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才《撩开夹门关的面纱》
第四篇:滚滚铁流的风采
第五章 夹门关十二次重要的战斗(下)
第一节
太和八步石攻坚战
1935年11月12日(农历10月17日),红四方面军中纵队(由第7军团的第30军、红四方面军第8军团的第31军第92师和第7军团的第9军第25师组成,由王树声任司令员,李先念任政委。)分南、西、北、中四路,向夹门关、太和场、天台山镇出击。红30军88、89师从芦山的青龙场出发,在中国红军游击队(原上川南抗捐军)战士倪杰山的向导下,经天台后山西面的团溪上天台山,经野猫洞过中宝山峡谷到正天台的雷音寺,又兵分两路。一路即红30军88师265团,由下水磨坡攻打肖家湾,再向北进军天车坡到夹门关;二路即红30军89师264团,由走中段下八步石,进军太和场挺进夹门关。关于一路即红30军88师265团的战斗情况,我们将在《天车坡战斗》中专门叙述,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只叙述二路即红30军89师264团,在太和八步石的战斗情况。
太和八步石,地处天台山中段末梢,是天台山山脉大白崖下的一溜长带形平台地。八步石是今天台山镇的治地,住着数百户人家,分为五个行政村。八步石的道路多是青石板路,天台至太和的青石板路多在这里回合。这里五条山冲,五条山溪水伴着五条青石板路,蜿蜒至夹关、天台山的雷音寺、太和场、龙脑河和肖家湾。这里东出徐沟到夹关镇4公里,西上天台山距雷音寺2公里,南下杨田村到太和场1.5公里,西走龙脑河1公里,北达天台山肖家湾2公里。
这里山形奇特,奇峰凸起,刀砍斧削,千丈大白崖;崖下的一段石阶路,让人觉得蹊跷,不管你的速度如何快慢,也不管你的跨步是大是小,你都要走八步,才能从头至尾走完全段路。因而,这段石阶路和这里的地名都被人叫作八步石。在八步石面向夹门关,左有俊俏小山,小山上有名叫尖山寺的寺庙,寺庙周围10多户山民、粮户;右有石刻大佛,大佛寺房屋衣山傍水而建。尖山寺、大佛寺和山民房屋,成品字形建筑,互为犄角。1934年,李家钰在尖山寺、大佛寺和山民房屋里都修建石雕(今仍有石雕遗迹),在石雕周围的险要处都修了配套的战壕和防御工事。八步石物产丰富,占据了天时、地理,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1月,红军到来时,这里是国民党川军李家钰部的李青廷旅重点防守的地方,是国民党天车坡防线的后勤部和机动战略据点。
二路红军,即红30军89师264团,按照预先制定的战略部署和进攻方案,试了几次都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太特殊了,预先对此没有足够的估计。这时,天车破方向传来非常密集的枪声,看来一路红军即红30军88师265团,已经成功地实施了预先制定的战略部署和进攻方案。而我们呢?显然是落在265团的后面了,264团的首长们心里十分焦急地问,怎么办?于是召集团干部们研究,看来预先制定的战略部署和进攻方案,在此特殊的环境下是行不通的,必须根据目前的环境条件,调整和重新制定战略部署和进攻方案。经研究决定兵分两路:第一路向南走,从龙脑河下山后,等待第二路发出对八步石敌人进行包抄合围的信息,一接到第二路发出的信息,立即对八步石敌人进行包抄合围歼灭;第二路向北走,下大石板后沿太和场、杨田村、徐沟迂回,从西上山时,向第一路发出对八步石敌人进行包抄合围的信息,对八步石敌人进行包抄合围歼灭。
夜,10时左右,八步石川军李家钰部的团长戴松如,接二连三地接到信息:红军对八步石实施包围了!天车坡战斗已经结束,国军惨败损失1000多人!此时,拥有充足的军需给养和精良的武器,有一个加强营1200余人保护的戴松如团长,极度地恐慌起来。他丢下这里的全部家当,带着几个贴身兄弟,悄悄地逃跑了。他逃跑到了蒲江。剩下的官兵,士气非常低落。在264团的包围之中,顽抗了一会儿,各战壕的官兵便纷纷举手投降。此时,264团又兵分两路,一部分留下连夜进攻大佛寺、尖山寺等处的明碉暗堡;一部分连夜去支援啄子山战役。
