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减糖”“临期食品”……1月6日,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专家对2021年度食品热点进行解读。
热点一:月饼“减糖”引发风波
专家:“0糖”不是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减糖的关键是平衡膳食,需要综合考虑能量的平衡。食品减糖需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减完。此外,《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中国居民每日摄入糖的首要来源是烹调用的食糖(28.2%),科学减糖,重在厨房,可以在烹饪过程中逐渐减少食糖用量,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从而减少糖的摄入。此外,需要减少某些类别加工食品中的含糖量。
热点二:油脂有“哈喇味儿”
专家:尽量选择小包装食品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脂质营养与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王兴国: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首先应注意查看外包装信息,重点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贮存条件。从平衡膳食的角度看,应适量、合理摄入富含油脂的食品,不宜过多或过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一般人群每日脂肪供能比应控制在30%以下,植物油的摄入量为25克左右。购买食用油和富含油脂的食品后,应将其贮存在低温、避光、隔氧环境中。同时,应尽量选择小包装食品,或者有单独小包装的大包装产品,一次拆封未食用完的食品应将其密封、包装好放回避光、阴凉处。
热点三:临期食品受热议
专家:按需购买,避免大量囤积
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临期食品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暴露出一些问题,需加强监管,对临期食品分类管理、特别标识或集中陈列。消费者应从正规渠道购买,科学理性消费,注意查看食品标签,确保其在保质期内,核实贮存条件,确认包装无破损、无胀袋、无漏气等现象。另外,应按需购买,避免大量囤积。
热点四:营养标签的真假是非
专家:要学会看标签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建议消费者要学会看标签,也要能看懂标签。对于某些营养成分需要摄入较多的人群,例如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对蛋白质的需求比较旺盛,在选择食品时可以适当挑选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食品。对于需要限制部分营养成分的消费者,如高血压患者,则可以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利用营养成分表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也可以指导合理搭配膳食。例如,某食品每100克食品标示蛋白质的NRV%为6%,代表吃了100 g该食品所摄入蛋白质的量只满足了一天所需要蛋白质的6%,还需要通过其它食品来补充摄入蛋白质。
热点五:指示菌超标如何理性看?
把好食物入口的最后一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刘秀梅:对于一些食品抽检公布的一些不合格项目,要理性看待。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国内外常用的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不是直接来评价食品安全的,主要用来评价食品及其生产环境的卫生和质量状况。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的食品,说明其卫生状况未达到基本卫生要求,可能影响食品质量。菌落总数检测观察到的菌落,基本是非致病性杂菌,不具有直接致病或引起人群健康的风险。
热点六: 食品添加剂违规添加何时休?
不要过分追求“网红”食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日常我们在食品包装配料表中看到的日落黄、柠檬黄等都是我国批准可使用的食品着色剂,但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着色剂是违法行为。消费者购买现制现售类食品时,应选择证照齐全、卫生状况良好的正规店铺,食用前仔细观察有无感官性状异常、不明沉淀或与主要加工制作原料存在明显的风味不符等现象。谨慎购买颜色过于艳丽,口感过于浓郁的“网红”食品。
热点七:新规发布,强化进出口食品安全保障
需优化整合海关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海关总署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焦阳: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优化整合海关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海关总署已建立起进口食品全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进口食品安全,包括建立进口食品合格评定制度、进口食品境外国家(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评估制度、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制度、进出口商备案制度、随附合格证明检查制度、单证审核制度、明确现场查验要求、监督抽检制度、进口和销售记录检查制度、进口食品不合格处置及风险控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