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3086|评论: 0

新津师范寻踪——周明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的某天,有个名叫“王者风范”的网友,在公众号《风华五津》留言。他说他读过我发在《风华五津》上的所有的文章。他说:周老师,能否写一写新津师范学校?她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她为多地的义务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光流逝,年轻一代根本没听说过她的名字,熟悉他的老人也逐渐离去。假以时日,也许我们在网络上也见不到她了。周老师是新津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恳请您能写一写新津师范!谢谢!”
我猜想,留言者应该是新津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吧。后来我设法找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得知留言者名叫王**,都江堰人氏,新津师范九二届三班学生,当年是一个帅小伙儿,现如今在都江堰市一学校任教。这段微信留言虽然非常朴素,我却分明感受到了留言者对母校的深切怀念之情。后来,他还发过他写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叫《30年前的今天》,回忆了他永远挥之不去的报考师范学校的经历;另一篇名叫《我的“咪咪”老师》,回忆了时任康定市委书记,当年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实习老师邓某某。以此怀念他早已逝去的芳华——难以忘怀的师范生活。
他对消失的母校的怀念是如此真挚,无形之中就感动了我。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新津人,却对新津师范的事情不甚了了。如此一来,就勾起了我对新津师范的兴趣。新津师范终结于千禧年之前,一晃就23年了,她就像星空里的一颗流星,曾经拖着亮闪闪的尾巴划过天幕。她的崛起,她的拼搏,她的辉煌,她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早已沉入时光之河,并且渐行渐远。她完全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王者风范”提醒了我,作为一名本土作家,我应当有所作为,应当为流星似的新津师范学校留下一点儿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记录新津师范历史足迹的文章。

尘封的旧事

新津之有师范学校,始于抗战前的1936年,校址设在红屏墙内(新津人习惯于将文庙俗称为红屏墙)。但学校的规模很小,每一届只招一个班,既招男生,也招女生。这是以初中毕业生报考的中等师范学校,每一届学生以第某某班来区分。到了1946年,学校招收了最后一届学生(即第10班),从此以后停止了招生。这一届中师生后来成为本地比较知名的人物有:担任新津县志办主任的艾世远及其任教师的夫人林儒云、新津县文管所所长李兴玉、新津县教育局工会主席宋水云等等。
正是这一年(1946),新津办起了女子简易师范学校,简称新津简师,学制3年,由小学毕业的女生报考。设置的科目有:语文、算术、儿童心理学、动物(或植物)美术等课程。校址设在新津师范附属小学,即今五津一幼(原通津书院)内。1949年,由于附属小学的教室吃紧,便将仅剩一个毕业班的简师的教学活动搬到了红屏墙内,但住宿和就餐仍在原处。师范生是包食宿的,每个学生每个月要发放八升两角大米。
新津文庙本建于平地,但各殿却呈现出依次升高之势,离地数尺、双重檐硬山式的大成殿于是显得特别庄严巍峨。此时的文庙内,虽然驻扎了两所师范学校,但学生总数包括中师的两个班、简师的一个班,总共也只有100多人。分别叫名宦祠、乡贤祠的原文庙戟门的左、右厢房,被改为四间教室。中师在西厢房上课,简师在东厢房上课。戟门和大成殿之间的空坝是两校师生召开大会的地方,大城殿的丹墀是开会时的主席台。此时的文庙,虽然被改为两校的校址,其神圣性却是不容亵渎的,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县衙都要在这里举行祭孔大典。因此,文庙的三大殿宇戟门、大成殿、供奉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的大门平时总是关闭的,并且禁止学生进殿玩耍。
有一个发生在新津简师的故事值得一提。简师的第一班和第二班共有五个特别的女生,她们是经慈善机构新津救济院保送考取的。县财政局的退休干部、90岁的郑群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她9岁进入救济院,在那里待了9年。1949年7月,郑群等5名女生从简师毕业,分配到乡下教小学。到了年底兵荒马乱,学校停课,她便去兴义乡的同学家避难。1949年12月25日,新津县宣告解放。5个女生无家可归,便相约回到了救济院,继续以前的打棉带子的工作。1950年元月,新政权的刘子台县长在地下党负责人的陪同下,去经藏寺看望救济院的孩子们,刘县长对陪同人员说:“这才是力量,你们忽略了。”两三天以后,他召集这些有文化的孤儿开会,动员他们参加工作。郑群等5个女生,一个分到了粮食局,4个分到了税务局,从此走上社会,为新中国服务。