1935年11月13日(农历10月18日)凌晨时分,留在八步石的红264团官兵,攻下了除三个石雕外的所有明碉暗堡。剩下的三个石雕由一营长裹胁100余人负愚顽抗,直到早晨10点左右,八步石战斗才宣告彻底结束。战斗结束后,对少数极其顽固的排以上军官实行了就地枪决。八步石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川军300余人,俘虏国民党川军900余人,红军牺牲7人(掩埋在大佛寺的大坪头)。
俘虏的900余人,红30军89师264团移交给了天台山留守红军,由红31军91师301团负责教育和改造。后分成10余批,分别住进杨田村一组、二组、三组10多户老百姓家。经教育改造后,1935年11月16日,被红军扩充为红军新战士,一起开拔到百丈关,参加了百丈关战役。
注:“八步石”位于天井村15组,当地人叫手爬岩,也叫庙子岗,俗称王岗。《太和八步石攻坚战》资料,收集于2005年,文中所注资料提供者的年龄为2005年时的年龄:由高廷香(太和人,82岁)、杨兴洲(夹门关人,82岁)、卢永珍(太和人,90岁)、陈永道(太和人,89岁)、刘思俊(太和人,86岁)、胡庆和(天台人,87岁)、樊明德(太和人,97岁)提供。
第二节
香炉山攻坚战和保卫战
一、香炉山攻坚战
1935年11 月 10日(农历10月15日),红30军90师267团和268团,在三和乡凤凰村一组村民杨国忠等杨氏八兄弟(杨国忠、杨其凤、李万益、杨银松、杨炳松、杨明升、杨国才、杨顺安)的向导下,沿天台乡胡家坝、太阳岗和三和场、银杏坪两条路线,向凤凰场、香炉山、银台峰的国民党川军进攻。
香炉山系天台山山脉,天车坡向北延伸的陆架地带,在银杏、天台、道佐、夹门关、高何、火井相接壤的盆周槽形区域里,突兀起一座鹤立于石佛岗、一柱香、乌龟石、背山岗、关岭子、斗笠子等群山之上的高山,因这山远远看去形似一个大香炉,人们便叫它香炉山。在这海拔约800米的香炉山上,古有寺庙,叫云会寺。寺周的山里住着10多户人家。在香炉山上可鸟瞰东边夹关的马岗、道佐的板凳山,西边的金台伞(山),北边的犀牛山和南边的太阳岗。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非常有利于兵家镇守和控制四面八方。这个地方的大小山头,都修满了工事、战壕和地堡,设满了障碍物,国民党21军二师饶国华部在这里镇守着。二师师长饶国华(后为145师师长)长期在银杏坪寺内作坐镇指挥。
饶国华部下的官兵,经常在老百姓中宣传,他们叫红军为“霉老二”,说“霉老二”来了,要杀人、放火、共产、共妻,要把青年人弄到通南巴一辈子回不来。饶国华部下在老百姓中搞污蔑性宣传的同时,经常抓、拿、哄、骗、抢、夺老百姓的财和物。老百姓知道抗捐军和红军游击队,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的队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虽然也听人讲过红军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的队伍,但由于长期听国民党官兵这么讲,又亲眼看到国民党官兵这么对待老百姓,就云里雾里不知谁好谁坏了。因此,老百姓不去讲什么大道理,不去听什么东家长和西家短,死死地看着自己的利益,喜欢吹糠见米和百闻不如一见!这样一来,当饶国华部下鼓捣将三和乡凤凰村一组几户村民的肥猪拉上山去杀来吃了后。村民们便愤怒了。杨国忠在愤怒之下,便邀约杨氏兄弟八人拿着家伙,上山去打川军。杨国忠听人说,红军的先头部队在 l1 月 6日(农历10月11日)从南边、西边和北边进入邛崃境地后,红军大部队也已经分别从南边、西边和北边进入邛崃县境。于是,便到处去找红军来帮忙报酬雪恨。
在杨国忠等杨氏八兄弟的向导下,两条路线上的红军分成若干战斗队,同时向香炉山各个大小山头发起了冲锋。红军夺得了香炉山及山下的各个小山头。
为了挽回失败,国民党出动了七架飞机,在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向红军刚刚夺得的阵地发起了冲锋。红军连续七次打退了敌人的冲锋。1935年11月18日夜,国民党21军二师饶国华部以受伤700余人死亡300余人的代价,夺得了香炉山主阵地。后因迫于百丈关战事吃紧,又撤回邛崃县城去了。香炉山主阵地红军一个连的同志,除五位同志(一位指导员受重伤、三位新战士受轻伤、一位炊事员)外,其余的100多名红军全部阵亡。炊事员杨光贵受战斗员的命令,搀扶着指导员,带着三位受轻伤的新战士,撤出香炉山主阵地,回天台山东关房治疗。
