亲历见闻,顺手拈来,俯拾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的日新月异,优胜劣汰,与时俱进,有些陈旧事物也自然而然地淘汰消失了。为了记忆的传承,使人们不致将过去的宝贝遗忘,本文将家乡的山风民俗,生活作坊,尽量记述以存念。
金台山人
2017年7月
传统庙会文化
庙会,在古时侯又称“庙市”,或称“节场”。
中国的庙会活动,庙会文化,传说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其佐证是《封神演义》第一回载有《纣王女娲宫进香》——进香就是烧香。那气势之宏大,何等威武奢华。但见纣王“驾出朝歌南门,家家焚香设火,户户结彩铺毡。三千铁骑,八百御林,武成王黄飞虎保驾,满朝文武随行,前至女娲宫。天子离辇,上大殿,香焚炉中;文武随班拜贺”,那排场绝非民间庙会可比。传说归传说,最起码有史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庙会活动了,距今已两千多年的历史。庙会风俗与
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解放前,有很多寺庙都有固定的庙会期,比如,火井兴福寺观音会是农历六月十九,崇嘏山黄崇嘏诞辰会是农历六月十三,油榨桃花庙桃花会是农历三月二十八,火井高场城隍庙阴差会是农历五月二十八,等等。
高场城隍庙“阴差会”期间,夜晚,庙门外,大概有三四丈高的灯杆上要点天灯,俗称“白果灯”。三五里之外就可看见两串(共24个,或48个)灯笼,悬挂在高高的灯杆上,红红的灯光照亮夜空,特别好看。有时还有外地戏班子前来古戏台唱戏。常唱的戏目有《目莲救母》、《沉香救母》、《窦娥冤》等。一唱就是十天半月。每天午戏、夜戏,人潮涌动,十分热闹。那时,在庙会上,还有“按(抢)童子”的习俗。如果有女子婚久不育,双方父母都很着急,就要找先生算八字,烧香拜佛,祁求“送子观音”,或“送子娘娘”保佑生子。有钱人家,甚至不惜花钱,不择手段,请人到庙会上“按童子”。所谓“童子”,就是用桐子木头雕刻的有五六寸长,用颜色粉饰的木偶小人像。据说在庙会上抢回了“童子”娃娃,供奉在家中堂屋神龛上,这女子不久后就会怀上孩子。
旧时高场城隍庙阴差会期间的盛况现已无从知晓。这里仅摘录四川大学历史系周九香先生《城隍祭祀与崇州城隍庙会》一段记述为佐证:旧时“崇州的城隍庙会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至十五。城隍庙会是全州最热闹的庙会。八月十二日,城隍爷和城隍娘娘回家,出行至北门外永盛寺;十五日,百姓香客信众又从永盛寺将城隍神和娘娘抬回城隍庙。城隍出行队伍约一两里路长,叫做‘阴差会’。阴间的地方长官出行,在他手下当差的众鬼卒则为之开道,尽显示城隍威风。两边街沿上是看热闹的人,每个街口都有迎驾的香案。游行后,直到晚上,这些阴差们还要在大殿和十殿前分别化妆守卫神像,直到体力不支,昏倒被抬走为止,叫做‘倒青桩’”。只可惜,这些盛况已成遥远的历史。
旧时,火井崇嘏山,每年山上诸庙相继举行庙会,热闹非常。山上古庙遗址原有残碑一页,长近五尺,宽二尺许。上有碑文曰:“(已损)得其名。此地(已损)峰真人天仙之子(已损)修石塔、三圣宫,二十余年矣。延至(已损),光绪壬辰(1892年)春二月朔望潮期,远近男女善士,闻音显圣,从风而服,齐集进香。至七月中旬,喜得荣华祖师、文昌川主、黄侯桓侯、达摩燃灯诸佛神祗,开山显圣,普济苍生。心悦,神威浩荡,彩绣如云。男女居士,其从如雨,数百人跟随,西南二路越庙行香。回銮返驾,安座升殿,万姓沾恩。因此绅粮父老,同心协力,捐资募化,建宇起功,砌石刊座,创祖师殿。连山奇景:镇山印、金龟石、乌鱼石、铜鼓石、海螺石、天王座、荣华塔。正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神光射斗牛之墟,居民尽西南之美。