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2209|评论: 3

[雄州风采] 东灌恩,家乡情(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灌恩,家乡情

(六)

抢救史料刻不容缓,
收集文物义不容缓!

作者    陈永乾



   

“东灌”工程对简阳为什么重要?
“东灌”工程,是简阳顶天立地的一座历史丰碑;
“东灌”工程,是前辈给子孙留下的价值连城历史遗产;
“东灌”工程,是简阳人民世代引以为骄傲靓丽的城市名片;
“东灌”工程,是简阳人民献给五洲四海宾客的一份富有精神营养珍贵的厚礼;
“东灌”工程,是简阳人民以辛劳和智慧,用血汗与生命创造的人间奇迹;
“东灌”工程,是一部对党员、公务员进行党性和公仆意识教育的生动教材;
“东灌”工程,是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的光辉典范;
“东灌”工程,是雄州儿女把龙泉山打造的金山银山永恒的纪念;
“东灌”工程,是为成都“东进”战略,以水利开道先锋部队的不朽功勋;
“东灌”工程,是天府国际机场航空港及高科技产业可靠优质水资源;
“东灌”工程,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东灌”工程,是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事情人民干 ,最默契的结合;
“东灌”工程,是激励子孙后代砥砺前行不竭的精神泉源;
“东灌”工程,是“人民战争”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胜利;
“东灌”工程,再次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历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论断是不可辩驳的真理。
“东灌”工程,工程规模之浩大、施工过程之艰险、受益面积之广阔、历史意义之长远、现实意义之重大、感召动力之强劲,不仅在简阳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是绝后的。
一座城市,固然可以凭着天赐的优越环境而感到幸运。但是,也应该以建设城市的艰辛而倍感荣幸。
关于一座城市精神的描述,不应是方块文字的积木游戏,而更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广泛的群众基础、强劲的感召活力、浓烈的本土特色。
纵观简阳两千多年的历史,唯有“东灌精神”堪称简阳精神最精准的历史定位。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9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要兴建“东灌”纪念馆?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河南林县的红旗渠被当之无愧地写进了历史。
    我们将红旗渠和“东灌”工程作如下对比:
红旗渠    灌溉面积 54万亩
  灌    灌溉面积120万亩
红旗渠    投入人力   7万人
  灌    投入人力   10万人
红旗渠    牺牲人数   81人
  灌    牺牲人数   118人
红旗渠    经历时间   10年
  灌    经历时间   10年
   很明显,东灌工程在以上各方面都毫不比红旗渠逊色。
    但是,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则大不如红旗渠:
   红旗渠 ,建了一座以现代化科技手段,再现红旗渠建设的艰苦历程和风景壯美的旅游景色的“红旗渠纪念馆”。河南的红旗渠已成功的打造成为:
   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五星级风景区、
   全国红色旅游景区、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全国中小生第一批
   教育实践基地。
而东灌 ,目前除了其中的三岔湖被载入香港出版《世界名湖》名录和二级风景区外,其他则一无所获。
   那么我们“东灌”与红旗渠真正的差距在哪里?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东灌”工程被埋没了!
   首先,红旗渠的主要工程被誉为“人造天河”,高悬于空中,让人触景生情,望而知险;而“东灌”工程最艰巨是七穿文家河、四跨郭家沟“打通龙泉山”6776米的隧洞,当年水利战士战塌方、斗泥石流、抗缺氧、攻水帘洞、攀悬崖峭壁、劈山降龙惊心动魄的场景因随洞太长而被列入禁区。这段历时795个日日夜夜的壮烈的战斗现场被活活地埋没在高山之下。整个“东灌”工程共有105个总长20000多米的隧洞也一个不漏的被重重地埋没!
  而红旗渠有一段长仅616米《青年洞》则被安装灯火通明,让游客驾船畅游。
  其次,红旗渠所过之处很少有人居住,而我们的“东灌”另一个难度最大工程是修筑三岔湖。这个库区淹没9个乡镇、43个村,总面积30113亩。搬迁5150户,30000多人。眼看亲自参加打通的龙泉山隧洞的甘泉就流到家们口,可是这些乡亲父老们却为了顾大家而舍小家,当年的几万人扶老携幼依依不舍地离别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这块热土的场景,连同曾有“小成都”之称、还曾是平泉县城所在地、“三军九旅十大八团”名人的家乡就永远被深深淹没在湖底。