二、香炉山保卫战
国民党军取得了百丈关大战的“胜利”后,为了巩固成果彻底消灭红军,对夹门关地区红军建立的苏维埃政府,进行了毁灭性的围剿。同时,对红军进行了疯狂的围、追、堵、击。国民党21军二师饶国华部,又从邛崃城西派来香炉山围剿红军。他在三和场召开誓师大会,要将红军彻底消灭于三和场。在战术上,饶国华吸取前次受伤700余人、死亡300余人的教训,用一个团的兵力,围攻香炉山下的大小山头,以切断支援香炉山主峰的道路;用一个团的兵力,主攻香炉山主峰。在进攻路线上,一路直插凤凰场四人沟(又名死人沟),从灰窑岗、龚岗进攻香炉山的正面;一路从黄岗、白合山进攻香炉山的侧面。用人挤人不间断冲杀的战术,进行攻击性的冲锋。为使所有官兵都不遗余力地卖命,他在誓师大会上宣布:打下香炉山,消灭了“霉老二”,每人发20个大洋,外加一两大烟!
为了保卫夹门关地区的红色武装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原国民党军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道防线上加固工事,派兵驻守在各山头。驻守在香炉山的红军,是红30军90师268团二营,指挥机关设在三和凤凰场。以凤凰场为中心,设立了第一、第二、第三道防线。
1936年 2月 13日(农历正月21日)早晨,寒风呼啸,显得格外寒冷。红30军90师268团二营的王营长,巡查各个山头的战备工作,当走到香炉山半坡时,就听见凤凰场北端第一道防线处,骤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接着,天空中响起了飞机的轰鸣声。霎时间,整个香炉山都开锅了,轰!东边一声巨响,泥土、石头飞上了天空,哗啦啦,天空中下起了泥土、石头雨;轰!西边一声巨响,一颗大树活生生地拦腰折断,发出吱吱嘎嘎的撕裂声;轰!南边一声巨响,那个诺大的坑弹,又深了许多,扩大了许多;轰!北边一声巨响,一座山见着见着就垮下了一大半;轰!轰!轰!……飞机轰炸声、枪炮声、喊杀声、军号声,铺天盖地,红军、川军像潮水一样颠来簸去,一会儿东风压倒西风,一会儿西风压倒东风。
敌人一拨一拨地涌上去,又飞沙走石地垮下来。抬下来的伤兵越来越多,一伤兵说,完了,完了,一个连上去,就只剩下我一个了。敌人胆怯起来,不敢继续冲锋,说,人都死了还要大洋什么用?哪里还有嘴来抽什么大烟?敌军官举着枪,对着正往后退的士兵们,嚎叫着,跟老子冲,往上冲,哪个龟儿子敢跟老子往后退,老子就先枪毙他!前进是死,后退也是死。前进还有一线生的希望,一旦祖上烧了高香没有被打死,还能得到20个大洋和一两大烟!而后退就一点生还的希望都没有了。这样想,士兵们又畏畏缩缩地往前走。敌人的伤兵又一拨一拨被地抬下来,伤兵越来越多,不得不拉老百姓去抬伤兵。老百姓家家关门闭户,纷纷逃到山涧、深沟、山洞里藏起来。
红军的第一道防线彻底丢失了。第二道防线上的红军,在与敌人拼刺刀,进行肉搏战时,也彻底地丢失了;第三道防线上的红军,正在用石头、木头、木柄弹还击像蚂蚁样往上冲的敌人。在投掷木柄弹时,偶尔投掷几枚手榴弹。士兵们被红军投下的手榴弹和木柄弹,吓得连连后退、纷纷卧倒。敌军官大叫道,“霉老二”没有子弹了,弟兄们冲啊!正当敌人蚂蚁似的蜂拥而上,离红军的工事与越来月近时,红军的自动机关枪又哒哒哒地响了,手榴弹又轰轰轰地炸响了。就这样,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地掩护大部队撤退中,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黄昏时分,许多红军战士与香炉山共存亡了。整个阵地上只剩下王营长和几个战士了,他们也撤到了斗笠子的山岗上。王营长告诉剩下的几个战士说,只要我们能坚持到天黑,我们就有办法。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敌人蜂拥而上向他们冲来。王营长和几个战士又用木柄弹还击敌人,敌军官又大叫道,“霉老二”真的没有子弹了,弟兄们冲啊!敌人又蚂蚁似的蜂拥而上。王营长和几个战士待敌人冲进战壕时,将剩下的几个手榴弹一起扔出去,几个红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王营长挥动马刀,与敌人拼死活。终归寡不敌众,王营长也壮烈牺牲。