善垂万世不磨,功著千秋不朽。是为序。光绪癸巳年(1893年)冬十月上浣西南众姓立”。(上文中“荣华塔”即崇嘏塔。因塔立于荣华殿外,山民俗称为荣华塔)。碑文描述了崇嘏山在庙会期间非常热闹的盛况。庙会期间,还要在山顶上的刀杆坪举办精彩的翻刀杆表演。锣鼓声声,喝彩阵阵,更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加之宝塔高耸,诸庙辉煌,香烟缭绕,钟磬悦耳,风景奇异,游人如织。因此,旧时崇嘏山有“小峨眉”之美誉。可惜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目睹当年那样的崇嘏山庙会盛况,只能从残存碑文中领略一二罢了。
让我们看看今天的庙会景况吧!2013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是火井高场城隍庙庙会期。早晨,台子坝周边的街道两旁,就陆续摆满了各种摊点。有卖香蜡钱纸和银子的,有卖各种小吃的如:豆花儿饭、麻辣烫、烧鸭子、猪头旺子、馒头包子、抄手汤元、凉糕凉粉,等等。有卖啤酒饮料、香烟糖果、瓜子水果的,还有卖氢气球等儿童玩具的,甚至还有气枪打靶的玩意儿呢!。总之,物资丰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遍布全街。叫卖声声,吆喝不断,人声鼎沸,好生热闹,真是庙会搭台,经济唱戏。
有民间组织者,居士婆婆白瑞云等,自筹资金,从邛崃城里专门聘请文艺表演队(因为现在没有川剧团)来高场演出助兴。还专为庙会租赁搭建了偌大的彩布凉棚和几十套桌凳。参加庙会的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高场台子坝集中,好象过年一样。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一阵激烈的鞭炮声中,庙会正式开始。但见浓装艳抹的文艺表演队排着整齐的队伍,穿着整齐的表演服装,踏着矫键的步伐,鼓乐齐鸣,绕场一周,整队入场。会场上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主持人白女士作了温和简短的开场讲话之后,文艺队表演开始。今天的文艺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表演生动活泼。有悠扬婉转的歌曲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等,声情并茂,动人心弦。随着高音喇叭传出高亢悠扬的音乐旋律,演员们个个精神百倍地翩翩起舞,时而翻转腾挪,时而俯仰激昂,扣人心魄。还有相生小品,幽默滑稽,令人捧腹大笑。整场表演干净利落,演出效果极佳。会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回荡长空,经久不息。两个多钟头的演出,会场上高潮迭起,阵阵欢呼声和热烈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接着,举行敬神活动。无数善男信女,涌入城隍庙堂(其实就是几间简陋的小房)。只见殿堂神龛上,坐(塑)着半人高的三五尊粗糙的神像。神像前有一排香炉。神龛脚下,摆着三五个蒲团,以供信徒们朝拜下跪时垫膝之用。只见男女居士们,挨个焚香化纸,作揖,下跪,磕头。一脸虔诚模样,顶礼膜拜不止。并不断传出敲磬和木鱼之声,不时还耳闻“阿弥陀佛”的悠悠佛号声。善男信女中,有的一边烧香磕头,一边低声嘀咕,口中念念有词,似作虔心求神许愿之状。还有特别烧“高香”的,每枝“香”高有三四尺,像大拇指粗细,犹如鹤立鸡群,昂头傲慢,超出众“香”,十分抢眼。庙堂上一片庄严,信徒们一脸虔诚,大有立即感动神灵之势。只见殿堂内,燃烛焚香,烧钱化纸,香烟缭绕,人声鼎沸。香灰越积越多,钱纸越烧越旺,积成了小火山。人在一丈开外,也灼热难受。有的人已汗流满额,有的人已退离老远。燃烧仍在继续,信众越来越多。将庙会的热闹气氛推到高潮。
