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406|评论: 5

震古烁今的邛崃发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震古烁今的邛崃发明
                                                                                        凡丁
       一、利用天然气技术
       中国陕西鸿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发现天然气自燃现象,但被认为是神灵显示而未加利用。
       有记载可查最先使用天然气的地方,是今之四川邛崃油榨场,此处即隋炀帝大业12年(616)建制的火井县,袁天罡为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的火井县令,治所曾于宋代迁到平乐镇,后回迁。
       而盐工利用天然气煮盐确凿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最早见于西晋张华所撰《博物志》卷二:“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按:“县南百里”记述年代为西晋,指秦制长度每尺23.1厘米,且路线与今有别。)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水得盐。入以家火即灭,迄今不复燃也。”
       晋.刘逵《蜀都赋注》也说:“蜀都有火井,在临邛县西南。火井,盐井也。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许,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耀十里。”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亦载: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一燥(即天然气)一水(即石油)。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以上西晋张华《博物志》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的记载,说明两晋时期的临邛人,仍在利用天然气煮盐。
       关于张华《博物志》中:“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水得盐。入以家火即灭,讫(迄)今不复燃也。”的记载,可理解为:盐工不需要井火继续燃烧的时候,便以家火(柴火)置于井口,以阻隔空气输入,使火井停止燃烧;若需要用火时,仍然用家火“投以取火”,正是古人使用天然气掌握的诀窍。
       至于“迄今不复燃也。”应是张华到此考查时,遇到战争或其它原因,当时停止生产。
       又
       根据南朝人刘敬叔《异苑》载:“临邛有火井,汉室至隆,则赫炽;桓(东汉桓帝刘志)灵(东汉灵帝刘农)之际,火势渐微,诸葛孔明一窥而更甚。至(后主)景曜元(6)年,人以烛投即灭,是年(263)蜀并于魏”的记载,可将古邛崃人利用天然气的时间上推至东汉时期(25-220)。而英国使用天然气是1668年,美国使用天然气是1821年。
       按
     “至(后主)景曜六年(263),人以烛投即灭,是年蜀并于魏”的记载,正好说明:“人以烛投即灭”,是因为战乱原因,国家太平时,盐工们又利用火井煮盐,其利用火井煮盐,下限至迟到唐代。

       关于古火井遗址
       1993版《邛崃县志》730p载:“近年来,经文物工作者实地考查,火井遗址位于邛崃城西25公里的油榨乡北面。在油榨天纲祠附近,多处发现石制管道,每节长0.43米,厚0.11米,上宽下窄,两头凿空如水槽,槽宽0.1米,深0.06米。下面安置石板,石槽覆盖其上,相互连接成输送天然气管道,当地人称之为:火槽子。
       专家根据地貌、碑文记载、口碑介绍、实地测量和对管道的研究分析,确认火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盐井(黄盐溪)四周300平方米的范围为古代盐场,距封家宅25米之河边为火井遗址,火井遗址就分布在这一带。
       清嘉庆《邛州志》卷四<山川>说:‘黄盐溪,州治西65里,旧多盐井,引火井火煮之,其盐色黄,故名。’今黄盐溪南岸有天纲祠。《旧唐书.方伎传》及《蜀中广记》载,袁天纲为火井县令。
       现存天纲祠,为清代重建,祠内有石碑,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末立。”
       其中
       碑文“自唐时古火井处”,是指唐初的火井县治在此。
       宋《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火井县〉载:“火井在故城,八里。”是因宋开宝三年(970)到至道三年(997),火井县治移至平落,此期间的“火井在故城”,“故城”指今油榨场,距离平乐乡边界“八里。”

       二、利用石油技术
       晋.《华阳国志》载:“火井,夜时光映上昭……井有二,一燥一水,水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唐.贾耽《十道要记》载:“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宋《太平寰宇记》载:“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皆是说“火井”这个地方,有人把岩石裂隙中出溢出的石油装进竹筒,点燃后用于夜晚照路,其情形大概像拿燃着的蜡烛一样。
       因石油为液体,被古人视之如“水”。明代方有天然气和石油的说法,开采时分别称为:天然气井、石油井、或油气井。
       宋《太平寰宇记》载:“火井有水”,意为“火井这个地方古代有油井”。
       1993版《邛崃县志》乡镇概况〈油榨乡〉条: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和场。”据乡人云,油榨沱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晴时清晰可见,夏天气温高时,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见887页)
       2016年笔者调查时村民们便说:1975年前,火井河边“新碾子”的剪刀堰旁,有古人用斜口青砖砌成的圆形井,井壁与河水相隔,井内浮有石油。1950年前后,到此碾米的乡人,晚上背米回家时尚以竹筒盛石油,当火把照路。与宋《太平寰宇记》载:“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相符。
       虽然
       1974年火井江发大水时,将古油井被冲毁,但是,“油井”地名一直存在于当地民间,原先从油榨通往木梯垴的《指路碑》(在地名“大火地”处)有记:“此路上齐油井,下至木梯。”(注:此说为王大久提供)

