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192|评论: 0

[名师名校·苗地] 何琴英 | 谈“文艺两新”语境下“文艺评论两新”的破冰突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
谈“文艺两新”语境下“文艺评论两新”的破冰突围
文 | 何琴英


作者简介:何琴英,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联第二届文艺人才专家库专家、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现供职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此文2022年入选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两新”锦江论坛征文,在论坛线上交流,并在“中国文艺评论”摘要刊发。)

640

文艺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随着信息化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文艺生态发生重大改变。特别是新文艺组织、新文艺人群“两新”文艺的出现,给文艺批评带来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表现有:

首先,文艺批评主体发生改变。
文艺批评主体不再只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殊少数群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时代,人人也都拥有评论表达的话语权——不管这种表达和裁定是否客观、公正、专业,是否符合主流价值尺度。这种非专业的发声群体因为数量庞大、话术亲民,导致传统学术风格的评论文章常常被网络淹没、被受众无视,让评论者的辛苦付出变得无效。

其次,文艺批评客体发生改变。
传统的文艺批评对象是以有较大时空边界的文艺形态方式存在,但在“审美日常化”的当下,由于人们对美的消费渴求几乎无处不在,致使“美”也以无处不在的方式附着于一切可能的线上线下形态中,这种看起来的以“美”之名的形态,其承载内涵和价值理念空前复杂、多元,有的甚至完全消解、背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第三,文艺批评的两个“失语”。
一是文艺理论的失语。这是曹顺庆先生大声疾呼过的科学论断。文艺批评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掌握系统的、科学的文艺理论工具。理论工具不一样,文艺批评作用于批评对象的方法论就不一样,作用于文艺创作实践的导向和社会走向的文艺批评助力就不一样。毋容置疑,当下我国文艺批评界的理论选择多是以西方文论为逻辑起点,中国化的文艺理论体系尚未重建。另一个是批评话语效能不同程度的“失语”。文艺评论工作者不是不勤奋、不是不敬业,产出也不可谓不丰。但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自说自话的文艺批评,除了被圈子关注,和广大人民群众离得太远。

第四,文艺批评制作传播模式改变。
传统的文艺批评多是纸张书写、传播,而现在,人们更习惯、更喜欢在网上传播、分享信息。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再稍稍动动手指,绝不讲究起承转合而是直击目标的各种评论就可以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占据舆论阵地。

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犹如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文艺批评担负着掌握方向盘、激浊扬清、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文艺两新”语境下,“文艺批评两新”必须破冰突围。如何破冰突围呢?

01
强化理论原创观念,
重建中国文论体系

不能被动地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生硬地去阐释、评判、引导中国文艺创作。要高度重视深挖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中华优秀文论成果、中华优秀美学传统,批判吸收外来文艺理论、美学精神,建构本土化、中国化的中国文艺理论体系,要拥有文艺理论高地的中国话语权,要把审美标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02
淡化评论“精英”意识,
完成身份兼容转型

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是一项极其艰苦、极其重要,也极其需要智识的工作,外界、业界常常认为此项工作非专业精英莫属。事实上,互联网已经终结了这个传统认识。只要能上网,谁都可以评论。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没有端着架子的学术表情,那些短、平、快的,鲜活、丰富的话语,不管承载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常常都能最大程度地捕获人心。文艺评论工作者一定要有向人民学习,“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做到精英和大众身份二者兼容。同时,要更加重视激发全社会的文艺评论热情,组建遍布各行各业的专兼职文艺评论队伍。

03
转变文艺批评话语方式,
增强评论效度信度

网络时代犹如打开了人类的四维空间,但我们无需忐忑。“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万变不离其宗”。血肉之躯的人总是有着心理、情感、精神、审美诸需求。在最喧嚣的网络冲击之下,最温情、最朴实、最简单的心灵叩问反而是受众最强烈的内在渴求。如何做到这样的心灵叩问?


坚持“人民至上”,做到“三真”“四有”。
唯有坚持“人民至上”,文艺才能不背离社会主义文艺本质,文艺评论工作者才能自觉做到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引领社会价值方向、提升大众审美鉴赏能力。“三真”是指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一颗真心、一腔真情,要有慧眼透视世界、社会、人生本质的真意。“四有”是指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热心肠”、有“冷思考”、有“真产出”,其成果要有“真效用”。

树立“大文本”理念,积极拓展文艺评论领域。
天地无言,天地有大美。万物皆可为载道之文本。文艺批评如果仅仅满足于在传统文本中打转、发力,对其他领域、其他行业中用文艺手段化育人心、传播观念的行为和现象无感,这是和时代严重脱节并且极其有害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要树立“大文本”观念,要有驾驭“大文本”应具备的更全面、更系统、更前沿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文艺才情、实际技能,要能面对“大文本”迅速发声。

创新语体风格,追求文艺批评话术最大公约数。
在审美日常化的时代,能否写出有态度、有温度、有高度,且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评论,是对每一位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历史性大考。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艺批评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创作,它理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恩格斯曾告诫,不要做席勒式的观念的“传声筒”。上个世纪董桥先生批评,不要让人文理论文章远离了烛照灵魂的中华美文传统。

如果惯于把文字写得冰冰凉凉、不苟言笑,惯于把来自西方的既定话术当规范、称学术,于我们而言,既无理论原创也不解决中国文艺实际问题,甚至和大众隔膜,这恰恰是对学术精神的亵渎、对时代使命的无视、对文化责任的自我放弃。

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我们不妨借鉴“百家争鸣”时的诸子之风,让话语常情中见至理,象和意艺术性结合,让阅读、聆听少点时间,让最广大的受众多些认同。如此,文艺批评的效能一定会不同凡响。

04
重视平台建设,
积极建立文艺评论传播机制

要做到国内国际两个视野,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没有最广阔的视野,文艺批评便难以做到高屋建瓴、有的放矢,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难以发挥举旗引领作用。平台决定着发声的辐射力、影响力。没有平台,便没有改变两个“失声”的媒介支撑。线下平台依然是集结队伍、联系大众最温情又最直观的渠道,各种访谈、沙龙、研讨、讲座、读书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坊” 、“文艺评论名家工作室”、“青少年文艺评论大讲堂”等可以助力队伍建设。APP、社交网络等线上平台是迅速吸收、处理各种信息的现代化便捷通道,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能拥有、会使用的重要传播工具。纸媒、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线上线下平台,要尽量全面占有,特别是受众群体多的平台要首先抢占,建立文艺评论宣传矩阵。

百年大变之际,实为文化大争之时。“文艺评论两新”要在“文艺两新”中破冰突围,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放下架子,用心读世界、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读文本,积极探索、重构中国化的文艺批评理论,迅速占有、掌握、运用各种传播平台,以深入浅出、高度凝练、具有不同审美风格的文字,让文艺评论的声音走进大众、引领大众。

与此同时,各级文艺、教育、文化、传媒等单位,要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建立健全机制,不断下沉重心,联动发力,引导全社会主动关心、积极参与文艺理论批评。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牵头培育文艺评论团队,以视频、微评、短评等创新形式,在主旋律统领下多声部发声,形成与民心呼应、与时代共振、提振民族精神的生机盎然的文艺评论工作新局面。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