看!庙堂前正在举行“供天”的大型活动,又是一番宏大的景象。只见,由无数长条形木片做成的宽大木架上,成千上万支蜡烛等距离横竖排成一大片,同时点燃。点点烛光闪烁,排排光焰摇曳,一片火的海洋,蔚为壮观。有许多善男信女虔诚祷告,无数游人拥挤围观,兴致昂然,十分有趣。这是佛事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使庙会佛事活动又达到新的高潮。
此时已是中午。信徒们要在庙会上午餐素斋(无酒无荤的素食),旧时谓之吃“斋饭”。一般吃斋饭的人,都事先要到庙会执事挂功处“挂功”。所谓“挂功”就是捐钱,捐钱完全自愿,出以公心,一元两元不论,也有二三十元,抑或更多。在佛殿神像前,多摆着“功德箱”,信徒们可随意向箱中投币,多少不论,此谓之捐“香油钱”。众人午餐斋饭,没有吆五喝六的猜拳行令,没有醉态朦胧的推杯换盏。吃斋饭一派祥和文明的气氛,充满温馨。这又是一番鲜见的景象。
斋饭后,稍事休息。庙会便进入“踩莲花”的佛事活动,又将庙会推上一个新的高潮。
其实,所谓“踩莲花”,就是善男信女们(绝大多是老大娘)一边唱佛句,一边跳舞,相似于藏族的“跳锅庄”,也叫“踩莲花”,很有意思呢!一般都是,无数善男信女围成一个大圆圈,手牵着手,边唱边跳,歌词简单顺口,易诵易记,歌声整齐,清脆响亮,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信徒们尽情歌舞,罔顾万物,欣喜若狂。具体做法是,先由一位声音宏亮的女士独唱一段歌词,此谓之“念佛句”。紧接着,众人齐声和唱佛号“阿弥陀佛”,如像川剧里的“帮腔”,此谓之“落佛句”。譬如,有一段《巴山子,叶叶长》的佛句是这样唱的(先由一人独唱):“巴山子,叶叶长,巴心巴肝想爹娘。爹娘远,路又长,转块弯弯又哭一场。”紧接着由众人和声齐唱:“嘞吔哎嗨啊——,阿弥陀吔哎嗨佛!”佛声悠扬婉转,旋律清新悦耳,唱者声情并茂,尽情抒发。听者如痴如醉,一饱耳福。又如,有佛句如此唱道:“阳雀叫唤李贵阳,苦命女儿欠(想念)亲娘。过河过水都不怕,翻山越岭急见娘。”再如一首《星秀子,林令排》曰:“星秀子,林令排。爹吃烟(雅片烟),妈打牌。半夜三更不回来,看你的幺儿咋下台?”等等。仔细探讨这些佛句的内容和主题,大都是健康的,多为劝化世人,积德行善,惜老怜贫,激浊扬清,鞭笞邪恶,褒扬正义,等等。如前面那首《巴山子,叶叶长》的佛句,描写一个乖巧远嫁的女儿,受到男家的严格管束,长年累月难见父母,巴心巴肝想见亲爹娘的凄婉情景。是对旧时妇女悲惨生活的揭露控诉。多么真切感人,多么令人同情啊!。再如前面那首《星秀子,林令排》,只用几个简洁的佛句,便生动地勾勒出一对不务正业的夫妇,成天吸毒赌博,不管儿女死活的生动形象。听后令人发指,叫人揪心。还有一首佛句《虼蚤王》巧妙地用拟人手法唱道:“我本家中虼蚤王,妈妈生我前足短来后足长。黑灯瞎火看不见,妈妈带我上破床。十床棕毯我梭透,最后碰到一个美娇娘。腰杆上咬她一大口,她五个手指叉住我。进牙关,放中间。好狠心,真凄惨。砰乓一声咬破我,卟的一声送我出牙关”。看吧,旧时,这户穷人家多么贫穷,晚上没有油灯,只能是“黑灯瞎火看不见”,睡的是“破床”,垫的盖的都是“棕毯”,连“虼蚤王”也饿慌了,好不容易“最后碰到一个美娇娘”,才将这美食狠狠地“咬她一大口”。殊不知突然遭她用手指“叉住我”,把“我”迅速放进嘴里,“砰乓一声咬破我”,并迅速“卟的一声”把“我”吐在了地上。通过“虼蚤王” 精彩风趣的自述遭遇的描写,聊聊数语,便从侧面把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情景,淋漓尽致地突现眼前,令人顿生同情。这个通俗易懂的佛句,堪称绝妙的文章啊!