       综上所述
       宋《太平寰宇记》中,宋人把石油“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的记载,时间段在960-1126年,为古临邛人利用石油的明确记录,早于西方数百年!
       如果
       以晋.刘逵《扬雄蜀都赋注》记载:“里人以竹筒中口口口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则火井人利用石油与天然气,均在西汉时期,早于西方千余年!
(参见《邛崃的古油井和古火井考》)

       三、水鞲鞴冶铸技术;
       鞲鞴:《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活塞的旧称。”
       徐寿在光绪二年(1876)六月所著《格致汇编》〈汽机命名学〉中,对“汽机汽筒”中的活塞工作原理,用中国人早在殷商时期便发明的鼓风装置中的鞲鞴,作了如下诠释:“汽筒之内为汽所冲激而进退者,名曰:鞲鞴。”
       水鞲鞴法:简称水鞲法。即利用水力往复推引鼓风机拉杆,使风箱中的皮质鞲鞴一张一闭不断向熔炉鼓风,用于冶炼金属。
       最早见于班固《后汉书》所载:“水鞲法,此法唯蜀中铁冶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
      《后汉书》〈杜诗传〉又载:“杜诗(东汉河南人)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但是《后汉书》载:“水鞲法,唯蜀中铁冶用之。”其发明人是西汉时期的临邛人:卓王孙。
       而东汉时期的河南人杜诗,以水鞲法造作水排铸造农器,是引用西汉卓王孙的发明!
       见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之〈益州记〉载:“益州有卓王孙井,旧时常于此井煮盐。”
       按,火井县治在607-619期间属于益州,旧时,指西汉。
       见《旧唐书》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火井,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火井镇为火井县,划属益州;唐武德2年(619年),复置邛州,下辖临邛、依政、蒲江、火井、临溪、安仁、大邑7县。”
      《史记.佞臣列传》记:汉文帝赏赐邓通铜官山后,与将“铜官山麓(今十方堂一带)买为陶、铸之所”的卓王孙达成协议:邓通向卓王孙“岁取千匹”蜀锦,卓王孙则以邓通名义铸造五铢钱并且发行于市。因之在十方堂留下:铁牛、铁祖祠、金牛、金牛坎、金银坎、金牛庵、冶铸残渣等遗名、遗迹。
       中国早期冶炼青铜器,采用的是皮囊加压吹气提高炉温,当发明使用铁器时,由于铁的熔点高于铜、钖,而皮囊加压吹气难以达到所需温度,古人于是发明了风箱鼓风技木,风箱中以牛皮作进、出汽的引闭装置即:鞲鞴。
       最初的风箱鼓风,使用人力推拉风箱手柄,如今民间铁匠仍用此法,此法需二人熟练配合,一般为夫妻,由丈夫观火,掌握铁块加热的程度并锻打成型;妻子则拉风箱和打下手。故俗话说:“铁匠的婆娘—扯火。”
       用人力推拉风箱,若要增加熔炉容量并提高炉温的话,需要若干台风箱共同对着熔炉口鼓气加氧,称为“人排”;为了降低劳动强度,卓王孙改用水力带动,称为水排。班固《后汉书》载为:“水鞲鞴法。”
       所谓水鞲鞲鞴法
       是以水作动力带动风箱拉杆,向熔炉鼓风以提高炉温。其鼓风箱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使用牛皮作为活塞,采用水轮动力往复运动。
       水鞲鞴法与以人作动力的人排,和以马作动力的马排比较,在《三国志.魏志.韩暨传》中有记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铁冶重量单位)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元代的《王祯农书》记述有立轮式和卧轮式的水排形制,并绘有图形。还可以参考缝纫机构造,将脚踏动力改为水动力进行复原。
       邛崃花牌坊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盐井图》应是立轮式水排
          1637898898.jpg       1637899220(1).jpg
       按:
       现今“十方堂”边的南河,故道原本在土地坡山脚,沿文笔山下转向东流,当西汉卓王孙发明水鞲鞴法时,系导引今黄坝大桥一段南河之水作动力。明末清初,南河故道淤塞,洪水沿着卓王孙引水用于鞲鞴法的水渠改道成现今模样的南河。洪水因之将大片邛窑窑包和唐代民居冲毁淹没在河道中,仅存如今的13处窑包。本世纪初建钱江凤凰城商品房时,曾出土数座大型窑址,即便西街机关幼儿园之下段,亦是古代冶铸遗址和邛窑的窑包!
       故金牛庵之处的河岸,原先非常高峻,系采用三合土人工垒砌的石墙。上世纪七十年代,常有年青人将此处当作跳水高台。
       又
      《史记》载:汉文帝时,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今十方堂一带)买为陶、铸之所。”不仅烧造陶器,为后世的邛窑辉煌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冶铁、冶铜和铸造铁器和钱币,成为临邛工业的始祖和民间铸币家。故西晋人在十方堂建:铁祖祠。且“铸铁之家祀之。”该祠毁于1952年。
       此蜀中独用的水鞲鞴传导方法,不仅是我国冶金工业的创举,其传导结构,还为后世蒸汽机的发明所引用,并且广泛应用于汽车、火车、轮船等。