在大跃进年代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新津模范街西边以文庙为中心(俗称红屏墙)的一大片区域,一直是新津师范的校址。毛祖义、季行、杨再生曾任学校领导,周菊英、马鸣、欧玉书、刘常芬、陈淑华、陈先其、骆常清、杨胜学、徐铭嘉、云世贤等人曾任教师。此时的新津师范是地县共建(地区出经费,县上出地盘,招生和服务范围覆盖周边好几个区县,其中幼师覆盖全地区十二个县)。此时整个温江地区共有四所类似的中等师范学校。
1958年大跃进运动骤然爆发,整个温江地区由原来只有一所农业中学,突然发展到500多所。解决师资问题迫在眉睫,上级决定在原新津师范学校内开办“温江专区速成师范学校”,总共招生增加至一千多人,共二十六个班。1962年,为了纠正大跃进的错误,给农业让路,学校受命停办,并且整体迁到灌县(今都江堰市),更名为温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最后升格为温江地区师专、都江教育学院。
设在新津的温江专区速师校虽然只办了三年多,却成绩斐然。
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了多种学制,实行分段提高,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对出校之后的学生仍然组织进修,一包到底。这种分段提高的办法对农中教师鼓舞很大,增强了他们搞好教学的信心。学校实行在全面提高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专业单科独进,使出校生做到一专多能,能够应对农中规模小,教师任课科目多的现实。学校专门开设了农中教材教法研究课程,使学生出校前就弄通自己将要讲授的农中教材,并在试教实习中获得教学本领。学校各科教研组既研究各科的教学问题,也研究全地区农业中学各科的教学问题,并且派人进行重点辅导。学校事实上成为专署加强农中领导的有力助手。
学校因此得到了地委及新津县委的大力支持,以及四川省委宣传部的表彰。时任校长的陈行之,还被推选为四川省教育界的代表,于1960年6月1日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会议期间,陈校长听取了陈毅副总理作的国际形势报告,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接见。宴会时,周总理到会祝酒致贺。陈校长还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新津速师校的全校师生因此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新津速成师范书写的这一页历史,值得刮目相看。
但是,新津速成师范在校史上堪称辉煌的这三年,实际上却是艰难办学的三年。在红屏墙内办学的艰苦,三年困难时期的坚守,师生驻韩场支农,纯阳观分校的半工半读,甚至还为大炼钢铁,师生们背砖支援大邑县深山里的炼钢前线……

