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书院和云吟山
凡丁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中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记:“魏文靖鹤山书院在蜀者有四:蒲江、邛州、眉州、泸州。(了翁)丁先父忧,筑室白鹤山下,……虞集(注)记(了翁)公(的)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其侨诸靖(南宋地方)者,存亦无几。曾大父(曾祖父)实葬于吴。’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
而《四川志》言:‘蒲江北潘家山有公(了翁)墓(和)神道碑。’(但是,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误在志也!
雍正甲辰(1724),知州张纯别(眉州的了翁)祠公于山曲,而摹(仿)公分书《云吟山》三字榜之楹间。
云吟山在夹江县西三里,公(张纯)书今尚存,纯盖摹(仿)邛州试院以榜,而其实来自夹江者。”
说明:
符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方便释读。
概括
因魏了翁出生于夹江的高氏,过继与蒲江的魏氏。丁生父忧时,在临邛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当南宋理宗皇帝于绍定五年(1232)书赠了翁《鹤山书院》题字后。临邛白鹤山的筑室遂名:鹤山书院。除悬挂宋理宗赠送的《鹤山书院》题匾外,还手书《云吟山》牌匾悬于临邛鹤山书院。
后来,鹤山书院在全国有多处,而其它地方的《鹤山书院》和《云吟山》牌匾都是复制,其中,《云吟山》牌匾复制之风始于眉州夹江,后来在夹江还出现山名:云吟山。始作俑者为:知州张纯。但是,“云吟山”其实在临邛,泛指宋代的临邛西部云蒸霞蔚之群山。
以下两首宋诗,说明“云吟山”在宋代的临邛县,比绍定五年(1232)了翁手书《云吟山》牌匾时间,至少早八年!
清.嘉庆《邛州志》1225p《临邛杂诗八首》之一
题为
宋.嘉定间(1208-1224),知州事张方瑞庵,得古井甚甘,为再瓮之名集曰〈亨泉遗稿〉诗:
云吟山顶暮烟碧,渔唱庵头新月黄。别院风清谁展帙?孤舟人静自鸣榔。
另一首:
天柱南湖影,云吟北寺钟。何心安别馆?随意数奇峰。
以诗推知
所谓“云吟山”是形容山之云气,不是具体指哪一座山,而是一片山。
清.康熙《邛州志》〈遗翰〉载:“云吟山,魏了翁大书勒石。”
清.嘉庆《邛州志》载:“清乾隆29年(1764)冬,因城楼毁于战火,城墙多处崩塌。邛州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约一年时间完工,砌石72段,计279.1丈,新增1738座垛口,四城门改建重檐歇山式戍楼:东名:涌泉楼。匾曰:环江沃野;南名: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北名: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西名:鉴湖楼。匾曰:瑞蔼云吟。”
故临邛城西门至西桥头,至迟在清乾隆时便名:瑞云街。同时还出现:瑞云村、瑞云巷老地名。
《瑞蔼云吟》出处,系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了翁丁忧归故里时,筑室临邛的白鹤山授徒讲学,理宗皇帝于绍定五年(1232)书赠了翁《鹤山书院》题字后,了翁又以汉隶法书《云吟山》牌匾悬于临邛的鹤山书院。
明.正德十三年(1519)起,鹤山书院历经多次迁移,最后于清.嘉庆时从南街迁建于今书院街,迁建时将《云吟山》牌匾修复后悬于书院二门。
见
清.嘉庆《邛州志》1341P)许兆罴《云吟山跋》
先生文章品行,光烛(天地)两间,即汉隶法书(之《云吟山》牌匾),亦堪千古。余以摄篆,假馆于斯,得瞻手翰。但为风雨飘摇,惜多剥落,窃虑年深磨灭,爰命江西从孙振基勾剔尽刊,制额悬祠,用垂不朽。
邛崃鹤山书院的《云吟山》牌匾,长约3.3米,宽约2米,厚约20厘米,用两塊金丝楠木拼接而成,通体漆黑,字迹描金。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光绪帝颁布诏书:“废科举,兴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书院街之鹤山书院改建为邛崃、大邑、蒲江三县联办的:邛大蒲联合中学。
1934年的抗战前夕,城隍庙旁之武庙(即关羽庙)被用作“成都陆军军官小学”学前培训。1937年又用作眉山专区出川抗战将士培训基地,并且将位于书院街的鹤山书院用于学员住宿区。
当时邛崃文化名人张开阳、蔡月岩、顾俊卿等,为了保护了翁手书的《云吟山》牌匾,连夜将其移至考棚,藏于梁架之上。
1944年,邛州考棚改建为:四川省立高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更名为:邛崃一中。
1984年,邛崃一中欲建教学楼,当拆除旧“考棚”时,《云吟山》匾额重现。该校学生唐文栋飞报县文管所,所长魏朗和杨玉光先生现场抚之,不禁泪流满面,喟然叹道:“这是如今仅见的了翁先生遗物,它传承的是临邛文脉啊!”
注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成都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临川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虞集自少受家学,曾随名儒吴澄游学。元成宗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元仁宗时,迁集贤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元文宗时,累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通奉大夫。元宁宗驾崩后,称病返回临川。至正八年(1348年),虞集去世,年七十七。获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仁寿郡公,谥号“文靖”。
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曾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等。
《元史》载:虞集的“曾祖刚简,为利州(四川广元)路提刑,尝与临邛魏了翁,成都范仲黼、李心传辈,讲学蜀东门外,蜀人师尊之。”
笔者:因虞家与魏家为世交,故“虞集雅与(了翁曾孙)魏起交游。”所以吴省钦说:“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记必不误。”
2021/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