       四、卓氏筒井抽取盐水技术
       先秦时期,李冰已在今汶川、邛崃、蒲江地方凿盐井数十口,仅邛崃和蒲江就有二十口之多,但一般为浅井,深层开采盐水称为筒井。
      《后汉书》载:“水鞲法,此法唯蜀中铁冶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
      《北堂书钞》〈益州记〉还载:“益州有卓王孙井,旧时常于此井煮盐。”
       说明西汉时期,卓王孙除将人动力的鞲鞴法改为水动力鞲鞴法而外,还将鞲鞴原理应用于盐井取水,故后世将抽提盐水的深井命名为:卓筒井。比《东坡志林》记载的:“宋祥符(1008-1016)中,邛州盐井乃民王鸾所开,自庆历、皇佑(1041-1053)以来,始创筒井”的说法提前了千年以上!
       只是
       西汉以后,人们因地制宜,将水动力的卓筒井,改为牛动力、马动力、或者人动力抽提盐水。
       《牛排图》
          李殿元牛排井图.jpg
       此工艺在宋《东坡志林》中有详细的记载:“邛州盐井乃宋祥符(1008-1016)中,民王鸾所开,自庆历、皇佑(1041-1053)以来,始创筒井(即卓筒井)。(方法是)用圆刀凿山如盆大,深数十丈,(再)以巨竹去节,牝牡(公、母牛)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水自上。
       又以竹之差小者(比巨竹作井壁小一些的竹管),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牛)皮数寸(用直径数寸的熟牛皮做成活塞)出入(盐)水中,气呼吸(气泡冒过后)而启闭之,一筒致水(得盐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元史》记:“邛州有二盐井,宋名金凤、芳池。元天历(1328-1330)初地震,盐水涌溢。州民侯坤愿作什器煮盐(因盐、铁为国家专营)而输课于官。”
       2004版《临邛镇志》认为:宋代的“金凤、芳池”二盐井,在原西河乡盐坝村。
       摘录
       自贡盐业博物馆介绍:
       清乾隆元年(1736),到自流井地区经营盐业的陕西籍商人,以宋代卓筒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初,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


       以上
       利用天然气技术;利用石油技术;水鞲鞴冶铸技术;卓氏筒井抽取盐水技术。
       总共四项,皆为邛崃首创。
       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七条,将上述涉及的地方如:十方堂、火井镇、油榨场等,列为古文化遗址保护区域进行保护并且考古。以“陶铸之城”向世界展示当今邛崃!