香炉山保卫战,红30军90师268团二营,除几名伤员被先转移抬走外,全部壮烈牺牲。国民党21军二师饶国华部死伤700余人。
注:《香炉山的攻坚战和保卫战》资料,收集于2005年,文中所注资料提供者的年龄为2005年时的年龄:由原杨光贵(天台山镇太阳岗人,85岁,已故)、欧克义(银杏乡凤凰村人,87岁)、王玉泉(银杏乡凤凰村人,87岁)、李万良(银杏乡凤凰村人,84岁)、赵继明(银杏乡凤凰村人,85岁)、吴思华(天台山镇凤乐村人,83岁)、杨明章(天台山镇太阳岗人,85岁)提供。
第三节
罗磅、朱湾阻击战
1935年12月,经过休整的刘湘向部队发出命令,对夹门关地区红军实施围歼,要将红军消灭在天台山下,即使不能彻底消灭,也要将红军赶到西康西部。12月13日,命令国民党21军独立4旅关常云部,从夹门关北向西截断红军在王店、草池、李岗、观音崖等处的退路;命令45军125师刘乃铸部,从夹门关场东向王店、朱湾、五龙台的红军阵地进攻;命令21军156师范绍增部,从夹门关场东南方向的大鼓儿山、小古儿山,向何山的红军阵地进攻;命令23军彭焕章部,在夹门关场东南方向的大鼓儿山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夹门关场北岸的猪腰崖,一路进攻夹门关场南岸的香严寺;命令144师郭勋祺部,在夹门关场东向西对啄子山的红军阵地实施全面进攻。刘湘严令各部必须精诚团结,鼎立合作,贻误战机者,杀!
罗磅是丘陵,距夹门关场镇中心约1500米;李岗也是丘林,距夹门关场镇中心约1000米;朱湾却是山冲里的小平坝,距夹门关场镇中心约2500米。三个地方紧紧相连,是丘陵与平坝相衔接的一块特殊地段,在夹门关场镇的东北方向,是东出夹门关场镇和西进夹门关场镇必须经过的门户。
早在一个月以前……
1935年11月12日,红30军90师266团在天台围歼了川军李青廷部后,一鼓作气地直捣李家钰部。将李家钰第1混成旅李青廷部戴松如、李克源团和第5混成旅的吴长林团,追过罗磅、李岗和朱湾,一直到翻过挖断山。挖断山东面是汪沟。汪沟和与汪沟相邻的栓马林,驻扎着川军邓锡侯部的刘乃铸师,即45军125师。刘乃铸师部设在郑亦之家。为防止敌人的反扑,红266团在李家钰第1混成旅李青廷部戴松如、李克源团和第5混成旅的吴长林团原来的罗磅、李岗、朱湾、挖断山……工事里驻扎,加紧修葺战壕,加固防御工事。
1935年11月13日,川军刘乃铸师在夹门关场镇南面的古儿山,与红30军90师265团交战,损失1个营。死伤100多人,除营长1人和连长2人用棺材装殓掩埋外,其余士兵的尸体集中掩埋于郑山地坎下。以后的几天里,基本无战事,双方的士兵还若无其事地在夹门关场镇上赶场。
1935年11月16日,红军攻克百丈关镇,直下治安场。川军节节败退,军心动摇。国民党当局慌了手足,担心夹门关红军下平乐进攻邛崃。急忙增加兵力,命令号称川军“劲旅”的21军独立4旅3个团,由旅长关常云亲自指挥,从汉州增援邛崃。关常云旅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第三天早晨赶到县城南外的土地坡。正准备开饭的时,一士兵见一人驱马急弛而来。就说,不好了,“霉老二”来了。他旁边的战士听他这么一说,既不知道红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也不知道红军来了多少人,就没头没脑地大声高喊,不好啰,“霉老二”来啰!接着就有人大声高喊,不好啰,“霉老二”来啰!快跑啊,“霉老二”来啰!……霎时间,你喊,我喊,他也喊,乱成一锅粥。满地的官兵像一群受惊的鸭子,鸡声鬼气地嘎嘎嘎叫着,分不清东南西北地乱飞乱碰,各自抓些饭食就四下奔跑逃命。
兄弟们,是我,不是“霉老二”,驱马急弛的人向四下奔跑逃命的官兵们大喊着。官兵们安静下来,这才看清楚,那驱马急弛的人,是一个从夹门关败逃而来的川军军官,确实不是“霉老二”。他妈的,弄得老子虚惊一场!
