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189|评论: 1

再探邛都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3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探邛都国
                                                                   —分析古诗句:蒲顿疆分夷汉域
                                                                                      凡丁

       清.马维翰《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六》全诗:
       直从楚尾忆吴头,文笔参差写素秋。蒲顿疆分夷汉域,盘陀还起古今愁。
       自趋画省厅间鹤,永诀晴湾海上鸥。风义平生依惆怅,几曾梦隐过刀州。

       马维翰:(1693-1740)字默临,又字墨麟,号侣仙,浙江海盐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六年(1728)命赴四川清丈田亩,同行者四人,时年35岁的马维翰分赴建昌(今西昌)道属(含今邛崃),逾年事竣。期间计留诗22首,成为现代邛崃人认识和研究清初邛州地方相关历史的佐证。

       仅围绕主题考证前四句
       直从楚尾忆吴头,文笔参差写素秋:马维翰在登临邛州使院阁时,从回想吴头楚尾的家乡—浙江海盐开始,探索起临邛县的历史来。
       文笔参差写素秋:指他了解的、或者查到的各种史料。
       比如
       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尚书.禹贡》载,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周职方以梁合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临邛县,取邛来山以为名。”
       又
       宁缃(民国志书局局长兼总纂)在民国《邛崃县志.卷首》14p叩问:“邛州、邛都疆界边卫,谁考究哉?邛山、邛水,谁发明哉?”继而在《序例》18p中指出:“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名也,从邑工声。‘邛’是‘卬’字,‘崃’当作‘来’。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元人废郡县,专用军镇之名,不知临邛之义,清亦然。遂使古邛、巴邛、邛江—即贵州邛江县、临邛埋没,而独存邛州,又讹为‘卬州’。”
       按:卬,音昂。同“昂”。卬拼音:yǎng;邛拼音:qióng。
       查贵州邛江县
       北宋政和八年(1118)置,属思州。治所在今贵州三穗县西南。宣和四年(1122)废。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置,元改定安县。后复名邛水县。明洪武五年(1372)改置邛水长官司。1913年复置邛水县,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26年改名灵山县。1928年改名三穗县。

       蒲顿疆分夷汉域:蒲江河汇入今邛崃市回龙镇南河段的河口处,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曾立栅为城,称为:蒲口顿。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3p:“《元和志》梁益州刺史萧范于蒲水口立栅为城,以备生獠,名为:蒲口顿。武陵王于蒲口顿改置邛州,南接邛崃山,因以为名。后魏置依政县……”
       生獠:古代对未入州城定居的僚人的蔑称。
       根据马维翰“蒲顿疆分夷汉域”诗句分析:
       所谓“僚人”即夷人,是南朝时期人对夷人的称谓。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而西汉时将从东方迁徙自西南地方的夷人,称为:西南夷。或者:邛人。邛人迁徙所经之山称为:邛来山。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载:“邛来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黎(汉源、荥经),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由邛人所建蜀国的一支—邛都国,或者说“金沙人”的一支迁都或者分封于:直走千里的邛崃山。即今称的五绵山。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开篇:“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
       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四渎(河川)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总之
       先秦灭蜀时,并没有将古蜀国赶尽杀绝,而是在与邛都国一江之隔的邛水(今称南河)北岸建了—座:临邛城。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0)时,邛都国被迫迁到今西昌降为:邛都县。并将西昌称为:嶲州。
      《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地陷于淤泽,因名为:邛池。”
      《华阳国志》载:“定筰县筰,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巂曰筰,蜀曰邛,皆夷种也(注)……汉末,夷皆锢之,张嶷往争。夷帅狼岑,槃木王舅,不肯服。嶷禽,挞杀之,厚赏赐馀类,皆安。”

       引用蒲江文博宣传材料:
       1、《临溪县城遗址》
     “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迁此,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台登城(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2、《2016年9月蒲江县发现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葬群》
       2017年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现60座墓葬。在已经发掘的43座墓室中,共出土了300多件铜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专家推测,这批墓葬极可能是蜀地最高权力机构派驻蒲江控制盐矿的高级官员们的家族墓地或聚落公共墓地。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图案符号的“巴蜀印章”,将为解答古代蜀国是否拥有文字提供研究实物。此外,出土的“蜻蜓眼”饰品,也再度证明四川早已对外展开经贸和文化交流。

