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几声,楼道里几个办公室陆续传来关门的声音。我盯了一下电脑屏幕下方,一看时间,17:20分了。哦,下班了,我轻轻吐了一口气。
一边复盘,心里想着今天完成哪些工作,还剩哪些工作,一边收资料、关电脑等,我要准备下班啦。
这时,办公室门口来了一个群众。这位群众不是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也不是行动不便的老爷爷,是一名小伙子。因为天气炎热,他浑身都热气腾腾的。小伙子说:“张老师,我来办个网吧证。”
可是,现在下班了。
脑子里两个声音在打架:“不好意思,下班了,请你明天再来”“给他办了吧,资料都带了,人都跑一趟了,我下班也没啥急事要处理啊”。可以说,一时间,两种声音在打架,难分胜负。所以,我只能拖延一下,问问小伙子资料带齐了吗之类的话,再做决定。
一桩往事浮现:学生时代,我去银行开通网银。因为住在村上,没直达县城的车,所以时间耗了一些。赶去柜台,正好遇上银行结算,准备下班。柜台小姐姐说:“明天再来,我们暂停业务了。”可是明天我就要去外地了,不开通网银十分不方便。我试着给小姐姐说:“我家住的远,不懂银行下班时间,明天我要去外地了,您可以帮我办一下吗?”许是我的真诚打动小姐姐,她帮我办了。心里很是感动。
想到这里,我的手不由自主地接了小伙子手里的资料,说:“今天下班了,下次注意在上班时间来,我们的上班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说完,我开始认真初审。小伙子连忙说不好意思,还以为我们是6点下班呢。
这件事快过去7年之久了,现在我去办事的时候,也会有遇上刚好迟到1分钟,或刚好在还差2、3分钟下班的时候,被别人拒绝服务的情况。
又重新引发了我的思考,下班了,到底要不要接群众的服务?
如果说要讨论这种现象的话,我想大概也分为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这不是帮不帮忙的问题,制度是要用来被严格执行的;表面上你是帮忙了,实则在变相破坏规则,比如:你今天下班接了群众工作,下次下班还会遇上更多群众。
另一种声音是:法之外,是人情。就算是法,都要考虑公序良俗,更何况是一个上下班制度。我们不妨运用系统思维,想的长远一些:政府部门制定工作制度的目的是让工作有序、高效,这样才能更好服务群众,进而构建出一个温暖的社会。
所以,犹豫不定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件事的原则是什么?终极目的是什么?这件事接手了会不会给你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下班了,群众来了,我还是会接过群众手里的资料。因为,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服务,且不会给我工作、生活造成破坏。
至于“你今天下班接了群众工作,下次下班还会遇上更多的群众”,这样的话简直就是“有罪推定”,谁说一定会这样,至少我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没有遇上故意下班来办事的群众,人家群众都是素质人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