独立四旅整队后,经平乐、道佐直扑夹门关。部队到达道佐后,久经沙场的关常云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走白沫江左岸,经火烧庵、石湾、郑嘴进攻夹门关;一路走白沫江右岸,经段王扁、汪沟向道佐、夹门关、临济三交界的高山爷进攻。关常云告诉部下,不要轻易与“霉老二”正面交火,要步步为营,等时机成熟后再出击……
1935年12月13日午后,独立4旅的两个前锋营,第1团第1营刚到上挖断山就与红军前哨接上了火,激战一个钟头后,上去的一个连只有7个人回来;第1团第2营在高山爷也与红军遭遇上了,战斗非常激烈,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只有营长一个人回到了军营。
14日,国民党军对红军阵地实施全线进攻。川军独立4旅、9旅用825炮和机枪开道。高山爷、挖断山的红军阵地,很快就被独立4旅、9旅拿下了。久战沙场的关常云旅长,不知道红军使用的是欲擒故纵的战法,还以为是红军真的被825炮和机枪的威力所吓倒。于是,便乘胜追击。哪晓得,红军退出高山爷和挖断山后,主力集中在五龙台以东的罗磅岗上布防。红军拭目以待,正等待他的来临。当独立四旅进入红军的有效射程时,红30军90师266团一起开枪射击。独立四旅花了一个多小时,付出惨重代价才冲过了一华里长的朱湾坝后,又堵在了肖碾子。激战了两天两夜,直到15日下午,独立4旅、9旅才攻下罗磅,到达李岗。朱湾一战,敌军十损六七,尸横遍野,后埋于朱碾大路旁。
据独立四旅旅长关常云(起义将领。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襄阳绥靖区军长。解放后在四川省水电局工作,1959年来夹门关视察过观音崖水库)回忆,和90岁高龄的杨一鹏、刘星辉老人讲:1935年12月23日,国民党政府为了宣传所谓的“红军暴行”,让社会各界人士及联中学生目睹战后状况,特别组织了一个由社会各界人士及联中学生组成的调查团,来夹门关参观战后情况。调查团由国民党邛崃县长陈仲侯带队,他们来到夹门关场上、罗磅、李岗、何山、朱湾……坝时,牺牲的红军尸体已经被掩埋,而国民党川军的1000多俱(有人说只有600多具尸体)尸体,还横七竖八地四处摆着,另有120多名受伤的国民党川军士兵在四处流散。可笑的陈仲侯一行,四处走马观花地看一下后,到夹门关场上的台子坝发表演讲,大肆宣传国民党的军威和“霉老二”的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说邛崃现在的灾难是“霉老二”造成的,这帐要算在“霉老二”的头上……之后,传令将1000多俱国民党川军的尸体,挖一个大坑横七竖八地集体埋于肖碾子。独立四旅旅长关常云在回忆中说,独立四旅元气大伤,是我行伍一生中永远也忘不了的憾事。
注:《罗磅、朱湾的阻击战》资料收集于2005年,文中所注资料提供者的年龄为2005年时的年龄:由杨大经(夹门关渔坝村人,85岁)、杨一鹏(夹门关渔坝村人,88岁)、罗明清(夹门关渔坝村人,80岁)、刘星辉(夹门关南岸村人,84岁)、杨大德(夹门关渔坝村人,86岁)、魏桂芳(夹门关渔坝村人,94岁)、王忠文(夹门关乡政府退休,龚店村人,79岁)、曹金龙(夹门关解放村人,94岁)提供。
第四节
夹门关何山保卫战
四天四夜的何山保卫战,从1935年12月16 日开始,到1935年12月20 日结束。战斗最激烈、最残酷的是12月17日早晨9时以后。
1935年12月17 日,早晨9时,8架敌机像老鹰一样在夹门关的何山上、场镇上、香岩山、啄子山……上空,一遍一遍又一遍地盘旋着,发出震耳欲聋的嗡嗡嗡的轰鸣声。飞机不断地向下喷着“火舌”,发出哒哒哒的声响。“火舌”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舔着何山上、场镇上、啄子山……的泥土、庄稼、房屋、树木……“火舌”舔过的地方,都溅起一朵朵残酷的“花儿”来。飞机不断地向下拉着“羊豆子屎”,“羊豆子屎”掉在地上发出轰轰轰的炸响。
