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百年 龙耳风骚精彩 评点“唐巩县窑白釉双龙耳瓶”
双龙耳瓶,首见于北朝,后是唐代流行的瓶式之一,又称“双龙尊”,是一种受外来影响的“胡瓶”。辽宁玖珅文物店收藏这件“唐巩县窑白釉双龙耳瓶”,可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细究可见,其负载着重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较高的艺术价值,更令人回味无穷。 双龙耳瓶的娇娇。巩县窑,在今河南巩县。1957年发现,该窑创烧于汉,隋已生产青瓷平底碗及高足盘等,是已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窑址。从窑址出土的白瓷残件标本发现,其种类有碗、罐、酒杯、各类壶、瓶等。或者说,唐巩县窑主要烧造小型器皿,这件“唐巩县窑白釉双龙耳瓶”,高**厘米,口径**厘米,底**”厘米,当属唐巩县窑烧造的较大双龙耳瓶。 双龙耳瓶的器型。通常是盘口,直颈,溜肩,长圆腹,平底。双龙口衔盘口,下连器肩。器身壮硕,神气十足。肩部丰满鼓胀,腰部却收出秀气,落地时微微外撇,以强化腰身秀美。肩部往上猛的一收,拉起长长弧度,更显秀美。瓶口一撑,成了盘口,继续往上渐渐张开,口沿一翻勾出一道弦纹如边界。瓶口呈倒梯形,见棱见角,柔中带刚。 双龙耳瓶的釉色。早期瓷器的烧制时,施釉很容易往下流动,很难加以控制。匠人们采取在靠近底部留出一部分空白,成为缓冲区任釉流淌,以免釉流的一塌糊涂。这件双龙耳瓶下部没有釉,正基于此。但却产生一种特殊的静动、虚实的对比,更有古朴的效果。器外壁施釉不到底,这就成了巩县窑双龙耳瓶釉色的代表,似乎也成了唐朝高古瓷一个时代的风格。 双龙耳瓶的龙耳。元朝以后,龙成为帝王专属,民间喜好龙形,只能偷着用。唐朝烧瓷无此顾忌,瓷器上用起来自然大方。在中国陶瓷史上,用龙形的瓷器形态各异,但这件双龙耳瓶,最被称道的就是龙形耳的独特,其优雅、矫健、凶猛,高高抛起,最高处扭身下探,如入瓶口寻水。制耳工艺和瓶身完全不同,瓶身是在转动的轮车上拉坯成形,龙形耳完全是手工捏出来。捏耳最难的是左右两边尽力保持对称,造成一种微妙的动势,方显精彩生动。 双龙耳瓶的灰白。学术界将唐代巩县窑划分为三大窑场,即白河窑、铁匠炉窑、黄冶窑。生产唐三彩及白、黑、黄、绿、蓝等单色釉陶器,巩县窑白瓷在隋唐时期已有上乘之作出现,唐开元时期巩县窑烧造的精细白瓷中,有一部分曾被选作为朝廷进贡,这使巩县窑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就带有点官窑性质。由此可见,巩县窑的白色釉陶器,其烧造水平最佳。但巩县窑的白瓷非雪白,以今天的眼光看,顶多算灰白,而巩县窑的白,其魅力恰恰就在于这种灰白、青白。 双龙耳瓶的两次惊现。双龙耳瓶除白釉外,还有青釉、唐三彩等彩色釉陶器品种,宋朝虽有双龙耳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但绝非唐朝的双龙耳瓶的器型。双龙耳瓶,似乎在中国瓷器烧制延续时间比较长,从唐朝到清朝一直未间断。但从大唐经“安史之乱”后,这种造型独特的双龙瓶就销声匿迹。 一直到900多年之后,审美超凡的雍正皇帝命景德镇御窑仿烧,且不满足于简单仿制,还让工匠生产了青花双龙耳瓶等。双龙耳瓶前后两次问世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足百年,可谓神奇的昙花一现。 双龙耳瓶为国家二级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一件唐白瓷双龙耳瓶,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一件唐(618-907年)“三彩双龙耳瓶”,因其负载重要历史、科学价值及较高的艺术价值,均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由此可见,辽宁玖珅文物店收藏的“唐巩县窑白釉双龙耳瓶”,身价不凡。 总之,一件双龙耳瓶,就是一本书,细细地研读,能令人脑洞大开;一件双龙耳瓶,就是一朵奇葩绽放,细细地品鉴,能闻到从历史深邃中飘出的芬芳。 诗曰: 龙耳“胡瓶”精彩 咏“唐邢窑白釉双龙耳瓶” 一 东西交流结晶 自有风采胡瓶 大唐海纳百川 方始成为流行 二 最被称道龙耳 扭身瓶口探水 完全手工捏来 风骚对称精彩 三 邢白非雪类银 本色灰白青白 魅力恰恰于此 白瓷独领一脉 四 绵延烧造千年 实则两次惊现 大唐唱罢曲终 大清动地歌来 五 瓷器史上昙花 虽短却开不败 夜半专心等待 只为知心见面 (贡丹撰文,忠新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