母女两代师范教师

以下的叙述,展示了母女两代师范教师在不同年代对教师岗位的坚守。。
在新津师范众多奉献教育事业的人们中,有一对母女特别具有代表性,母亲叫欧玉书,女儿叫蒋小玉,母女俩的人生经历,折射了新津师范的历史变迁和兴旺转型。
欧玉书老师,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教育系,1956年调任新津师范工作。此时学校挂两个校牌:温江地区速成师范校、温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简称速师校、行干校)。俗称“红屏墙”的文庙就是学校校址,这里是教学、办公、师生活动、食堂等主校区;模范街对门的原来清代的通经书院(今五津一幼)则是师范校教职工家属区、学生宿舍区、以及师范附小、附幼的所在地。
    欧老师担任两校的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等课程,先后担任过班主任、教导员、以及两校教工的团总支书记等工作。
老校长陈行之领导有方,两校教学相长,硕果累累。当年新津南河举办端午节龙舟会,师范校的两只花船又大又漂亮,师生们把风琴抬上花船,轮流载歌载舞,为龙舟会助兴,此举将师生融洽的风采展露无遗。
    但是全民最艰苦的日子猝然降临。办学资金骤减,招生人数萎缩,连在校师生的一日三餐都遭遇严重困难。学校要求在校学生整个学期都不回家,由老师精心管理。增改劳动课,在校园里的花园地角种瓜栽菜,喂猪养鸡鸭。但文庙毕竟土地有限,经批准,又将部分师生迁到新津纯阳观驻扎,实行半天在大庙里上课,半天下田劳动,晚上还要在油灯下上自习课。欧老师带领她的全班学生,就在纯阳观坚守着。她密切关爱着每一个学生,管思想管行为,管学习管生活,没有让一个学生因病或困难退学离校。
    欧老师的宿舍是至孝亭的一间围房,透过石头地板的缝隙,可见水沟哗哗流过。某晚,她查完铺,拎着马灯返回房间的途中,突然看见一条大蟒蛇从墙根梭过,顿觉毛骨悚然。晚上查铺返回,她时不时就会走岔了路,迎面是森严的高大菩萨,转角是怒目的丈二金刚。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作为弱女子的欧老师却硬生生地挺了过去。
    不仅如此,她还带着另一个班级到大邑县韩场支农,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师生吃住在农村,每天下田劳动,管不了孩子和家。她最愧对的是她的老母亲,因为帮她照顾几个孩子,老母疲病交加,撒手人寰。
终于熬过了三年的艰难时光,师范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津师范整体搬迁之际,欧老师谢绝了老校长陈行之的挽留,选择留在新津。她送走了去灌县的最后一车教学仪器和书籍资料,站完了最后一班岗,她才去新津中学报到。在往后的日子里,她又先后活跃在新津中学、金华中学,或教数学,或教英语,担任多届班主任。她热爱学生勤奋工作的身影,深得众多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多年后回忆往事,欧老师彭县的学生竺珍菊总是激动不已:欧老师是我这一生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她生怕我们这些外地学生挨饿,哪怕她自己碗里没有饭,总让我们再添口饭;欧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鼓励我们提问讨论,我们都喜欢她的课。毕业时,怕我们回去上课有困难,还手把手教我们备课,令我们终生难忘!
1981年,正在恢复重建的新津师范迎来了这位老教师的回归,她但任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能够重操年轻时所学的老专业,53岁的她焕发出无比的激情和力量,她积极参加中师心理学教育学教研联组活动,被首批聘为中等师范校高级讲师。她担任第一届中师81级班主任,教出了班长毛正全、谢泉清等一大批来自农村的优秀毕业生。她是极少延迟退休的老教师之一,年近70岁才从教学岗位上退休。

