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919|评论: 0

丝路茶香 | 南路边茶:延续的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4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曾二十余次往返川藏,只为找寻南路边茶的历史脉络。”5月11日,记者在雅安市荥经县姜家大院内见到万姜红时,她正在与工作人员商讨南路边茶专题纪录片的拍摄计划。作为姜氏古茶的第十五代传承人,当谈起黑茶“仁真杜吉”的前世今生,万姜红的眼中满是坚定与自豪。

  “从小我就在茶山茶包中长大,茶之于我,就像是水和空气。”自儿时建立起的联结不仅让万姜红对黑茶有着深厚的感情,成长在制茶世家中的熏陶更使得她精通制茶技艺,如今的她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1.png

  南丝路上的“仁真杜吉”

  雅安市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雅安的名山、荥经、汉源等县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资源,盛产品质独特的“雅茶”,又称黑茶。而西藏等地因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不能大规模生产茶,但饮食习惯等原因又使得西藏人民离不开茶。为运茶进藏,历代当政者和劳动者们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了艰辛的“茶马古道”,雅安市荥经县则是川藏茶马古道的原始起点之一。

  2019年,放弃了在北京高校内稳定的教学工作,万姜红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乡村振兴,毅然返乡创立了姜氏茶业。从最初的犹豫,到如今的坚定,万姜红也经历过许多挣扎的时刻。“要是我不做,姜氏古茶就断代了,数百年的黑茶文化也就此失去了传承。”如果说肩负起传承家族技艺的责任感是驱动力,那么数次往返川藏时的经历,则让万姜红找到了传承黑茶文化的使命感与意义。

  在西藏,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据她描述,西藏人民对于黑茶持高度认可的态度。当得知她是其传承人之一时,大家纷纷对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正是这种热情,深深地触动着万姜红。“我在那里深刻明白了自己所做的是怎样一件事,以及这件事情所代表的意义。”

2.png

  川藏往返二十趟寻找铜板商标

  据万姜红介绍,在清嘉庆年间,姜家古茶被西藏的人们称为“仁真杜吉”,并获赠一块铜板商标。然而经过百年辗转,如今这块“老牌子”已是下落不明,只留下一张照片作为线索。最开始远赴西藏,万姜红的目的是找寻这块“老牌子”的踪迹,却意外地在布达拉宫的珍宝馆内发现了两百多年前姜氏家族所供奉的古茶,这份意想不到的奇妙收获,让川藏两地在茶文化上的联系愈加紧密。“当天,原本疲惫的我,感觉立时一扫而空,我的内心也更进一步地坚定了要把这份黑茶文化传承下去的想法。”

  在创始之初,万姜红的理念也曾遭到过一些老茶匠们的质疑。为保证品质,她始终坚持使用一叶一芽的春茶作为制茶原料,并坚持用祖辈传下来的古老技艺制茶,这就使得制作成本大幅增加。但万姜红力排众议,坚持初心不改,最终用实际行动为黑茶文化的传承和老茶匠们的担心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png

  外公的负重与服众

  “我的外公从12岁起就亲自背茶包进藏。”万姜红说,母亲曾质疑,外公作为茶马古道上的大茶商,为何要自己亲自背茶,得到的回答是:“只有负重,才能服众。”

  返乡创业至今,虽说过程中历经艰辛,但万姜红的内心却从未想过要放弃。在她看来,任何身体上的劳累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心中坚定,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茶马古道是一条经世济民之路。”作为黑茶文化的传承人,将这份茶文化与其背后所蕴含的茶马古道精神传承下去,是万姜红的使命所在,也是顺应时代需求和国家需要,就像她说的“总有人要去做对的、该做的事。”

  如今,姜氏茶业已在雅安市荥经地区建立茶园三万余亩,直接解决了周边千余农户的就业问题,间接带动了农村就业人口六千余人。

4.png

  万姜红作为姜氏古茶的第十五代传承人,她的使命也不仅仅只是对于家族产业的传承。“如果有机会,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研究茶马古道的专家。”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新传媒报道组

  作者单位:四川新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黄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5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