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681|评论: 0

[笑话·杂谈] 《剑阁川剧杂记》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4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而“古代倡优戏剧歌舞,一皆发源于巫。”(陈梦家 《商代的神话与巫术》),戏剧“脱胎于宗教祭祀仪式活动”,“是世界古代戏剧的共生现象”(曲六乙 《西域戏剧与戏剧发生·代序》)。清·同治《剑州志》载:剑阁在周代属氐羌“巴、蜀、髳、微”部落之地,历史上这一地区“俗好巫鬼禁忌” (《后汉书·西南夷传》),被视为巫术的故土。剑阁阳戏就是为了酬神娱人,而按照巫傩仪轨去表演带有故事情节舞蹈的文艺形式,逐渐演变为故事情节比较完整的剧目,进而推动了包括歌舞、花灯等在内的剑阁地方戏曲发展。
“剑门天下险,蜀道行路难”是历代针对剑阁雄奇险峻而发出的感叹。然而令人未曾想到的是“剑门关”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却另有深刻寓意。《三国志·蜀志·许慈传》有刘备称帝成都,召“群僚大会”,“使倡家”作“参军戏”,“酒酣作乐,以为嬉戏”的记载。由此“参军戏”在巴蜀大地延续到唐宋时期,久演不衰。北宋末年,建炎南渡,定都临安,是为南宋。人口的迁徙集中,各种技艺的交汇流变,形成了包括海盐、昆山、余姚、弋阳等四腔并存的南曲,并催生了南戏的诞生。元朝统一中国后,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不受重用,转而投向瓦子、勾栏等民间文艺演出场所,将才情专注于文艺创作,于是杂剧畅行天下。到了明代初年,祖籍四川的文学家、戏曲鉴赏家张岱,在山阴(今绍兴)家中自己组建戏班,严格考核戏曲功夫,一时名噪天下。因张岱鉴赏批评标准既高且难,艺人们视其如“剑门关”一样险峻难攀,于是将接受其审视评阅称之为“过剑门”。(事见张岱《陶庵梦忆》)。这时的“剑门关”严然就是中国戏曲艺术天花板的代名词。
有清一代,梆子、皮黄、昆山、弋阳诸腔随移民大潮而入川,与地方小调、灯班共同构成多样化的四川戏曲表演形式。辛亥革命后,顺应“五族共和”历史潮流,以成都三庆会为代表的一批川剧艺人打出了“五腔共和”革新大旗,将独特的西南民间锣鼓为作为基础,熔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为一炉,由此诞生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剧种——川剧。
川剧一经形成,便流播于川、渝、滇、黔、藏及陕、甘、鄂等比邻地区。在当时的四川形成川西坝、下川东、资阳河、川北河等四个演出流派。剑阁地处川、陕、甘结合部,川剧的风格兼具川西坝和川北河的特点,并受比邻秦腔、汉剧影响,一般在弹戏、胡琴、高腔、灯戏上相对见长。
解放前,亦正亦邪的江湖帮会组织——袍哥在剑阁盛行,对剑阁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袍哥要在地方上“操漂亮”,最起码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帮口的戏班子和茶馆,以便结交江湖人士和本帮口“坐公堂”(开会议事)、序排场。在袍哥的作用下,剑阁川剧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一时戏剧班子、俱乐玩友、曲部科社遍及全县。除了每个袍哥堂口(茶馆)都有戏班或围鼔外,甚至一些大户人家还有自己的私家班子。仅在县城就有5个长期固定的玩友场合、10个可供演出的“万年台子”(舞台),其他随聚随散的演唱群体则不可计数。就连山上放牛娃也能随便来几句“明亮亮灯光往前照……”、“恨杨广斩忠良谄臣当道……”,由此可见川剧在剑阁普及之广泛深入。建国后任省政协秘书长、先后改编、移植《二进宫》等近20多部川剧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林维干,在抗战期间主政剑阁专区,曾亲自为剑阁川剧提出了“敬业乐群”的要求,并将一些业余班社组合成法团组织“正声俱乐部”,为“努力宣传抗战国策”做出贡献。剑阁因之诞生了以孔策为代表的一批川剧名角。剑阁川剧也以其独特方式成为了贫民百姓“没有围墙”的“大学堂”,在娱民乐群的同时普及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挥着“知兴替”“明是非”“戏以载道、高台教化”的重要社会功能