这些佛句,大多是内容短小精干,取材随意自然,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唱腔固定,格式固定,演唱旋律悠美,句子押韵流畅,朗朗上口,易记易诵。这种特殊的庙会文化,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大家喜闻乐道,广为流传。
民间庙会千古流传, 历久弥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它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和享受的同时,又寓教于乐,使人受益匪浅。庙会文化是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典之一。
过生日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即父母在世,儿子就不能出外远行。即使外出,也要有个准确的地方。否则,谁在身边照顾双亲?父母有病,谁在膝下煎汤熬药,端茶送水?一句话,谁在膝前孝敬父母呢?
以前,有“高堂在上”,即父母在世,是不能庆祝自己生日的,否则视为“不孝”。自己只能给父母庆祝生日,叫做“祝寿”,俗称“做生”。即使活到六七十岁,如果父母尚健在(或有一个健在),你也不能接受别人称呼自己为“大爷”。因为你还是“儿子”,故不敢妄自尊大啊!
父母过世后,才能庆祝自己的生日。俗话说:“儿生娘劫难”。也就是说,儿子的生日正是母亲遭劫难的日子。试想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性命悠关,好不容易才熬过来,岂非劫难乎?因此,旧时每逢自己的生日,必须要给过世的母亲焚香化纸,并且要专门给母亲烧“袱子”(一种用写有专用格式文字的白纸包着的纸钱,专门用以祭祀亡人的烧纸)。一定要在袱子的右边明白地写上“今当母难化帛之期……”的字样,以表示对母亲的沉痛怀念和无限感恩之情。这是祭祀时,非常庄严的仪式之一。
过去庆祝生日,大都只有自家亲戚前来祝寿。少不了送钱财、礼品,表示祝贺。还有特别送大匾恭祝寿星健康长寿的。这要事先把黑底金字的大木匾做好,正中刻上“寿比南山”,或“寿星高照”等祝寿吉语,上款刻上寿星称谓名号,下款刻上送匾人的姓名。祝寿之日,送匾者邀约有关亲戚,高抬巨匾,敲锣打鼓,风风光光地将寿匾送至主家,高悬于中堂之上。届时,锣鼓齐鸣,鞭炮连天,十分热闹。主家则要置办丰盛的酒宴,热情招待来宾。特别是有钱人家,有的还要请玩友班子到场打玩友(清唱川戏)助兴祝贺,甚至专门请川剧团临场表演川戏,更是张扬场面,摆足派头,热闹非常。是夜,便要庄严地为纪念“母难之期”而点烛燃香,焚烧袱子,感恩纪念生身之母。如,民国三十二(1943)年,这年秋天,芦山县大川乡富豪马德培给马老太爷做生,就远道而来,专门聘请火井玩友班子“纯如堂”前往参加寿庆助兴,在当地名噪一时。通常,并非年年给父母过生日都要大操大办。比较流行的是,平常年间,一般都简单庆祝。但逢整十,如六十、七十、八十岁等,大都要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全家喜气,父母满意,儿孙孝顺,誉满道途。这是这中华民族“孝”道的优良传应该永远传承和发扬。通常在八十、九十及以上高龄大寿时,都要提前庆祝,不会在生日当天庆祝,这是忌讳。
