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邓丽君”(二) 早出晚归是父母一天的常态。 我的父母亲劳作喜欢“早”字,“勤”字。有点“东方预晓,莫道君行早。”顺应天时,东方露鱼肚白时,我的父母就会起床。父亲到地里开始一天的劳作,母亲则在家煮“两大锅”, 一锅是一家人的早饭和菜,一锅则是喂猪的猪草。在农忙是父亲也会把我早早叫起来,帮助拿一些种子和农具,还会帮助牵耕牛去犁土。有时天没亮看不见路,又怕踩到蛇,或者水坑。只好把牛赶在前面“开路”。父亲也告诉我,看见亮光的地面那是水坑。不过耕牛在前最好,牛的脚具有探路的功能。自家养的耕牛也好使唤,也不怕什么蛇,或者鬼神之类的东西。 不过农村有些迷信,经常听到这里哪里的死人找活人的麻烦“怪谈故事”,经常看见那些偏僻的深沟人不常去的地方,有点点火花一闪而过,有时也惊吓到汗毛直立。父母经常所说的“那些不干净的地方,”还是不让我去的。 父母经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际在于勤。”在生活中,早起,勤劳贯穿中国农民的一生。中国农民是“勤劳,节俭”习惯和传统。 母亲经常说:“床前三双鞋,做事莫捱抬(要勤要快)”。我那时哪里知道什么意思。 后来成家之后,深有体会。三双鞋,就是妻子,孩子,自己。就是一家人,成家立业后的责任。 中国社会的阶层“工农兵学商”,最辛苦的是农民。 现在深有体察父母的用心教育。 广场的坝坝舞,那扭动的舞姿,那邓丽君的歌声,仿佛与我们无缘。尽管《北国之春》早在初中时都会唱,但现实的生活,让我也难有心情。 只是“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御严寒。” 但妈妈已在天堂,爸爸也在天堂,应该是我们给他们寄包裹御严寒。 可怎不知寄到哪儿? 疫情当前,有家难回。 三年没有在他们的坟前寄哀思,想到这里,潸然泪下。 我还要上班。 回不去的“邓丽君”。 那扭动的舞姿,有点“商女不知彩云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