何山距夹门关场中心约500米,在夹门关场的东北方向,属今夹门关解放村、北岸村治地。何山呈一条形地势,一条名叫大埝沟的山沟,将何山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五龙台、李岗开始缓缓向西升高成峰。西段孤峰突起,四面无依无靠,东西北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因这山峰呈一猪腰子的形状,人们便叫它猪腰崖;又因崖上有一名叫铁碑寺的古寺,人们又习惯以铁碑寺唤之。山南是草池坝和麻柳村,一条名叫放生岗的山岗,将草池坝和麻柳村的地界划分出来;草池坝是烂泡田和沼泽地,麻柳村地貌呈丘陵。山北上段是夹门关场的北岸街,下段是烂泡田和沼泽地。
何山是夹门关场这个墨盘式的小盆地中唯一的一块高地。夹门关场是夹门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要想镇守住夹门关场不让敌人进来,就必须镇守住何山这个地方。在1935年11月12 日以前,这个地方由国民党李家钰第1混成旅李青廷部戴松如、李克源团和第5混成旅的吴长林团镇守着。他们在何山上长期经营,在何山上修筑了许多掩体、战壕、石雕、地堡和防御工事。1935年11月12日,红30军90师266团在天台围歼了川军李青廷部后,一鼓作气地直捣李家钰部。将李家钰第1混成旅李青廷部戴松如、李克源团和第5混成旅的吴长林团,追过罗磅、李岗和朱湾,一直到翻过挖断山。红30军90师266团接管了川军的罗磅、李岗、朱湾、放生岗、香岩山、何山等阵地,以此为据点保卫夹门关场,出击附近的敌人,支援夹门关其它地方的战场。
1935年12月13日,红军30军89师266团在挖断山,与国民党川军独立4旅、9旅激战了两天两夜,打死敌人300余人(埋于在夹门关肖碾子),打伤200余人(抬回邛崃治疗)。川军以惨重的代价换得何山,又夺得放生岗后,却在一瞬间又失去了。红军266团士气高涨,川军战士不愿再这样继续打下去了。
为了夺回何山阵地,挽回挖断山、罗磅、李岗、朱湾等处丢失的面子,1935年12月16 日,刘湘严令国民党戴松如、彭焕章、刘乃铸、范绍增、关常云等部,计7个团的兵力多方位的向何山红军阵地发起全面进攻。红266团依靠国民党李家钰部第5混吴长林团原来的掩体、战壕、石雕、地堡,对敌展开了战斗。
飞机轰炸扫射时,红266团的战士便躲进地堡;飞机轰炸过后,国民党7个团的兵力,同时向何山红军阵地发起进攻。红军266团便实施近距离作战,使敌我胶着在一起,敌机便失去了先决优势。国民党军退下去,又用飞机来扫射和轰炸,红266团的战士便又迅速地躲进地堡,撤退不及退国民党士兵,结果被自己的飞机,打死的打死、炸伤的炸伤。红军战士却很少被国民党飞机打着和炸着。
连续4天,国民党军每天都要这样,向何山红军阵地发起几次进攻。然而,每次进攻国民党军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出动的8架飞机,在对何山红军阵地进行来回4天的轰炸后,没有讨到什么便宜,觉得对自己的部队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对自己的部队不利,就飞去轰炸夹门关香严寺、啄子山等地的红军阵地去了。
20日,国民党川军146师范绍增部,用10辆美国制造的10轮卡大卡车,向夹门关场上运来了大炮。在天上有飞机轮番轰炸,地上有新式大炮作掩护,加上国民党川军人多,又采用集团冲锋的情况下,经4天4夜的连续作战,红30军90师266团的伤亡过大,又无新兵源补充。红266团用一个连掩护,边打边退,向猪腰崖撤退。
这时,在猪腰崖的东西方向,范绍增部从18日开始采用车轮战术,用火力封住了红军在大埝沟的退路;在猪腰崖的西边,关常云部从14日开始用一个团的兵力,进攻高沟和郭沟,切断了二龙山红军与何山红军接应的道路;同时,在猪腰崖的西边,彭焕章部用一个团的兵力,在进攻放生岗、大埝沟,且冲破了红军的放生岗防线,使红266团内部不能相互照应;在猪腰崖的南边白沫江、香严寺方向,彭焕章部用一个团的兵力,利用白沫江边的碉堡,严密地封锁了红265团对何山红军的增援。