2013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我族伯娘叶氏百岁华诞。她是我自懂事以来,高氏一族第一位高龄百岁的老人。我和家人特别定做了生日蛋糕,一同前往祝寿,并恭送寿联一副:“喜庆伯娘华诞百岁,恭祝寿星鹤龄千秋”,挂于其堂屋桌中。因为大伯过早去世,伯娘独自拖着三儿两女,含辛茹苦,艰难度日。欣逢改革开放,生活越来越好,深感党恩天高地厚,方得高寿,安享晚年。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自家亲戚,齐聚华堂。有晚辈敬献时髦的玻璃大画屏一副,上嵌“松鹤长寿图”典雅古朴,挂于堂屋大门正中,肃然庄重,十分耀眼。之后,恭请寿星伯娘于堂屋正中高坐。可喜伯娘体健心泰,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笑容可掬,一身新衣,整装端坐。儿孙们如众星捧月般环绕膝前,亲切问侯,热情祝福。天伦之乐,人间温馨,尽现眼前。全家合影,其乐融融,留下这美好时刻永作留念。午时,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众人入座。共摆五桌丰盛的酒席,推杯换盏,人人喜悦。恭喜伯娘心安体健,祝福寿星康泰长寿。此是我族一大喜事,值得庆贺。
不知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家却倒过来了。一个乳臭未褪的小娃娃过生日,反倒是父母长辈为其庆祝生日,忙得不亦乐乎!君不见,邻居小孩子过生日,父母忙得脚不落地。不但请自家亲戚,还广请朋友邻居。一摆就是十几桌,甚至几十桌酒席。“祝你生日快乐……”的欢快歌声随风飘荡。麻将哗哗响,热闹一整天。更有甚者,有的半大子娃儿(多为中学生),自知金贵,过生日互相攀比,甚至向父母索要不菲银钱,下馆子招待同学、朋友,讲阔气,摆排场。出于娇惯,碍于情面,父母也只好依从。我想,这大概就是现在家庭富裕,生活好了,独生子女如“小皇帝”、“小公主”般金贵的原因,也许是改革开放经济反腾飞的结果,抑或是生活美好的自然现象吧!要不就是与时俱进的倒“孝”也!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提高,也可以说这是移风易俗嘛!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人民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呵护孩子们的幼小身心,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孩子过好生日也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必要的。过去只是要求“孝道”,强调“尊老”。而今,要关爱少年儿童,强调“爱幼”,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岂不是更全面吗?只是要切记“世间万物皆有度”的古训罢了。
总之,今天,不时有“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的欢快歌声天际回响,昭示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突显出社会的发展进步。真乃大幸事也!
生孩子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见《孟子·离娄上》)。有人对三“不孝”注曰:“一是不行正道,叫父母受羞辱;二是家里贫穷,父母年老,无俸禄供养父母(不肯做官);三是不娶妻,没有儿子,绝了祖宗的祭祀。”尤其这第三种“不孝”,不娶妻生子,“绝了祖宗的祭祀”,是最大的“不孝”。所以,从根本上讲,生孩子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否则,不只是“绝了祖宗的祭祀”,如果人皆如斯,世界将无人烟也,何有人类?所以,婴儿是新的生命,最需要父母的呵护爱惜,才能保证成活,健康成长。所以,历来民间对生孩子都十分重视。