以下说说女儿蒋小玉老师。   
小蒋老师在金华公社当过七年知青。她是以1977年中考成绩优秀(数学98分,全温江地区第一名)而考入四川省江油幼儿师范学校的。她毕业时,恰逢新津师范恢复重建,而被直接分配到幼师班任教。幼师班由五名教师和一名后勤人员组成。临时负责人姚定瑛是从五津一幼抽调来的,兼任班主任和美工课;高少轩、高国珍来自刚解散的县文工团,分别担任琴法乐理课和舞蹈课;来自永兴中学的鲁真任体育课。
1980年,正在恢复重建的新津师范,将文化馆北大门旁边的一溜平房选作幼师部的临时校舍。这通平房被改建为教室、女生宿舍、办公室等。幼师部第一期共有40名女生。这些青春花季的女生每天都要着一色的运动装白操鞋,由蒋小玉老师带队,在川藏路上晨跑,她们曾经是这座小城清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小蒋老师的童年是在红屏墙内的老师范校度过的,她对恢复重建新津师范有着莫名的憧憬与热情。母校江油幼师的那一整套教学模式让她如鱼得水,早读普通话朗诵演讲练习,儿童文学课程的增设,童话、儿童诗、剧的欣赏和习作,幼儿体能训练的拳剑练习,幼儿民族舞蹈小组合律动练习等等,让她的学生们对她钦佩不已。借调的语文课老师来不了,她就顶上去;体育、舞蹈老师处于孕期产后无法上课,她又把体育课、舞蹈课承担起来;甚至唱歌课也要她兼上。上级领导总是笑着鼓励她:你能的!凭着年轻和睿智,她一一接过担子。她多方请教前辈教师,加紧学习,认真备课,终于成功地塑造了更优秀的自己。
没有操场,体育课就在公园灯光球场上,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啊,人来人往,挑担负物,或喧闹嘈杂,或驻足观看。若遇逢场,更是如看猴戏一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但是小蒋老师心存梦想,上起课来依然云淡风轻。
甚至连敲钟摇铃这样的专职任务,也落到了住在学生宿舍隔壁的小蒋老师的肩上。她傻得竟然不知道买闹钟,却生怕睡过头,每天凌晨四点过看一下表,五点过再看一下表,以保证6点20起床摇铃,6点40带领全班早操。
小蒋老师还曾经闹过一个笑话。一天晚自习,一位中年男士在两扇木栅栏大门外张望,要求进门看看,却遭到到小蒋的断然拒绝。第二天她才知道,昨晚被拒的人居然是散步路过的县委钟书记。
新落成的师范校与二中的分界是一条水沟,当年,小蒋老师曾经带领82级的幼师学生,在沟两旁亲手植下几十棵小香樟,如今它们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了世事变迁的见证者。
后来,小蒋老师不顾工作的繁重和劳累,考入川师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进行函授学习。在尝尽酸甜苦辣之后,终获大学本科文凭。于是,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便顺理成章地落到她的肩上。她同时或先后担任幼师的语文教法课、阅读和写作课,中师的文选课、语基课、实用文体写作课,在职培训班语文课等,最多时每周达26节课时。与此同时,她还任多届在职幼师培训班班主任,中师八七级年级组长。所任班主任的中师八七级三班,荣获“成都市优秀班集体”称号。所教该班的语文在成都市中师统考中成绩优异,高于第一名的金堂师范人均分数,她教的学生宋德超,以97.5分的语文成绩荣获成都中师统考的第一名。
此外,小蒋老师还是多面手,她是学校第二课堂普通话朗诵组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朗诵、演讲、播音、组建“校园之声广播站”、排练童话剧。在教研学术活动中,她曾荣获新津县教师《四职演讲大赛》一等奖、《女性之路演讲大赛》一等奖、本校《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成都市中师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其优秀论文曾发表于《四川教育》《成都师训》和《中师文选教参》。
    即使是带队指导学生实习,小蒋老师也毫不含糊。那年大年初十,她就带学生到郫县,天寒地冻,联系实习学校,落实学生吃住,组织学生试讲,听课评课……每一项实习任务都圆满完成。
蒋小玉老师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96年被聘任为中师语文高级讲师职称,1997年底调职业高中任副校长。欧玉书、蒋小玉母女两代老师的教学沉浮史其实也正是新津师范的沉浮史。

