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网传媒·四川新闻网乐山8月25日讯(记者 夏婉琳 何佳欣 陈淋)8月25日,在中国书画传承发展研讨会上,西华师范大学书法学院院长、教授刘清杨在会上进行研讨交流时,在《进一步发挥书法艺术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提到,书法艺术可以展示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向全球宣传中华文明的重要抓手。
刘清杨对书法艺术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与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提出要坚持与古为新,守正创新的理念不动摇。“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学习面最广,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艺术。”刘清杨谈道,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对文字创造使用的统一性和艺术性追求,与书法艺术的研习传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清杨提到,研究文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是书法艺术家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清楚了文字源流,才能下笔无误,才有丰富的字源字库可资借鉴。”他认为,古典诗词,文言文经过农耕文明社会长久的实践,已经成为书法艺术语言表达的经典范式。诗词、文章、警句、短语等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创作内容表达的经典样式。书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样式与生活习俗、居住格局、交往方式与审美习惯等均密切相关,有了书法艺术的强大群众基础,对于中华民族文字、文献的滚动式传播,对于共同审美理想的坚定追求,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就不会中断。
在艺术创新方面,刘清杨认为,创新的前提是根植传统。“没有对传统优秀书法经典作品的研习,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他建议小学生初学书法应以楷书为基础,学好了楷书上可通篆隶,下可通行草,而且和小学生文字学习、语文课程安排同步。
在谈到学生学习书法教学时,刘清杨提出,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审美,有侧重地安排临摹经典作品,要善于发现学生自然书写的长处,保留其个性化的特征,这样学生的书法学习才会在健康的状态下成长。刘清杨强调,将书法艺术的学习与传承从中小学生抓起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事关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