以前,如果女子婚久不育,双方父母都很着急,就要找先生算八字,烧香拜佛,求“送子观音”保佑生子。有钱人家,甚至不惜金钱,不择手段,请人到庙会上按(抢)“童子”(六七寸长的木刻小人),据说抢回了“童子”就会生孩子。如,有一年八月十六,是离我不远的双庙子庙会期,有山上人家的主人来双庙子烧香还愿,叩谢神灵,已保佑他家儿媳妇生得一子。同时送上一匹大红布挂在神前,并送来一个六七寸长,桐木雕刻,五官清秀,衣着华丽的童子娃娃,供到观音娘娘面前的神龛上,当即燃放鞭炮以示谢恩。立刻引起一场按童子的激烈争斗。
原来,这天前来按童子的有两家人,双方都请有几个小伙子帮忙。一方首先抢得童子娃娃,另一方拼命去争夺。双方在观音菩萨面前,大声高气,连吼带骂,互不相让,闹得乌烟瘴气,乱着一团。在双方争夺中,忽然,一方有个小伙子抢得童子娃娃,便拼命突出重围,夺路逃出神堂,扑爬跟斗,如风一般飞奔出庙门绝尘而去。据说,抢得童子娃娃回来的人,这家主人定有重礼感谢。如果抢得童子娃娃回家,这家主人便要到庙里的送子观音娘娘面前,焚香化纸,虔诚叩拜,跪求观音菩萨,大发慈悲,施恩送子。并向菩萨许愿发誓,事成后定来菩萨面前粘花挂红,叩拜还愿谢恩。这样,婚久未生孩子的媳妇就会生孩子。如果真的生了孩子,这家主人就一定要如前所述,在庙会期间,到送子观音菩萨面前还童子愿,烧香跪拜,虔诚叩头,感谢神灵。
有的人家采用“抚儿带子”之法,据说也有效。如,我一位远房嫂子婚后快满三十岁仍不育。但是,家务贫寒,父母着急,就为其“抚(抱养)”了一子,希望能帮其“带”来生育。两年后,这个嫂子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全家都特别高兴。
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也不管是真是假,总之,只要生孩子,就心愿一了,万事大吉。
妇女怀上孩子,过去就说“有喜”了,家人都很高兴。从怀孕到生产,俗话说“十月怀胎”,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钱人家像珍惜兰花一样呵护孕妇及胎儿。有的人还提前当着祖先神位,焚香叩头,依先后顺序把几个儿子的名字改好,如“荣、华、富、贵”、“福、禄、寿、喜”等,儿子一生下来就依序命名。如,蒋介石的第四代(曾孙),就是蒋介石在世时预先拟定好的名字:“松、柏、常、青”。后来蒋介石去世后,他的曾孙子辈就是按出生的顺序命名为:“蒋友松、蒋友柏、蒋友常、蒋友青”了,后来又出生一个,就只好另取名“蒋友捷”了。又如,火井有杨氏弟兄的名字是“文、武、双、全”,也都是预先定好名字,后来孩子出生时依次命名的。贫寒人家也要尽力而为,孕妇只能干些轻活,要尽量吃好一点以补充营养,睡眠要充足,才有利胎儿生长,等等。十月临盆(生产)前,父母要及早为婴儿准备好婴儿衣裤鞋帽等。过去生孩子时,孕妇都是自己在家里生育,全靠家里人照料、护理,没有专门的接生员。如有难产时,就只有请乡间的“月妈妈”(专门帮助生育的妇女)来解决问题,方法很土,一般都效果不佳。因此常有婴儿出生后死亡。那时的婴儿成活率很底,甚至孕妇死亡的事也时有发生。
孩子死后, 大白天,也要由邻居点着火把(不知何意),送到荒郊野地里,随便挖个土坑埋了。凡是死了小孩埋葬后,还特别要在小小的坟头上扣上一个破箢篼,或是烂撮箕了事,也不知是何意。过去,随处都可看到扣着箢篼或撮箕埋葬这些小生命的小坟堆。那时是“生得很多,死得不少”。因而,民间有大人骂孩子为“抱箢篼的”、“抱撮箕的”短命鬼,大概就是因在小儿坟头扣箢篼,或扣撮箕的缘故。
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专门置酒席,全家人热烈庆祝。当天晚上,还要专门为此给祖宗烧袱子,向祖宗报告喜讯。切记在袱子右边写“今当弄璋之期……(生男则写‘弄璋’,生女则写‘弄瓦’)”,这叫“烧三张”。