黄金岁月

新津师范曾经停办了17年。
1979年,当代中国春回大地,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上级决定恢复新津师范,并且新建校址,地址选在县城林碾沟以东的40来亩农田。
这年年底,新津师范一边在紧锣密鼓地筹建新校舍,一边却已经开学行课了。首先开班的是上文讲到的幼儿师范班。1980年又招一届幼师班,教职工此时曾加为15人,地盘拥挤,只好搬到县教师进修校。
    与此同时,主持工作的唐明辉副校长(曾任小金县教育局长)不辞辛劳,带领相关老师到康巴藏区小金县,采选押运优质木材,用做教室的门窗桌椅。
    1981年,新校舍基本落成,教学与生活条件已基本具备,各科也大体配备齐全。全校师生喜气洋洋入住崭新校区。
    大门里,是一道竖式的高大屏风,镌刻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金色毛氏书法,以此抒发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豪感。拔地而起的4层教学大楼屹立在屏风的右侧,总共16间教室窗明几净,每层还设有教师休息室。同样也是四层的学生宿舍楼,矗立在稍远的左侧。一、二楼暂住教师,三、四楼住学生,待到教师宿舍楼完工,教师搬出后就全部由学生入住。
    学生宿舍楼的前方数十米,便是兼做学生饭堂的大礼堂。这里,东头是舞台,西头是伙食团,既可开大会,也可进餐,又可上舞蹈课。这里也是一年一度的冬蕾音乐会的场地。
    一楼一底的音乐教室,就设在学生宿舍楼的背后,这里安排了一溜十来间琴房,西边的院墙外便是园路。这里每天琴声悠悠,在校园内外回荡。
与教学楼遥相呼应的,是椭圆形的操场,周边是铺着塑胶的几百米长的标准跑道,中间是两个篮球场。操场的南北两边,分别是练习体操的器械和跳远的沙坑。这里,平时是学生们龙腾虎跃的锻炼场所,每年的五月,这里将举行学校运动会。届时,飘扬的彩旗,激昂的乐曲,激情燃烧的各班健儿,将在此一展青春的风采,一争高下。
一片以镂空花墙隔开的绿化带,横陈于教学楼与操场之间,让整个显得阳刚的校园有了阴柔的美丽。大楼台阶下,是一排形如圆球的灌木宝珠香,它四季吐翠,春夏开花,幽香弥漫,沁人肺腑。旁边的条形花园里,菊梅桂荆四季轮流绽放花朵。花廊上支撑着绿叶纷披的葡萄架和长椅,学生们无疑会选择在此看书休憩,或窃窃私语。
    教学楼后方是月亮门的花园,里面种植了梧桐冬青等绿树,月亮门外面左右各植一棵桂花树,围着桂花树分别是两个小花圃,月季玫瑰常年开放,并且异香扑鼻。
    后来还续建了一栋4层综合大楼,它与花园旁边的教学楼平行相望。底楼是各科教研室、医务室、总务处、党支部、工会、体育器材保管室。二楼是图书室阅览室、校办公室、校长室、小会议室。三楼是理化生实验室。四楼是当年在本地引以自豪的阶梯教室。
    校门临街的左侧,是一幢教师宿舍楼,六层三个单元,供36户入住。在1981年的新津县城,绝对是首屈一指的高级住房。此举让到处借房漂泊的老师们终于安居乐业。
中间跨了一座小桥的长方形鱼池,座落在礼堂与教师宿舍之间,在清澈的两泓池水中,各有一座喷泉洒雨的假山凸起,睡莲争妍,游鱼嬉戏,引人散步流连。   
重新恢复办学的新津师范,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从1981年起,逐步增加中师的招生规模,最多时一个年级4个班。与此同时,幼师培训班更是蓬勃发展:一共毕业了16期幼儿教师学制不等的短训班,覆盖了温江地区、乐山地区、攀枝花等地的若干工厂、矿山、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促成了学历尚未达标的幼儿教师的进修。还有各县公办幼儿园,也陆续送教师来学习。那是一个讲文凭的年代,那是一个没有幼师专业文凭就不能在幼儿园任教的年代。一时间,肩负时代重任的新津师范,名声鹊起。前来学习的各地在职幼儿女教师,犹如招展的花枝,让新津这座小县城春意盎然。学成返乡的学生,许多人后来都当了园长。
在八九十年代,能考上中师(包括幼师)的都是中学里的优等生,那时的农村学生都盼望早日减轻家庭负担,希望早日有一份当教师的工作。能读中师就代表着跳农门,转户口,进入体制。每届除了优秀毕业生被推荐升入高等师范深造,优秀毕业生留校工作以外,毕业分配回各地中小学的学生们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许多人都逐渐成长为当地的骨干教师,甚至学校领导。
新津师范作为新津的最高学府,曾经辉煌过,曾经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师资。但是,因为国家教育布局的调整,中等师范学校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故合并、升格、转型在所难免。新津师范于2000年送走最后一批97级的学生之后,学校正式转型。一部分教师分到电大,一部分教师分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一部分教师留在校本部转成实验中学,还有一部分教师进入公务员队伍。至此,新津师范完成了历史使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成了珍贵的史志记载。
                                写于2023年4月6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8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