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拥军情】遵义人的爱国情结(连载八十四)[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rgba(0, 0, 0, 0.3)]陈守刚 [url=]爱国拥军情[/url] [color=rgba(0, 0, 0, 0.3)]2022-07-18 22:09 [color=rgba(0, 0, 0, 0.3)] 发表于贵州
强渡大渡河的英雄陈万清(二) 陈守刚 (上接一)大渡河,源于青海,流经四川,注入岷江。河道两岸地势险峻,自古有“天险”之称。蒋介石又下令坚壁清野,把船全部收到北岸。红军也知道石达开的故事,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红军决心不重犯他的错误,他们飞速行军,先头部队请当地的彝族人带路通过狭窄的山道,悄悄地奔向一个叫安顺场的地方。指挥员从高处俯视河岸,惊喜地发现有一只渡船正拴在河边,还没有被敌人毁坏。指挥员十分高兴,趁着夜色,把驻守安顺场的守军消灭在梦中,部队迅速控制了安顺场渡口。 红军不信邪,只有坚定的信念。毛泽东也断言,红军不是石达开,我们一定能渡过大渡河。总参谋长刘伯承、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亲自到安顺场指挥强渡大渡河,并坚信红军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打破蒋介石的美梦。 5月25日,按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要求,17名红军组成先遣部队,将以一叶小舟,强渡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在官方的记载和孙继先营长的回忆中,17名勇士中有一个贵州籍的战士,名叫陈万清。但在当地人的说法中,陈万清就是受伤后留在泸定县兴隆镇定居的老红军陈银章。因担心被国民党发现而改名。然而,因年代久远,关于陈万清(陈银章)的信息资料无从查找,两者是否为同一人成为历史之谜。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安顺场一带大渡河宽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耸立。在红军到达之前,川军第五旅第七团一个营抢占了这一地区,正在构筑工事,凭险防守,情况对红军十分不利。 1935年5月25日凌晨,红军开始强渡大渡河。当时的大渡河河水上涨,非常湍急,激起的水浪有1米多高,河床大雾蒙蒙,水中礁石密布,暗礁无数,明礁也有好几块,这些石头像笨重的狗熊一样,黑乎乎地蹲在水里,虎视眈眈看着红军,让人生畏。 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对怎么渡河已经有了办法。依大渡河的水情,要渡河必须由当地非常熟练的船夫亲自驾船才行。他安排参谋在安顺场找了一位最有经验的船工,并委托他帮忙联系十多名船工。冒着敌人的火力渡河是可能要命的,刘伯承专门交待参谋,对这些船工的工钱要优厚,万一发生不幸,要给予补偿。 刘伯承多次用望远镜观察对岸的敌军,对岸本来是陡峭的石壁,后来石壁被凿开,用石头砌成一条小道作为渡口。小道是用石块铺成的,估计有几十个台阶,台阶非常陡,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在台阶的顶部是蒋军的防御工事,工事是一间用石头围起来的房屋和四个碉堡,碉堡旁边还有几条兵壕。经过前期侦查,刘伯承已经知道,驻扎在防御工事里的是川军的一个营,他们在对岸守株待兔,一旦我军渡河,他们就会凭借占据有利位置进行阻击。 刘伯承准备挑选一支突击队强渡大渡河,在强渡的时候集中强大火力进行掩护,在他的亲自指挥下,重机枪、轻机枪在岸边一字排开,射手也进入了阵地。(未完待续)
[color=rgba(0, 0, 0, 0.3)]阅读 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