  再则,红旗渠建设十年新闻电影厂就跟踪拍摄十年,所有艰险施工场景,一览无尽且收已先后制成几个版本的记录片。我们的“东灌”工程,最艰险龙泉山隧洞1972年4月26日全线贯通,10月1日试通水成功。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组10月18日赶到工地,10月23日开镜拍摄,11月13日离开工地。由于时间的局限,这部记录片既错过了龙泉山隧洞施工的艰险历程,也缺少了在1975年3月1日才破土动工的建设三岔水库如火如荼宏伟场面。这是“东灌”工程唯一电影记录片,已是弥足珍贵的宝贵。在1973年2月25日,龙泉山隧洞正式通水前夕的2月20日以龙泉山隧洞题为《都江银水穿龙泉》在四川电视台的前身“成都电视台”播出。2月1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凿山引水灌良田 艰苦奋斗谱新篇》和《龙泉战歌》的关于“东灌”工程的专题报道。2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年中央电视台尚未建立)以《打通龙泉山引水都江堰》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简阳人民广播从早到晚播送三次,简阳百万人民,尤其是战斗在水利前线的十万水利大军无不深受鼓舞!
  但是,就是这些绝无仅有的音像资料,我们今天的简阳却竟然一无所有!简阳百万人民引以为傲最生动的
音像史料也面临着被埋没的危机!
  幸亏老家在三岔,原四川电视台副台长郭建新经过几番周折,看到找到这套瑰宝的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抢救史料刻不容缓?
     由于当年的“东灌人”,一开始就对造福子孙“东灌工程”的胜利充满信心,所以办公室主任钟守伦十年如一日地记下了建设每一天走过的足迹。工程主要负责人之一郑嘉龄,每天都记下了日记。没想到,工程于1980年结束,各自到了不同岗位,各忙各的。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料被封存了20年!当2000年市政协着手编辑《功在千秋》这本史料还未来的及付印有位作者之一内江军分区駐工程军宣队长,工程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夏光作就去世了。而在此之前,工程指挥部政委杨昌尧已经去世,是《功在千秋》的主编张存智已采访他的形式写了一篇回忆录。
    2016年当内部发行的《功在千秋》出版16年之后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书中我认识的主要作者:“东灌”工程指挥部第一任书记陈元忠、指挥长陈启霖、副指挥长庞征、隧洞组副组长,三岔水库大坝负责人有“宋工”之称的宋杰冰均已先后去世。
    书中的另外一位作者,“东灌”工程的首席摄影记者华灿辉在题为《三千日夜入镜头》的回忆录中其中一段写道“使我记忆最深的是,在一次塌方后,有十一位民工在一名干部的带领下,冒着生命的危险冲进隧洞处理塌方。在他们英雄行为的感召下,我也忘记了危险,跟着他们进了隧洞。在流沙还在沙沙作响的乱石中,拍下了搬开乱石和倒塌的厢架,一次又一次地撬掉头顶上的危石的惊险场景,这次,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华灿辉老师还是说“据不完全统计《工棚摄影》专栏,从隧洞工程到到石盘水库工程共出刊54期,展出照片1425张”,这些照片“先后在《人民画报》、《四川画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和省水力局对外画刊,英语版的《都江古堰换新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画刊。”“1977年4月12日至17日在成都举办了《简阳三岔水库工地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其中美术作品218幅、摄影作品102幅”。
    灿辉老师在他回忆录的导语中的最后两句深情地写到:“在工程建设中拍摄数千张照,记录水利战士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历程。至今我还保存着整个工程的照片2100多幅。”
    我被华灿辉老师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为他保存丰富摄影作品而万分高兴!
    可是,万万没想到就在我想方设法与他联系时,噩耗传来,我敬重的华灿辉老师已驾鹤西去!
    从原“都江堰龙泉灌区管理处”,现“成都东部新区水务实务监管中心”得到的可靠信息:“东灌”建设中118位烈士家属,在世的仅有12位;2115位因公致残的水利战士,仅有637位在世,最年长的刘潮勋已105岁。
    假如龙泉随洞破土动工誓师大会的1970年2月20日为20岁,时至今日已是年过古稀!每个“东灌人”身上,都有动人的故事,如果不抓住这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时机,将后悔莫及!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收集文物义不容辞?
      时任简阳市政协主席曾宗枢在简阳市政协编辑出版的《功在千秋》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为宏扬简阳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造福子孙的可贵精神;为在干部中提倡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为铭记建设者们的历史功绩;为纪念工程中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出于良知和责任感,我们念念不忘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简阳的千千万万“愚公”树碑立传。”
