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259|评论: 0

[家校共育] 南充幼儿教育之亲子依恋关系与安全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充“北大培文”幼儿园投资4000万元,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配置高品质的园所环境和运动空间,拥有现代化的环境,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艺术化的园所氛围。以“尊重自然、精准施教”为办园理念。以“尚自然、慧才智、展个性、育德行”为办园目标,将国际化视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让孩子自由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感受更广阔的的空间,促进孩子们在愉悦、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培养国际化、多元化的现代小公民。
mmexport1596376893233.jpg



孩子一岁半,想送孩子上托班,但是又担心影响孩子安全感。

其实这个问题,体现出来的家长的担心,无非就是担心孩子会因为跟妈妈分开,会哭,会不适应,也就是家长所担心的影响了孩子的安全感。

但安全感真的是因为分离而影响的吗?

其实影响和判断孩子安全感是否充足的,并不是孩子的年龄,而是孩子早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带给他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

这里说的孩子早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指的就是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艾斯沃斯运用陌生情景技术测试,将依恋类型分为4种:

约占60%,表现为当妈妈在时,会以妈妈为中心进行独自探索,母亲是“安全基地”;

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有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孩子会跑上前,要拥抱等。

母亲在场时,这类孩子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焦虑/抗拒型依恋
(resistant attachment)

有约10%~15%的孩子为此类型,他们对母亲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态度。

母亲在场时,他们不能自由地探索;在母亲离开前就表现出焦虑;母亲真的离开后,他们表现得非常难过;

母亲回来后,他们既想亲近母亲,又表达出对母亲离开的生气,又踢又打,抵抗母亲温暖的安慰。

回避型依恋
(avoidant atachment)

约占20%,孩子不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孩子看起来也不难过;当母亲返回时,孩子也没有积极地回应。

当母亲在场时,对待陌生人有时随和,有时冷漠。

错乱/混乱型依恋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achment)

有5%~10%的孩子属于此类型,他们表现出不一致、矛盾、混乱的行为。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在靠近母亲的时候突然跑掉,或者起初非常平静,却突然情绪爆发。

他们混乱的行为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

决定家长和孩子是哪一种亲子依恋类型的关键人物,就是父母,更准确的说是妈妈。

如果孩子的主要照料人(大部分指的是孩子的母亲),能够在孩子生命早期及时地积极回应孩子,准确地读懂孩子的需求,并满足孩子的需求,能够被满足、得到及时回应的这种感觉就是安全感。

妈妈就能与孩子之间建立比较积极的、健康的、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

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体可以分为0-90天、90天-36个月、4-5岁三个阶段:

我能活下去吗(0-90天)


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

想想我们的“小可怜”,他想喝水不能自己拿,想吃饭不知道饭在哪里;他头都不能抬一下,甚至连笑也不会;他不好看,五官不突出,头发只有几根,头大脚小身子短;

他不能表达自己,也不能听懂别人;他不能向别人示好,不能满足别人任何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

如果没有人管他,他将毫无疑问地死去,会有人能“受得了他”,能毫不厌烦的悉心照料他以便帮他活下去吗?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

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活下去,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活下去。

我能做我自己吗

(90天-36个月)


这个时期,总体来讲,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时段较长,我们还可以细分一下。

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已经可以笑了,这是一个分水岭,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

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软有毛的玩具等。

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需要母亲了。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母亲自己有没有安全感,是否能够忍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自己。

如果母亲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作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故而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这时候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均有突破性发展了,慢慢学会了走路,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孩子开始更多的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

最好的做法是,孩子要我们抱我们就抱,孩子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不好的做法是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高兴时想抱孩子不管他想不想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不想抱孩子,孩子要抱也不给。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主动性,我们想抱的时候可以去抱,但是如果孩子不想,我们就马上放下,让他自己玩。

正常情况下,经过多次的交替尝试亲密和分离,孩子建立了初步的安全感,孩子就不会那么粘人,也不会排斥别人抱他。

这时候孩子开始尝试更多的分离和亲近,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有时候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

比如你帮他穿衣服,你穿好了,他脱下来要自己穿,可是自己又不太会穿,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帮,你去帮他,帮多了,他又不耐烦、生气。

其实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他迫切的想要自己尝试,当他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地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但是又不允许你过多地参与,因为那样他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

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跟着孩子的需要走,他要自己做,就让他自己做,他没主动要我们帮助,我们就不参与,无论他做成什么样;但他要帮助,我们就马上去帮,他觉得够了,我们就停手,再让他自己做。

不要在意一时一事的结果,而要重视这个过程。

24-36个月


这时期需要格外提醒的就是不要放大威胁。孩子生活经验匮乏,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

如果大人毫不在意,那孩子是危险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过分保护。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适当地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到危险,而不是严厉的禁止。

比如,热水,可以在饮水机上烫一小下;比如电,可以创造一个条件让孩子触摸不危险,但又足以让孩子不舒服的电流。

孩子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活动应该被保证,遇到危险因素,也正好是孩子了解危险、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机会。

总之,从会笑到现在,孩子都会更多的尝试分离和独立。

如果他通过多次的尝试认识到,他想亲密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跟他亲密,想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能来帮助,而他想自己玩、做事情的时候,妈妈也允许并关注,那么,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比较稳定的建立。

看不到妈妈时不会担心失去妈妈,妈妈不在身边,妈妈的爱还在心里,这样的孩子就不会有分离焦虑,上幼儿园不会哭太久、长时间不适应,长大后失恋、亲人去世、遭遇挫折都不会承受不住。

我够好吗(4-5岁)


从四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孩子开始有“我”的概念了,也就开始有记忆了。而父亲的影响也开始渐渐赶上甚至超过母亲了。

这个“我”是一个崭新的我,孩子们会非常关注这个“我”够不够好,这就像作家写完第一篇小说、建筑家建好第一栋建筑特别关心这些作品的反响一样。

这个“我”又是相当稚嫩的“我”,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非常地依赖他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赞美、肯定和认同。

而最主要的他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其中父亲的影响力通常又大大的超过母亲。之所以如此,和男性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的统治地位有很大关系,母亲通常代表家庭和情感,父亲通常代表社会和责任。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后,任何时候都能够积极的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了稳定坚固的情感链接。

即使孩子在成长中经历各种各样的分离,ta也能带着父母为ta储备的能量,去挑找未来各种各样的不确定。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有一个容器,这个世界最初给我们所有的爱、关注、信任、安全、归属感都会装在这个容器里,然后伴随着孩子长大。

当长大后,开始主动跟这个世界互动,我们需要用到这个容器里装的东西作为支撑,去自信地展现自己,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朋友、同事、家人、爱人,无论何种关系,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