在烧过“三张”后,男家要到女家去“报喜”。一般都是女婿带上礼物,一定要带一块长长的新鲜猪肉,和一些鸡蛋染成的“红蛋”,一个装着酒的酒壶,和其他糕点礼物,还有鞭炮、香、蜡、纸钱(红色)等。到了老丈人家门外,要先放鞭炮,以示“报喜”。进门后,要先到堂屋内点烛、燃香、烧纸、叩头,祭拜女方祖先。再将礼物摆在神龛(桌)上。请注意,摆放酒壶是有特别讲究的:如果生的是女孩子,就把壶嘴朝向里面,若生的是男孩子,则将壶嘴朝外(大门口)。老丈屋头的人不用问,一看就知道生男生女了。在老丈屋头吃了午饭后,女婿要回家时,女家要“回礼”,也有讲究:一定要把女婿送来的新鲜猪肉割小半截留下,将大半截拿给女婿带回家。据说这样,以后小孩子“走家婆屋”才会顺顺当当,大吉大利。
女婿“报喜”走后,女家首先要煮些“红蛋”分送给亲戚,表示通知对方,女儿生孩子了。接到红蛋的亲戚就要送些鸡公鸡婆、鸡蛋等给女家,表示祝贺,这叫“赶人情”,以后自己家有女人生孩子时,对方也会照样“还人情”的。
紧接着,女家就要准备“送竹米”了。所谓“送竹米”,就是女家给男家或多或少送些鸡、蛋、米、油等食物。送竹米时,一定要用竹篾编制特别有无数排“六方孔”的大竹篓,竹篓是专门装活鸡用的。一个竹篓装活鸡三五只、六七只不等。还要在箧背(密实的竹编背篼)里,下装大米,上装鸡蛋,还有猪油、白糖等,送到女婿家,供女儿“坐月”时食用。还要送些婴儿用品,如婴儿衣服鞋帽、棉布披毡、单寐子(背着婴儿睡觉的长幅蓝布,一般是一丈二尺长)、包裹婴儿的小铺盖等。富裕人家送竹米很阔气,送的鸡公、鸡婆好几十只,送的鸡蛋几千个,或上万个,还有大米、挂面、猪油、猪肉,及婴儿衣物不计其数,甚至有送大笔银钱的。送竹米大多是穿着新衣服的老太婆和一般妇女们唱主角,少有男人参加。远看送竹米的人们走在路上一长串,有背鸡蛋的,有背大米的,还有背猪油、白糖等的,特别是背着高高竹篓装活鸡的,更是显眼,一看就知道这家人送竹米显摆阔气。
为什么要用“送竹米”的形式去送礼呢?据传说,这是从唐朝“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里传下来的。传说王宝钏抛绣球招亲,不顾其父王丞相的坚决反对,执意嫁与穷书生薛平贵,在寒窑受苦十八年,吃尽苦头。王丞相夫人不忍看着女儿受苦,暗中接济王宝钏。后来丞相夫人获知王宝钏生孩子,便瞒着丞相,用民间竹篾背篼,偷偷与女儿送米、蛋、油、肉等,让女儿坐月食用,滋补身子。人们敬佩夫人爱女情深,便在自己的女儿生孩子时,给女儿送去鸡、蛋、油、糖等,供女儿补身子坐用食用。这种习俗一直传到今天,还在民间广为流行。
孩子满月时,富裕人家要大办筵席,请亲戚朋友前来吃九碗,表示祝贺。这叫吃“汤米酒”,客人少不了吃红蛋。主人在筵席上要给每个客人放上至少两个煮熟的鸡蛋,民间吃“汤米酒”,又俗称“红蛋酒”。人们吃九大碗,睹“奶娃子”(婴儿),庆祝新的生命满月,一派生气勃勃,喜气洋洋,非常热闹的气氛。
今天,怀孕的妇女都要按时去医院检查保胎,平时要加强营养,保证胎儿正常成长。生孩子时,要提前到城里的保健站,或医院里去等待生产,有护士、医生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还要放进高级保温箱呵护,真是无微不至,十分幸福。婴儿成活率几至百分之百。邛崃民间生孩子,烧三张,送竹米、吃红蛋酒,更是丰富多彩,十分喜庆热闹。以前送的是“单寐子”,现已改送“婴儿车”,以前送的是棉披毡,现在送的是婴儿毛毯。以前吃红蛋酒只是有关亲戚三两桌人,现在是亲戚、朋友、邻居等都前来祝贺,一坐就是几十桌,热闹得很。人们都说,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生活奔小康,生小孩是人生的一大喜事,是应该办得热热闹闹才是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