       《蒲江出土的部分巴蜀图语印章》网络图片
        
1667429831935.jpg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金文编》447p所收载青铜器铭文有:邛君壶、邛国作江吊姬簋、邛季戈、孙吊师父壶、班簋“蜀”字,以及表示“农耕、庆祝、祭祀”的“巴蜀图语”,能补证上述历史。
       《青铜器邛君壶铭文等》
        
1667429914077.jpg
       《早期出土青铜器上分别表示:农耕、庆祝、祭祀的“巴蜀图语”》
        
1667429982238.jpg
       《金文班簋蜀字》
        
1667430081343.jpg
       据沐川《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载:“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又据《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的考证》文:“鱼凫王国宗支迁云南楚雄等大凉山一带,支支迁到了夷都(今西昌),无姓,‘析居夷都,慕管理夷吾,因以夷为姓。’也就因管理夷地而姓夷。洪武四年,随马湖土知府归附后,皇帝赐姓正长官司姓悦,其余各支继续姓夷。如副长官司就是夷姓。”(引自张仲 2019-09-26文《古蜀遗都》)
       1956年,夷族代表到北京会见毛主席,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毛泽东建议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将“夷族”改为“彝族”。
       再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39p:“古城山,州治南七里……邛来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沈黎(今汉源)之地,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山川》312p:“古城庵,在州东六十里(今回龙镇),明.天启七年,邑人傅儒林舍宅为庵。”
       依据以上史料分析:
     “夷之先,鱼凫宗支”的一支“邛人”,所建的“邛都国
都城”在今蒲江县境内;抑或成都金沙遗址为开明氏王朝,邛都国为鱼凫王期,皆分别从广汉三星堆分出?
       以下仅供读者参考
       据蒲江鹤山街道梁江社区金鹤花园小区陈心汝说:“从西来镇往东南约五里,地名‘禄谷子坡’的顶上,有一座民间传说不知什么年代的古城,过去有遗迹,现开垦种植柑子。从坡底至坡顶缓坡长约一里,坡顶平缓,往南边的名山方向绵延。
       从‘禄谷子坡’往东经高桥、半边桥、五显坡、至长秋山下出土船棺、铜印等的‘蒲江县鹤山街道金马村二组’二十余里。也即‘禄谷子坡’至‘金马村二组’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
       注:邛崃、蒲江民间称薏苡仁的籽实体叫:禄谷子 或 六谷子。

       盘陀还起古今愁:盘陀山上的盘陀寺,唐代始建时称为上院,管理金龟山下院的凤朝寺。经明末战乱破坏后,到清初复建时,原先下院的凤朝寺,却管理上院的盘陀寺,如此的沧海桑田变化,怎不令人伤感!
       盘陀:指盘陀山上的盘陀石,以及唐代始建的盘陀寺。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盘陀山,州治西七里。山之绝顶广大,部落皆见,山下有一石佛,唐人镌有《昊师》二字于上,又有《郭汾阳师》四字,五代及宋人多有题刻。”
       清.嘉庆《邛州志.古迹》118p“盘陀石,州西十里。明.万历时郡进士杨伸于石上书《咏壑》二字,书法工妙。”
       《盘陀寺重刊碑记》
     “大唐贞元十四岁(640)戊寅朝议,即 太子左贤善大夫前殿中尉史从侄马宇撰,高平徐清书。宋元佑丁卯二月八月,住持僧古,重刊流览前记,此地肇选之原委者,
口口口唐暨今千有余年,唯此寺载入《四川通志》,其地为积翠岩焉……
既自明季燹,梁栋罄烬,御牍无存,唯石壁峭然,千古弗坠,虽空余佛像,瞻仰犹新。游览者……三叹不置焉。
       我朝定鼎以来,有下院凤朝寺僧德惠者,与徒孙真美于西岩左重修旧寺,并彩绘以及石龛, 古迹炳遗至今,籍归凤朝寺管理为上院焉。”
                                                                                                                                         2022/10/31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11-3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