                                                                                                                                     2021/11/25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1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11-26 12:1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宇文绍奕《邛州志》
      [山川]
       井泉、火井条记:在临邛县(界)西南八里。晋.左思《蜀都赋》:“沉荧于幽泉,高熖飞煽于天垂。注曰:‘欲出其光,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熖出通天,光辉十里;以筒盛之(井泉),接其光而无炭,今无复见。’”
      《异苑》云:“当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威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一阚(看)而更盛。故曰:‘高熖飞煽于天埀。’井有二,(盐)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利无几。”

       笔者
       南宋《邛州志》原注:井泉、火井“在临邛县西南八里。”宋《太平寰宇记》“火井县,原四乡……火井在故城,八里。”两记相符。
       因宋开宝三年(970)到至道三年(997),火井县治移至平落,此期间的“火井在故城。”“故城”指今油榨场,距离平乐乡边界“八里。”同时,宋代的火井县之平乐乡边界,亦是宋代临邛县的边界。
       井泉,又名:珠泉。见王安石《四六疏》〈临邛〉:“火井标竒,珠泉纪胜。”
       以上记载,说明古火井和古油井皆在今油榨场。
       按
       火井,即古天然气井。
       井泉,今称油井。在油榨段火井江中,古人在冒石油点位上,以矩口形砖砌成圆井与河水相隔,乡人以竹筒盛之作火把照明,一直持续到建国前后,1974年毁于洪水。
       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各地沿用的水、肥水、石脂水、石漆、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之后油榨人将“井泉”称为:油井。

