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41|评论: 0

[龙门阵] 会真“大火井”探幽 ( 四川盐亭 任承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9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嫘祖故里盐亭,上古五千多年黄帝元妃发明养蚕织丝,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盐业的发展,也是盐亭人民生活中的历史丰碑。
    沿革地名由来《元和郡县图志》载:“以近盐井因名”。《太平寰宇记》载:“盐井亭故名盐亭”。这是盐亭县名的历史佐料。

    俗话说:“一分盐,二两力”。此话道出了盐与人的重要关系。
    记忆犹新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曾因好奇,挑着两只小木桶,到约两公里地的“送神河”,又名“大火井”的地方给爷婆挑过盐水。那地方当年的行政区划为盐亭县八角区会真公社二大队六队,现名盐亭县九龙镇长岭村六社,距县城约四十公里,位于盐亭县的东部。
    直到而今,诸多疑问一直在脑海中萦回。带着悬疑,前几天专程拜访了当地年近九旬的杜明金老人,因听说他的外祖父张体全曾常为十里八乡打盐井,其父亲也在盐井上干活多年。
    老人见到来客,笑容可掬。虽年事已高,但头脑灵活,神清志爽,只是听力略差。
    我们两人一边喝茶,也同时打开了与“大火井”相关的话匣子。
    老人从“大火井”的发现、开采与盐的制作等过程,娓娓道来。

    八角地区属浅丘陵地带,石头有的常年裸露,有的埋藏很深。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述:这里有一处乱石坪,传说那正是“龙的脊梁”,那里的石头常常湿漉漉的,石头间还有或大或小的水坑坑,一年到头都有水向外流淌。
    有一天,我们杜家的族长在附近干活后,去那水坑坑里洗手,忽然发现,水很清澈,但冰凉刺骨,且有串串气泡,很是奇怪。用指头在水中沾了沾,放进嘴里一尝,咸!
    族长跑步回家,告诉众人。大家随同前往,的确如此!族中见多识广之人说:“气泡可能是地下藏有气体,说不准还能燃烧,咸水说明地下有盐水”。
我的外祖父张体全就住在山背面张家沟,现属九龙镇会龙村十五组。精明能干,常年在外帮人钻盐井。父亲带着大伙儿马不停蹄去告诉外祖父。
    外祖父来考察后肯定地说,这地方既有气又有盐。
    生产队沸腾了。打井工作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快速展开。
    确定井口位置后,男人轮流上工,妇女烧水做饭。在钻井之前,先在井位上挖一个坑。坑口直径约三尺,表土层或浅或厚,见石底为止。
     为了防止土层坍塌,下石圈,石圈周边用泥土固定。石圈是中间凿了圆洞的方石块,圆洞直径大于十公分,比钻头直径略大。根据地质情况,要在井口坑里叠放十几块或几十块这种石圈,如同现在的钻井下表层套管,目的是防止松散井壁坍塌。
    下好石圈,就开始用顿锉打井。
     顿锉是请铁匠特制,后端是一段圆形铁棒,前端是近似于古代兵器三叉戟,又叫“钻头”。
     打井,就是用钻头冲击钻进。“钻机”包括“踩架”——建在井口的木架,前面几根木柱构成井架。井架顶上有“花滚子”,即天车滑轮。踩架上架设一长板叫碓板,有如跷跷板。它的前头挂着“锉”,就是“钻头”,另一头由人站在上面踩。踩下去时,木板那一头翘起,钻头提起来,人一放松,木板前头靠钻头重量往下落,钻头冲击井底。井浅时由两人操作,井深时要三四人操作。
    老天有眼,很快就钻穿石头层,出水了。尝一尝,十分咸。
     大家不知劳苦,又在冒气泡的地方用同样的方法打第二口井。经过十多天的努力,井下冒上来一股呛鼻的味道,用火柴一点, 燃了。
马上用沙袋压住井口。
大人小孩欢呼雀跃。
男人说:我们再也不用去远处挑盐水了。
孩子们说:我们天天都有盐吃了。

     接下来,就是采盐水、熬盐了。
    人们首先想到了楠竹,他们将竹竿的内部打通,并在每一根竹筒的底部钉上牛皮,中间留一小孔,再从上往下在竹筒内放一块大小合适的圆形牛皮 ,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你想,被打通的楠竹潜至盐井下后,它会不断的张开竹筒里的牛皮,盐水进入竹筒内部,直至将其完全灌满。人们再将楠竹往上提升时,竹筒里面的牛皮也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不再张开。既方便了盐水进入竹筒,但又不会被漏出来。这个过程叫做汲卤,虽然原理很朴素,但折射出了古人无穷的智慧。一根装满卤水的楠竹至少重达几十斤。
    竹筒提出地面,对准盐水桶内的木钩,盐水就哗啦啦流进水桶。快满时 ,提升竹筒,盐水自然关闭。
   我给老人又添了一下茶,我看他精神未减,思维清晰。
    人们想从几十米深井下打捞几十斤重的盐水上来,不是一件易事,还得用到简单机械原理。
     在井口处搭了一个简易篷,防日晒雨淋,便于工作人员操作。篷内安装一个木制大轱辘,轱辘上竹片缠绕,竹片一端固定在木架横梁上,另一端固定在竹筒上口。然后两个人手扶横梁,脚踩大轱辘上的横木。每踩一脚,竹筒就上升一尺。一般是五六个人轮流值守,满足附近村民随时都能挑到盐水。
    因这口井气量远大于别处,当地人称“大火井”,还说可能是“送神河”中神龙的暗佑吧。
     我们队一共钻了八口井,盐水量与气量都不错。除对人们提供盐水外,还增加熬盐项目,当时最多有十二口锅不分昼夜同时熬盐。
     盐巴几分钱一斤,满足村民自给外,体力好的人结队挑到南充、剑阁等地,或换钱或换物。既交流了情感又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盐气资源耗尽,“大火井”由生机勃勃变得风烛残年,完成了她的最终使命。但这里留给人们的那种文明与智慧,朴实与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火井”人。
    老人说到这里意犹未尽,起身直了直腰,凝视“大火井”方向,目光久久不愿移开。
    改革开放后,采盐业被工业化替代,此处承载了往日的辉煌,早已铭刻于人们的记忆中,成了津津乐道的饭余谈资。
    “大火井”的火熄灭了,乡村振兴的热潮却在这里正如火如荼!
(完稿于2023年4月9日)

作者简介:
    晨露,实名任承露。四川省盐亭县人,中师文化。《九州诗词》签约人。退休后始涂鸦,新诗《喷泉》参加《2022中华诗选》全国竞赛获优秀奖;作品散见《中华诗词汇选》一书及《云溪文学》、《绵州诗联》、《绵州记忆》等纸刊及网络平台。











2d9d59a027881f135caa76891c2a4876.jpeg.cw750.jpeg


4e72eabe66357a27895e1e43e9fa1d03.webp.cw750.webp


bee3f760a92a669ea6238227206cd5c8.webp.cw750.webp


98e39392da39476221e6da7110288613.webp.cw750.webp


40d53ef9480da3b2f6929bc76cc5141b.webp.cw750.webp


f530f466ed0f140fab6c856b6ff3ef5d.webp.cw750.webp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