何山周围的红军部队,眼睁睁地看着红266团,自己的兄弟姐妹在猪腰崖腹背受敌、孤立无援。恨只恨,自己没有一双能飞的翅膀,能够飞去何山解救自己的兄弟姐妹。香严寺的红265团,几次派人试图扑过白沫江,来增援和解救,都无法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又被压了回去。红266团的干部、战士,腹背受敌、孤立无援,在弹尽粮绝中或战死,或跳崖,无一人投降,全部壮烈就义。国民党军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何山的胜利后,连夜撤到大古儿山、小古儿山、啄子山去了。
20日后,红军占领着白沫江南岸,国民党军占领着白沫江北岸。双方互相对峙着,很少有枪声,只有互相喊话、飞机撒传单。
21日,人们路过惊天地、泣鬼神、阴风惨惨的猪腰崖下,看见崖上、树上到处都还挂着伤员、尸体、人的肠肠肚肚、衣裤被扯烂后的襟襟片片。有些伤员的肠肠肚肚都露出来了,可人还在呼救,还在呻吟。二龙山的红军听说后,赶来营救了红军伤员,掩埋了红军尸体。
何山保卫战,国民党军出动飞机8×6架次,向红军阵地丢撒宣传品数十万份,投炸弹200余个,燃烧弹10余个,炸毁民房三十余间。红军撤出300余人,死亡1000余人(营长和连长的尸体用棺木装殓,单独掩埋在陶嘴水碾侧碉堡下的房基地里。其余的红军尸体,挖深坑集体掩埋)。国民党军死亡600余人、受伤300余人,大部分是被自己的飞机炸死、炸伤的。
注:《夹门关何山保卫战》资料收集于2005年,文中所注资料提供者的年龄为2005年时的年龄:由杨大经(夹门关渔坝村人,85岁)、杨一鹏(夹门关渔坝村人,88岁)、罗明清(夹门关渔坝村人,80岁)、刘星辉(夹门关南岸村人,84岁)、杨大德(夹门关渔坝村人,86岁)、魏桂芳(夹门关渔坝村人,94岁)、王忠文(夹门关政府退休干部,龚店村人,79岁)、曹金龙(夹门关解放村人,94岁)提供。
第五节 香严寺保卫战
四天四夜的香严寺保卫战,从1935年12月16 日开始,到1935年12月20 日结束。战斗最激烈、最残酷的是12月17日早晨9时以后。
1935年12月17 日,早晨9时,8架敌机像老鹰一样在夹门关的何山上、场镇上、香崖山、啄子山……上空,一遍一遍又一遍地盘旋着,发出震耳欲聋的嗡嗡嗡的轰鸣声。飞机不断地向下喷着“火舌”,发出哒哒哒的声响。“火舌”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舔着何山上、场镇上、啄子山……的泥土、庄稼、房屋、树木……“火舌”舔过的地方,都溅起一朵朵残酷的“花儿”来。飞机不断地向下拉着“羊豆子屎”,“羊豆子屎”掉在地上发出轰轰轰的炸响。
香严寺在夹门关镇西,白沫江的青江交汇之处的香岩山。香岩山满山都生长着香草,花开季节,风吹花飘,芳香陶醉人;西汉人在此冶铜炼铁、筑土叠台祭神、祭日月,严肃认真;因香岩和尚修庙,被称着香严(岩)寺。香严寺距夹门关场中心500米,与何山遥遥相望,香岩山脉与何山山脉一样是南北走向,两山将夹门关场夹在中间。香严寺山2千米山脉通向啄子山。方圆5千米的复杂地形,可进可退,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张献忠(农民起义领袖)、杨吉庵(1911年夹门关同志军领袖)、七乡农民抗击烟厘金的斗争(1927年3月1日)以及上川南抗捐军等等,都曾在这里摆开过战场。1935年11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中众队进入夹门关后,也将指挥中心设在这里。红30军88、89师的师部、成立的邛名边苏维埃政府、红军政治部、野战医院等也设在附近。