发表于 2021-11-3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送蒙古学教授之邛州
雅琥 〔元代〕
玉贯珠联我国音,乱山深处变巴吟。苍虬挂屋寒筇瘦,白鹤悬巢古栈深。
座冷一毡知宦况,书来万里见乡心。文翁课最同文盛,应译嘉谟寄上林。
琥字正卿,可温人。尝家於衡鄂,登天历第。初名雅古,文宗(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
,蒙古帝国大汗、元朝第八位皇帝。两次在位  )御笔改为雅琥,授奎章阁参书。
至元间,行中书,调选广西静江府同知。比上其名,中书正奏授高邮。时广西多寇盗,而琥母老,即移家归武昌待次。马中丞伯庸作序送之,朝士因各为歌诗以美其行,傅广文与砺有句云:「忽闻除书双及门,老亲白发生颜色。」后历官至福建盐运司同知。  
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苏洵 〔宋代〕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
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
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平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
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
王安石 〔宋代〕
朝廷孝治称今日,乡郡荣归及壮时。
关吏相呼迎印绶,里儿争出望旄麾。
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独我尚留真有命,天於人欲本无私。
送蒙古学教授之邛州
雅琥 〔元代〕
玉贯珠联我国音,乱山深处变巴吟。苍虬挂屋寒筇瘦,白鹤悬巢古栈深。
座冷一毡知宦况,书来万里见乡心。文翁课最同文盛,应译嘉谟寄上林。
寄邛州崔录事
杜甫 〔唐代〕
邛州崔录事,闻在果园坊。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
应愁江树远,怯见野亭荒。浩荡风尘外,谁知酒熟香。
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
唐求 〔唐代〕
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关蝉已噪,秦树叶应秋。
道路连天远,笙歌到晓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完善
水龙吟(次邛州赵守韵)
京镗 〔宋代〕
推移随牒红尘里,试问几时肩息。家乡何在,烟迷波渺,云横山屹。分阃无功,临民有愧,袴今襦昔。想征帆万里,阳关三叠,肠空断、人谁忆。
多谢殷勤绮席。苦留连、不容浮鹢。九霞光外,五云深畔,君宜鹄立。自笑衰迟,未能轩轾,漫劳原注:别本作“荣”字嘘吸。愿锋车趣召,吴天楚地,相逢他日。
完善
送友人归邛州
唐求 〔唐代〕
鹤鸣山下去,满箧荷瑶琨。放马荒田草,看碑古寺门。
渐寒沙上雨,欲暝水边村。莫忘分襟处,梅花扑酒尊。
完善
发邛州寄友人
唐求 〔唐代〕
茫茫驱一马,自叹又何之。出郭见山处,待船逢雨时。
晓鸡鸣野店,寒叶堕秋枝。寂寞前程去,闲吟欲共谁。
完善
登邛州谯门,门三重,其西偏有神仙张四郎画像张
陆游 〔宋代〕
浮云在脚底,千里在眼边。
攀跻忽至此,倚柱眩欲颠。
车马细如螘,纷纷衢路间。
嗟汝何为者,驰驱穷岁年。
我本澹荡人,此心实爱闲。
向来出处际,不媿咫尺天。
风吹哦诗声,十里摇西山。
悬知老僊翁,为我一粲然。
完善:汉钟离有正一心,吕洞宾有贯世才,张四郎、曹国舅神通大,蓝采和拍板云端里响,韩湘子仙  :
寄邛州宋道人
陆游 〔宋代〕
鸭翎铺前遇秋雨,独与宋生栖逆旅。坐门惝恍见老仙,剧谈气欲凌天宇。
袖中出剑秋水流,血点斑斑新报仇。我醉高歌宋生舞,洗尽人间千古愁。
老仙约我游太华,是夕当醉莲峰下。语终冉冉已云霄,万里秋风吹鹤驾。
我今伶俜践衰境,不如宋生弃家猛。西望临邛一慨然,青松偃尽丹炉冷。
完善
题邛州文同判官五箴堂
发表于 2021-11-30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路既为置埸买茶将往熙河等处并逐旋取利出卖之后更不许民间衷私买卖遂令诸色人告捕依编敕禁𣙜茶法断罪州县承此指挥来累有成都府邛州百姓马吉等为衷私卖茶被人告捕有至徒罪各追赏钱一路之民遂生怨诽葢缘立法太重有害于人大凡官中原有之物民间私侵其利方是犯禁只如解州有盐池民间煎者乃是私盐晋州有矾山民间炼者乃是私矾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例折科原注茶园税毎三百文折纳绢二疋三百二十文折纳紬一疋十文折纳绵一两二文折纳禾草一束役钱一例均出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伏縁此茶本非官地所産乃是百姓已物显与解盐晋矾事体不同一旦立法须令尽卖与官或敢私相交易便成犯禁斤数稍重乃至徒刑仍没纳随行物色别理赏钱恭惟升下仁圣恤物之心必不如此伏乞别立条约以救苛刻之弊免使刑辟滋彰有伤和气
《卷二十四》
5         都官员外郎赵君墓志铭熙宁十年三月都官员外郎赵君既守荣州乃建悦老堂日奉二亲尽所以乐亲者君为州已大治亲方夀考而能极㳟致养适其欢心虽天下之至乐无若此也于是搢绅士大夫多为歌诗襃誉徳美乡闾族属指以为荣且爱慕之不及越明年闰正月某日丧其父太子中允佑二月某日又丧其母万年县君张氏君哀毁屡絶仅能扶丧归昼夜哭如礼又时强饮食凡四十九日而病又五十一日而卒实元丰改元四年辛亥哀哉君子孝爱其亲终继以死可谓不幸矣君讳荐字宾兴邛州依政县人曾祖翺祖文皆隠民籍至中允君以君立朝始有封君少向学善词章既冠举进士一试登乙科调緜州司法以陟状迁凤翔府虢县令县介岐雍间民以豪悍相胜抵禁自若君设为规范谕以可不可民信之刑省五六巨盗伏境中捕吏畏罪执非辜以告旧令傅致之狱具如实君审辨诈伪纵去不问乃任谋下令搜掷党与未逾月果获真盗有司以功上迁安化军节度推官知河中府河西县君曰为县不能使无盗诚可愧捕之职也安可藉以苟赏辞不拜识者高其亷当涂交荐之后三年改著作佐郎知汾州西河县县剧于虢处治益办今天子践阼授秘书丞未几转太常博士嵗满监成都府军资库是时天章阁待制赵公帅延安乃以宾佐请君即佥书彰武军节度判官改屯田员外郎洎公被命南伐交趾又辟君以行君怀亲思归不敢往公入见上言君父母留远方皆老矣不当久在边当使之归养且言君才可用愿用焉上乃许君不俟秩满而还逾年除知荣州转都官员外郎方将大用之命未下而君卒春秋四十有八故交亲知者莫不悲也君襟度夷畅无少凝塞接人无贤不肖皆得其欢至于判析是否则中甚皎然尤好为诗触物感意有得辄书凡一十八巻四千三百首或多至数百言虽赡不宂或止于二韵虽浅不俗远探近拾率有理致君先娶黄氏封蓬莱县君再娶杨氏封仁和县君男六人曰彀曰㢰曰强曰彍曰某曰某一女未嫁始君从宦游未尝治産世赀家帑委其兄庄廪俸之入往往归诸书画既不幸诸孤甚贫乃丐田于庄为谋葬养生之具遂以二年十月某甲子𦵏君于蒲阴乡山泉里皈岩山之侧铭曰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见:谁是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https://bbs.mala.cn/thread-16251301-1-1.html
(出处: 麻辣社区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你的言论 影响四川)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