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习“上善若水”
在陪女儿高考闲暇的日子里,漫步于壹街区的人工湖,再捧起许久没读的书,杨柳拂岸,泳者自由,晨练太极,夜舞锅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因水而活,因道而生。山水与道而临,就连城市的道路也与“道"有缘!问道东路,问道西路,上善东路,上善南路,上善西路,上善北路……那“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老子的意思很简单,可惜很多人都误解了。赶紧翻开几种版本的《道德经》,连书里的一根皮毛没学好,多看几遍,只是有些感悟。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有一种文化叫“水文化”,水作为人类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重。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从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到先秦时期的圣贤孔子所感叹到“逝者如斯”,都以水为载体。但是说到与水有关的至理名言,还是首推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的“上善若水”。
中国人对“上善若水”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对其真正含义却一知半解,大多数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却不知道其内在含义,甚至还有许多人误解的其真正的意义。
在我们眼中,“上善若水”就是希望人们的善行善心像水一样,而水是源源不断不求回报的,因此鼓励人们行善积德也不要想着回报。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却不是老子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老子所推崇之“善”,不只是善行,而是一种品质,如果只从字面理解就将“善”翻译为善行和善心,那无疑是望文生义。其实想要理解这句话,务必要和书中的上下文结合。《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指的是“最,至”;“善”是“好,高”的意思。因此“上善若水”说的是“人最高的品质,要像水一样”。原因就是,水能够有利于万物的生长,但是它却不会和万物争夺什么。别人不喜欢的地方它可以停留,因此水本身更加接近“道”。上面的一整句都是在讨论,为什么要拥有像水一样的品质。水是万物之母,可以养育万物却不要求别人给它回报。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都远离低洼的坑地,水却偏偏停留在洼地中,这让的本质让他更接近道家追求的大道。随后老子又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够拥有像水一样的品德。要像水一样安逸于低下的位置,虽然卑微但是却不自卑。内心要像水一样深沉如渊,交朋友要和水一样亲密仁爱,与人谈论要和水一样真诚,为政为民要和水一样有条理,办事要和水一样无所不能,行动时要和水一样选择好的时机而动。只有一切都像水看齐,才会拥有水一般的品质。
除此之外最要学习的,还是水不争的品德,只有不争才没有烦恼。关于这一点老子还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二章做了新解释:“夫唯不争,事故莫能与之争。”只有不去与人争斗,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向争者。由此可见老子对水文化的理解非常透彻,他所推崇的“上善若水”不仅仅是从行为上相仿,而是从行动开始,最后终于品质。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如水一般与世无争,如水一般随机而动,如水一般动静结合。这是一种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品质,也是道家追求的崇高境界。
事实上老子的弟子也不太理解“上善若水”,于是他向老子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老子则以身说法,他询问弟子什么是身体最坚韧的部位。弟子表示不解,老子则张开嘴巴,用手指了指嘴。弟子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是牙齿。”老子却摇摇头说:“牙齿虽然坚硬,但是刚而易折,不能陪人走到最后。反而是舌头,虽然柔软,但是坚韧不拔,才能够保留到最后。”这就和水一样,水是天下最柔之物,却偏偏能够免疫刀枪棍棒,即使再锋利的刀刃也无法伤害。由此可见“上善若水”,重点是学习水的品质,而不是一味地劝人行善。如果执着于行善积德,就陷入了执念。老子希望的是人人培养出水一样的品质,拥有了这样的品质,行善就成为常态,而不是有意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