1949年12月18日剑阁解放,在正声俱乐部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剑阁县群众川剧团。1951年5月5日国家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的指示》,剑阁县川剧团随即在“改人、改戏、改制”的大环境中逐渐发展壮大,在六十年代中期剑阁川剧团即在绵阳地区多次大巡回演出,成为川北一带具有两套行当齐全、阵容完整的著名文艺演出团体。文革中剑阁川剧团历经波折,特别是在四川省革命委员会 “川革核发【1971】99号文件”的作用下,剧团遭裁撤,受到了严重打击。然而不屈的川剧人以其独特的抗争方式重新占领舞台、恢复演出。在改革开放之初率先复排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并面向全省再度大循环演出,在成都、重庆经受住类似明朝张岱“过剑门”的考验,得到社会各界的夸奖赞誉,被省文化厅树为全省的标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南学潼南,北赶剑阁”的口号。剑阁川剧团为剑阁县争得荣誉的同时, 也为剑阁的对外开放做出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剑阁川剧日渐式微。当“振兴川剧”口号提出40年之际,回首剑阁川剧早已是剧场拆毁、剧团解散、人员凋零。
剑阁川剧在剑阁文化史上有过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有蜿蜒曲折和满腹酸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客观规律。在党中央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坚持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的今天,为剑阁的川剧发展写志立传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李中先先生为之做过努力,但因其非业内人士,其所作内容难免多有疏漏,加之其他原因,虽未能结集付梓,却也保留了一些珍贵资料。
川剧作为剑阁县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保留其珍贵的文化内涵、发展历程,研究其经验教训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一个现实任务。面对老一辈艺人的凋谢、专业团体的解散、历史资料的轶失、现实戏曲发展的境况等诸多困难,剑阁县戏剧家协会奂大琚主席主动承担起了这一重担。
奂大琚先生年轻时以师范生的文化程度进入梨园,在当时就是剑阁川剧团的最高学历。入行以后,毕其一生未离开过川剧舞台。在学习四功五法、扮演传统剧目的同时,于实践中积极探索川剧的改革之路,随时代的演进创作过相当数量的新编戏曲剧本和表现方法,并付诸于舞台实践,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退休之后,不惜老迈年高,在接近耄耋之年仍受有关部门的重托,担任剑阁县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继续在戏曲舞台发挥余热。为编撰剑阁川剧史料,他利用其剑阁县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和自身文化积累的优势,除广泛动员各个乡镇戏曲从业者和爱好者积极投稿参与外,更是自己身体力行,查阅档案、调查研究、走访知情、撰写回忆,历经几度寒暑,终于汇集成册,署名《剑阁川剧杂记》而交付刊行。
全书共分“川剧概述”、“剑阁川剧史略”、“剑阁民间川剧”和“剑阁民间文艺与川剧”等四个板块,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川剧的基本常识、剑阁县川剧团的曲折发展历程、川剧在民间的活动状况和剑阁川剧发展的艺术氛围及相关姊妹艺术,洋洋洒洒10余万字。作为“杂记”,且编且述,亦史亦论,蹊径独辟,情趣别具,突显“亲历、亲见、亲闻”的特点。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遗憾。但是瑕难掩瑜,该书不失为从川剧角度记载剑阁文化发展经历的难得史料。拜读之余,深感这既是普及川剧常识的通俗读本,又是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不仅弥补了剑阁县戏曲方面文史资料的空缺,更有利于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对于振兴剑阁川剧、发展地方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剑阁都极具裨益。实在是功不可没!
我本业余川剧爱好者,因缘聚合,得先睹之便。《剑阁川剧杂记》中历历往事,钓出我记忆深处诸多情思,自是感慨良多,心生愉悦。欣慰之余,絮叨数语,谨向作者聊表祝贺、并为序焉!
                       2021年11月2日于悠哉乐斋南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