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轩辕黄帝修炼于此
凡丁
有微信朋友看到“抖音火山版”《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的解读》后认为:“这个视屏有点牵强附会,历史还有待其它的解密方案。建议你(指笔者)考证出另外一个版本,有想法就写写,说不定就写对了。”
该视屏解读三千三百前“三星堆人”祭祀的“青铜大立人像”即《三海经》所载:乘着“轩辕之车”站在“轩辕之丘”上的轩辕黄帝。他头戴高冠,身穿五条龙纹的龙袍,手持鸟首龙身的另一条龙……符合所有古迹中记载以“六龙为伴”的轩辕黄帝的写实形象。总之,古蜀与中原同属华夏,而“三星堆”就是最初的华夏。
详见该视屏
凡丁答:
我不认为当今学者对“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解读有牵强附会的地方。
因我过去搜集到的史料也说明,皇帝原本就生活在古蜀地方,他与长江中下游的炎帝联姻娶正妻嫘祖,有两个儿子就出生在大渡河上游的若水边。由于黄帝与炎帝两强联合,打败了东方的蚩尤(即东夷)部落后入主了中原,炎帝(即燧人氏)被封为南方人一直敬仰的:火神。所以才有“华夏民族皆炎黄子孙”之说。
比如
南宋.邛州知州.宇文绍奕所修的《邛州志》中就载:“崇真观(即玉皇观),世传轩辕修炼于此。”
而我对“崇真观—世传轩辕修炼于此”考证后认为:此处即轩辕黄帝“甃(音纣 意为砌)石为台”的“轩辕之丘”处!
按
崇真观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唐代,明代复建后俗呼:玉皇观。有石台高数丈,名:玉皇楼。又名:挟仙楼。楼台之北有两株苍劲的古柏直干虬枝,高约30米;楼台之南有两棵古樟树须五、六人方能合抱。
1950年,崇真观改做:北街小学校。于本世纪初拆迁,位置在今棉花街与善政街交汇口。
1953-1959年,笔者即在崇真观改建的北街小学就读,对此处的土丘、石台、古柏、古樟记忆犹新。当时石台上所建藏经楼改为:北街小学第二十六班。
引证:
1、清.康熙《邛州志.楼院》60p:“玉皇楼,州治北,甃石为台,高数丈,竖楼于于上,凭高望远,可极山川之胜,亦为学宫元武。”
按
玉皇楼,即:玉皇观。因“世传轩辕黄帝修炼于此。”《庄子.大宗师》载:“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成为中国道教崇奉的天帝,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大帝。宋代称玉皇楼为:崇真观。即历代皆受皇帝赐封匾额的宫观。
清.嘉庆《邛州志.仙释》812p:“唐,张远宵,眉山人,寓居邛之崇真观,辟谷修真,常持弹于观内向空打去。问之,曰:‘打天上孤辰寡宿者。’”
说明唐代以前此处即有玉皇楼,以兹纪念“轩辕黄帝修炼于此”。
元武,即玄武。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其形或说为龟,或说为龟蛇合体。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2、《明一统志》亦载:“挾仙樓:在州北,崇真觀後。昔有仙人張逺霄,常往來於此,毎挾彈,視人家有災者為擊散之,此其故居也。”
又载:“玉皇樓在州北。甃石為臺,髙數丈。登樓於上,憑髙望逺,可極山川之勝。”
3、《蜀记》还载:“(四川)青城县因山得名,山上有黄帝授道坛。”
4、常玉芝《由商代的“帝”看所谓“黄帝”》评:“二十世纪20年代,顾颉刚、胡适即指出:秦以前的‘帝’是指天神‘上帝’,‘黄帝’是西北秦民族的天神,而不是指人帝。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有许多‘帝’字,总结这些‘帝’字的用法可分为三种:一是作祭祀动词是指禘祭;二是作名词是指天神上帝;三是作庙号表明商王不称‘帝’。
由此看来,既然三千年前的商王朝,‘帝’仍然是指天神上帝,商王都不称帝,那么,传说生活在四五千年前的所谓黄帝,就不会是指人帝。”
5、王宁《黄帝考源》评:“黄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 宗祖神。‘黄帝’乃是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憂’、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者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 或 帝舜。”
6、《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即炎帝)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即少昊),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边);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旁),昌意娶蜀山氏,生子颛顼。”
按
昌意降居若水:指昌意出生于雅安、眉山、乐山一带的若水旁。
玄嚣降居江水:指玄嚣出生于山东的黄河边。因宗师太昊之道称为:少昊。上古时封为:西方白帝。故西汉时古临邛城又称为:白帝城。公孙述于临邛的白帝城称帝。与重庆奉节白帝城同名异地。
见唐.杜甫《西山三首》之一
夷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筑城依白帝,转粟上青天。
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
按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导江卒正公孙述亦于公元25年自称“白帝”统治蜀中,并于临邛新筑“公孙述城”即位。国号:成家。年号:龙兴。
其中“筑城依白帝”的白帝城,或指邛水—即今南河以南的:邛都国城。
(另见《再探邛都国》)
202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