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曾担任宜宾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长达10年之久的向辉礼被省纪委官宣落马,靴子落地,宜宾民间一片欢腾。向辉礼落马后,很快成为了全网热议热搜人物。据舆情人士透露,截至目前向辉礼的全网阅读量已经达到惊人的4亿以上,远远超出了几乎所有落马厅官和大多数落马副省级干部的网络关注度。
然而这样一个官员却在近二十年的不断被举报中越腐越升,有相关权威媒体和人士直指这是因为向辉礼傍上了原四川省政府省长魏宏,作为魏宏最喜欢的大秘书,魏宏一直给他站台张目所以导致他有恃无恐。再加上到宜宾工作,主政市纪委后,向辉礼又通过人身依附市委书记王铭晖,给自己加了双靠山,双保险,所以才敢于赤裸裸地践踏法治,恣意妄为。
图为向辉礼
目前,向辉礼正在接受审查调查,组织上查实的具体违法犯罪细节尚不得而知,但我们相信他的违法犯罪行为将很快水落石出,得到法律的严惩。
作为一名一直参与揭露调查向辉礼的法治媒体人,笔者近年一直不断对向辉礼进行深挖细查,对他的信息更是了如指掌。在向辉礼官宣后,笔者第一时间发现,省纪委权威通报的向辉礼出生时间是1957年12月,而此前宜宾官方一直沿用的向辉礼的公开资料是1959年8月出生。
于是,这就实锤了近年来,宜宾多名党政干部和政法干警暗中向笔者透露的向辉礼篡改档案年龄的问题。据称:向辉礼是当了宜宾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后才篡改档案年龄的,是为了下步竞争宜宾市长职位积累年龄优势,或者退一万步讲,即使当不上市长也可以谋求人大主任或者是政协主席职位。可见,向辉礼是当了省管干部后才篡改档案年龄的,省管干部的档案是在省委组织部管理,如此推断,向辉礼的后台,曾担任过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的魏宏已深度介入向辉礼篡改档案年龄一事。
向辉礼的真实年龄被省纪委官宣后,关于宜宾民间对向辉礼参加工作年龄的疑问才解开。根据以前宜宾官方发布的虚假信息,向辉礼1959年出生,1975年就成为乡村公办教师,时年16岁。在那个年代,乡村公办教师只要高中学历就可以担任,但向辉礼自幼不是天才,不可能连跳几级,所以16岁再怎么都不可能高中毕业。官宣后向辉礼真实年龄是1957年的,那么1975年时他年满18岁,高中毕业任教才有了正常的可能性。
为什么那么久,没有上级组织质疑向辉礼怎么可能在16岁就成为乡村教师?宜宾本地就没有能监督他的吗?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的上级监督又在哪里?
笔者上网搜了宜宾官方网站这些年关于向辉礼的个人简历,但已经找不到任何信息了,早已全部被删除,百度词条上向辉礼简历也修正了出生日期为57年12月,但在正文中还遗漏了尚未修改的造假年龄59年8月。
尚未彻底修正年龄的百度向辉礼简历
百度百科上仍然是以前根据宜宾官方发布的向辉礼造假年龄
纵观向辉礼的从政生涯,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到县委组织部科级干部,突然仕途开挂进入省委组织部工作,从省委组织部副县级调研员到市委副秘书长、县长、县委书记,再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一路走来,他显然是个“成功人士”。
得失之间,从有到无,向辉礼被举报的诸多违纪违法事实,让向辉礼对党无忠诚、为官无底线、做人无品行的“三无”特点一一浮出水面。单就篡改个人档案资料,长期对组织隐瞒真实年龄就是完全违反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的行为。
干部的经历、年龄这些细节之处,彰显的不仅是个人的诚信问题,还事关公平公正公义,和公权力的公共属性与公信力密不可分。一个年龄都不真实的干部,如何取信于民?
近年来,随着反腐工作的深入推进,诸如隐瞒真实年龄、隐瞒婚姻关系、学历造假等关乎党员干部档案信息的细节问题,也被查处了不少。向辉礼既不是第一个,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领导干部年龄造假并非新鲜事,类似案例不在少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栗智被公开通报“档案造假,向组织隐瞒本人真实年龄”;海南省白沙县原县委常委、副县长邢诒仪指使下属出具假的“证明书”,千方百计把出生年月从1966年1月篡改为1970年11月,“年轻”了近5岁;拟提名湖北省安陆市市长候选人的洪永旺,因为年龄造假未能进入后续任用程序,并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而山西河津住建局原局长薛新民更为极端,他曾11次修改自己的出生日期并伪造学历,被调侃为“百变局长”,后被免职。
必须明确,党员干部隐瞒真实年龄,是赤裸裸的违规违纪行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不准篡改、伪造干部人事档案,或者在干部身份、年龄、工龄、党龄、学历、经历等方面弄虚作假”。《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规定,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既然故意隐瞒,则必有所图,否则实事求是便是。党员干部隐瞒真实年龄,违背的不仅是党纪法规,还破坏了政治规矩。领导干部到了一定年纪,需要退居二线或者退休,故意报小自己的实际年龄,正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文章所讲,是为了“占位子图帽子捞票子”。
当一些干部的年龄造假,呈现出了长期性的特点,这也提醒组织部门在进行干部考核提拔时、纪检监察部门在日常监督时,要注意核查档案信息,对于明显存在疑点的,要顺藤摸瓜,坚决查处。比如,有的从纸面年龄推断,上大学或者参加工作年龄过小,有违常识,就应及早做出预警。
当然,监督和预防年龄造假,还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社会的优势。现在,很多公职人员,尤其是达到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在网络上都有公开简历,这本身也是政务信息公开的一部分。只要不涉及个人隐私和国家机密,应尽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对公职人员的公开简历进行细化,并提高曝光率,一方面,便于公众进行监督,提高纠正和查处档案造假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震慑力,让那些想修改年龄等档案信息的党员干部投鼠忌器,从而将违纪违规念头扼杀在源头。
最后,笔者送向辉礼一句话:长期隐瞒年龄,违规违纪又违心,也总有图穷匕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