      而在在此前后,出于对“东灌人”的崇敬,民间自发歌颂“东灌精神”的大有人在,大有事在。其中有受好友四川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曾渊如重托,写了一本由中国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报告文学《龙泉八记》的简阳籍的中国作家协会作家胡其云、有当年曾自愿到“东灌”工地给水利战士缝衣服的原坛罐民中校长曾自愿到工地缝补衣服,后来到欧美旅游途中特别绕道参观红旗渠的简阳著名诗词作家赵克伦 、有当年曾多次代学生参观工程建设和劳动体验的民办教师,后来写了一首题为《龙泉颂歌》长达279页叙事诗在文汇出版社出版的苏文杰;有当年曾参与《龙泉战歌》创作的作曲家彭潮溢、有曾在“东灌”建设第一线干了六年,仅次于华灿辉的资深摄影师陈仕文、有曾亲自参三岔水库建设的成都美术协会秘书长,川渝美术家庆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美术作品展得主要策划者刘光灿、有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创作了《太阳神鸟》三部曲的中简阳音乐家协会会长华北英,有当年亲身参加东灌建设,后来创作了长篇小说《龙泉追梦》的原简阳档案馆馆长施建新、有以“东灌”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泥土的芳香》当年内江下乡简阳金玉公社的知青游国柱,有……。
      在简阳的历史上,有哪一个题材能如此持久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有哪个题材文艺作品能拨动如此多人的心弦?!
       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当年的“东灌”建设者、各阶段简阳市和“东灌管理处”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和文物收藏的热心人的积极捐赠,才为2019年在国庆70周年前夕建成简阳市规划馆的“东灌”展厅提供了包括实物、照片、文件等较充实的展品。
      但是,由于场地的局限难于展示“东灌工程”场面的宏伟气势,而达不到应有得震撼力;由于未能用科技手段再现水利大军舍死忘生、前仆后继惊心动魄的情景,而不能达到应有的感染力;由于缺少足够的真人真事的史料和给观众体验工程艰辛的场所,而不能达到应有的亲和力。
       所以 ,在简阳市规划馆里的“东灌”展厅已经对外开放,收集文物史料筹建单列“东灌纪念馆”的工作不断推进。 2019年,曾参加“东灌”建设待分配的63名大学生专门召开了相识50周年会议。虽然他们中只有三名土生土长的简阳人,大多都不在简阳工作和居住,但是他都勇跃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会。他们中有曾在“东灌”干了31年,会后他因查找有关史料劳累过度,脑梗突发住院抢救,曾任“东灌”管理处副处长的周光明。
      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年对“东灌”建设支援最大单位之一的“铁二局”对”东灌”工程还念念不忘,至今保存着珍贵史料:其中有铁二局62位隧道连队原始的派遣名单、有1970年8月7日“铁二局”到达工灌时在欢迎会上致辞的底稿、参加四川省革委生产指挥组副组长熊忠宇传达李大章省长的指示的会议上一直商讨制定的“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完整的动员系列奋斗目标口、副指挥长庞征布置工作的讲话和内江地区水电堪察设计队长严绍全的讲话记录、《龙泉八隧洞施工手册》。最近就在写这篇稿中,当年铁二局的精测组中的王永国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填补了《东灌大事纪》中的空白。这些都来源于当年铁二局支援“东灌”的隧道连的副连长余学清的工作笔记。而余学清本人在2013年8月19日已经病逝。这个笔记是当年支援“东灌”建设的另一位副连长,后来铁道部隧道工程局的副总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李桧祥从余学清的儿子余红那里得到的。看着这份历史51年,经过两代三人传递的宝贵史料,谁不为之感动?
       然而不仅如此,在“铁二局”离开“东灌”工地后,余学清和李桧祥还三次来看看龙泉山隧洞,看望他们为“东灌”建议献出宝贵生命的李文德、姚仲伯烈士在张家岩的墓地,并在“东灌管理处”大门拍照留影。最近一次是在2018年,李桧祥作为专家组成员来考察通往天府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四个隧洞时,再次与龙泉山隧洞、张家岩水库的牌匾合影,当然忘不了祭拜两位曾共同奋斗长眠在库畔战友和兄弟!可惜的是,这次余学清再不能与李桧祥相随!
       当年“铁二局”的宣传干部部杨慧华应《东灌故事》编辑部的稿约,在采访了李桧祥,查阅了史料之后写了一篇题为《东灌工程中的铁二局》的文章。看了这篇文章后,余学清的儿子余红写了如下的留言:“我以崇敬的心情向那段历史致敬!向铁二局62名干部职工致敬!他们是铁二局精神的缩影。我也要向作这致敬,是他让历史重回现实。我的父亲余学清永远地走了。作为文章中照片第五幅(龙泉山隧洞试通水成功铁二局留影)第一排上角最尾一个,唯一见证历史的我,此时此刻无不感慨万千。50年过去了,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应该记住“铁二局精神”!”。
       铁二局的后这段朴实的话怎不让令人感概万千!
     “东灌人”的功劳,绝不能在我们眼下被埋没;“东灌人”的恩德,绝不能从简阳人心里淡忘;“东灌精神”的旗帜,简阳人一定世代传承,永远高高飘扬!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