在1935年11月12 日以前,这个地方由国民党李家钰第1混成旅李青廷部戴松如、李克源团和第5混成旅的吴长林团镇守着。他们在何山上长期经营,在香岩山上修筑了许多掩体、战壕、石雕、地堡和防御工事。1935年11月12日,红30军90师265团击溃李家钰第1混成旅李青廷部戴松如、李克源团和第5混成旅的吴长林团。接管了川军的罗磅、李岗、朱湾、放生岗、香岩山、何山等阵地。并以此为据点保卫夹门关场,出击附近的敌人,支援夹门关其它地方的战场。
针对国民党飞机的扫射和轰炸,红30军90师265团采用了何山红30军90师266团的战术。当飞机来扫射轰炸时,红265团的战士便躲进掩体、战壕、石雕、地堡和防御工事;当飞机扫射轰炸过后,红265团的战士便钻出掩体、战壕、石雕、地堡和防御工事,架好枪、拎开手榴弹等待国民党军的进攻、冲锋和送死。对待国民党军发起的进攻,红265团也采用了何山红266团的战术,实施近距离作战,使敌我胶着在一起。使飞机不敢来进行扫射和轰炸。当国民党飞机又来扫射和轰炸时,国民党士兵来不及退的,就被自己的飞机打死的打死、炸伤的炸伤。红军战士却很少被国民党飞机打着和炸着。8架飞机三次轮番轰炸和三次集团式的进攻,国民党军都以失败而告终。觉得这样做没有讨到什么便宜,不但对自己的部队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的部队损失不少,就停止了对香岩山红军阵地的轰炸。
于是,调整部署,改变战术。命令23军彭焕章部一个团,从东到西向香严寺发起进攻;命令144师廖泽旅的两个团,从东南到西北向香严寺发起进攻;命令21军156师范绍增部一个团,从彭焕章部和廖泽旅部的中间,向香严寺发起进攻。三股力量成扇形状,同时向香严寺发起进攻。
针对敌人战略的调整和战术的改变,红265团的战略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战术上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待敌人冲进自己的火力范围时,红265团便狠命地开枪射击,如雨般地扔出手榴弹。香岩山坡陡而滑且无死角可藏,如雨般地扔出去的手榴弹,如同放出去的“山滚子”,在敌群中四处开花。红265团多次与23军彭焕章部作战,彭焕章部多次败在红265团的手下。与23军彭焕章部作战,红265团士气高涨;彭焕章部士气低落,谈虎色变,心惊胆寒。根据23军彭焕章部的士气和香岩山坡陡而滑且无死角可藏的特点,红265团战士跃出掩体、战壕、石雕、地堡和防御工事,向敌群滚去,一边滚一边打枪一边投手榴弹。敌人见红军如晒席滚筒般地压下来,气势十分夺人,其战法和战术是未闻未见的,向后跑的速度更是加快了许多,不由自主地也向山下滚去。国民党四个团的士兵,滚下山去后,躲到了鹅项岭。慢慢去理解和回味,“兵败如山倒”这个词的含义和情景。
20日,香严寺的红265团,眼睁睁地看着红266团,自己的兄弟姐妹被敌人围困在何山猪腰崖,腹背受敌、孤立无援。心里焦急万分,几次派人试图扑过白沫江去,增援和解救红266团,却无法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都被压了回来。
1935年12月16日夜至1935年12月20日,在香严寺保卫战中,红军死亡130余人,埋在马祖寺门前地边的草坪中;川军死亡300余人,埋在渔坝的硝水凼里。红军在香严寺驻了98天,1935年11月12日夜至1936年2月20日。
注:《夹门关香严寺保卫战》资料收集于2005年,文中所注资料提供者的年龄为2005年时的年龄:由陶青海(夹门关渔坝村人,80岁)、杨一鹏(夹门关渔坝村人,88岁)、罗明清(夹门关渔坝村人,80岁)、倪远清(夹门关渔坝村人,78岁)、韩连波(夹门关渔坝村人,83岁)、高明岗(夹门关解放村人,85岁)、曹金龙(夹门关解放村人,94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