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534|评论: 0

记“燃灯校长”张桂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3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一张17岁少女的照片引发了网友热议,照片中少女梳着两个小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眉眼弯弯、笑靥如花……这张照片拍摄于1974年,少女的真实身份是——17岁的张桂梅。网友们纷纷赞叹:“好治愈的笑容!”“天使的模样!”“年轻时的张校长真好看啊。嘴角有笑意,眼里有光芒,心中有大爱。”
       这也使我不禁想起前不久,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张桂梅乘坐轮椅接受表彰的一幕。之前的采访中,张桂梅回忆自己年轻时最爱穿鲜艳的衣服,喜欢唱歌跳舞,“生活得肆意又快活”。而之后的40多年里她彻底燃烧了最好的年华,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1975年,张桂梅参加工作;1984年,张桂梅开始了她的教育事业,先后在云南丽江、大理等地教书;2001年,张桂梅开始担任云南省丽江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学校的工作也不能落下,就得带着四五个孩子去上课,太小的孩子不会走路,只能背在身上。2008年9月,张桂梅创办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自此,她过上了在儿童福利院与华坪女高之间两点一线与孩子们相伴的生活。
       更值得感叹的是:64岁的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身患骨瘤、风湿、肺纤维化等多种疾病,每天都要大把大把地吃药,还要在双手、颈背贴满止痛膏药。即便身体已大不如前,连爬楼梯都十分吃力,但每天清晨,她还是会坚持做一件十分有仪式感的事——在学生们起床晨读前,把教学楼楼道的灯一一打开。
       近日,张桂梅校长又频频登上“热搜”。从《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那双贴满膏药的手,到她17岁和64岁的对比照刷屏网络,人们关注她、赞颂她、心疼她,为她从青春年少到花甲之年的坚守而动容,向她“燃烧自己,烛照他人”的精神而致敬。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对山区贫困面貌有着切身体会的张桂梅,深深懂得,只有教育才是斩断穷根的根本途径。看到“一些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深感痛心,下决心要让每个想读书的女孩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她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筹办华坪女高,不设门槛、不收学费,只希望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没有子女,没有财产,张桂梅用全部的生命教书育人,如今她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不肯把时间留给自己,因为在她的价值排序里,“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
        从青春靓丽、笑靥如花,到苍老憔悴、满身伤病,张桂梅将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从“大山的女儿”到孩子们口中的“张妈妈”,她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更将自立自强的种子播撒在她们心中。在华坪女高,有这样一段震撼人心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正是这样的誓言,激励着许多家境贫寒的山区女孩,不认命、不服输,走出山区,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教育扶贫改变的是人,而且是几代人。从扎根大山的“燃灯者”张桂梅,到“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支月英,从用一根扁担挑起山乡希望的张玉滚,到多年在悬崖天梯上接送学生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正是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乡村教师,用坚韧和奉献托举起大山孩子的梦想,为一个个贫困家庭带去希望,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决心“战斗到我最后那一口气”的张桂梅宛如一座灯塔,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在筑梦之路上坚守初心、点亮他人。
       在张桂梅的办公室墙上,写着这样一段她说的话:“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如果说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和孩子;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这既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也是她的人生写照。作为一线教师,我没有张老师这样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张老师这样的坚韧、更没有张老师这样的觉悟。但,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向张老师一样,努力扎根于教育,执着于教育。在教育路上做好自己、服务好幼儿、服务好家长。将我们的爱付诸于实际行动,从点滴做起,努力践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也会以张老师前辈的事迹不断来鞭策自己努力向张老师靠近,也会以张老师说的这段话来不断激励自己前行,为党和人民做好根的教育,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新一代接班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