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背街小巷,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娃娃在唱:”赖娃儿他们爸,拉甲甲……”,
其中,那个”赖”是姓,想唱哪家就唱哪家,可以随便改。”甲甲”是架架的变音,就是指架架车,它与老北京的架子车略同,都是那一时段流行的人力运货车。
先它几年出现的大板车,由于太嗨活,五个大汉才”吃”得下来,安全上又悬火,没整几年就喊吆台咯,被小得多的架架车取而代之。
晃眼看,架架车是大板车的小型化,其实不然,除了中杠、飞挽儿这些名称传承下来外,很多地方更像是原来黄包车的改造型------
轮轱轴瓦,旋紧钢丝固定车圈不变形,使用汽车废旧轮胎划成的板带……更像原来的黄包车由坐式变躺平。那会儿物质匮乏,把旧行头捭整捭整就用,算是脑壳空哨,会打主意。
后来又有升级版,轴瓦改成弹子盘,板带换充气轮胎,拉起轻松很多。
与大板车相比,载重减量,大约装半吨至一吨;人工减员,只要两个人就夯得住了。
当时,拉架架车的大都是城市贫民,收入低,需要两口子都投入进来,一家人的炊炊儿稀饭才有指望。
常见的都是”家搭子”,男人拉中杠,婆孃拉飞挽儿。按现在的话说叫”夫妻档”,亲是亲热,只是伙起卖劳力,并非开公司或者打麻将哈。
如果他以前当过教书老师,穿街走巷,要把脸抹来揣起,啄起脑壳怕见熟人。那二年,虽然口头上说劳动光荣,做砸笨活路,挣汗水钱,实际上始终属于最底层
每天一早,婆孃弄早饭,男人看天色,考虑拉什么货带啥家什,还要给轮轴上油,车胎打气,检查刹车棒稳不稳当等等……
如果天气大,要早点儿出发,到中午地下晒得飞烫,控(发音:孔)起热,就有时间到荫凉坝儿拽哈瞌睡。
拉的货主要是建材,像红砖、条石、河砂这些。混凝土预制板小的能拉两块,又长又大的那种也有办法,把前后两部架架车串联起来装,不要中杠,四个人在两边扶着推着走。
由于拉的货又奘又鲲实,装车下载都很艰难,一路还有上坡下坎,都需要打对或者几个人抬,经常是两三家人绞起,互相帮助。
此外,传信息,找活路,包括在路上累得心急火燎,撞倒碰倒,跟别个吵架,也可以帮倒吼两声。
拉架架车经常在烈日下,一天到黑冒颗子汗,眼眶进了汗水,有点儿酸涩,渣巴渣巴地,汗挂挂儿铺上一层盐。
不过喃,变了泥鳅不怕泥糊眼,男人家有的干脆打光胴胴,皮子晒得黢黑。婆孃伙更苦,不敢脱衣服,那汗水跟倒背心往下流,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民谚曰:七十二行,架架车为王,衣服拉烂,颈项拉长……是坊间的调侃与感叹。这个” 王” 级别太低,毫无半点威仪,只表示他娃最吃苦,能打蛮。
“拉甲甲”比”压款款”(使用扁担的劳作)更艰辛,收入也要高些。然而,挖泥巴的却很少有人”升级”去拉车子,原因是,有的身体吃不消,有的置不起劳动工具,那阵,一辆架架车的价格,约等于一部新自行车,挣”幺洞幺” 的临时工需要半年不吃不喝的工资积累,很难办到。
以上两种很有代表性的城市体力劳动者,在等级社会中的地位都不高,文革时,成都搬运工组织的九八分团和”压款款”隶属的街道分团,往往被苗红根正的红卫兵,造反派嗤之以鼻。
“拉甲甲”也有自得其乐的时候,卸了货,拿到钱,走在回家的道路上,兴致来了,男人半躺在空车上吧烟,婆孃一人斜坐在车头杠子外面横档,她一只脚用力向后蹬地,那车头便向下一啄; 又收腿,车头向上一翘,犹如鸡啄米,踩碓窝,不间断有节奏地恁门子整,那车就会一上一下随波逐流般地向前进,有点儿像当年三毛卖报纸,踩着滾滚儿助力车穿街走巷,也包含同样的惬意。
更有甚者,笔者曾经看到几部架架车,人些各自坐在自己的空车上,用手巴着前车的后档,串连成一线,由最前头那个大汉儿很提劲地单腿蹬地发力前进,浩浩荡荡,招摇过市。
这时候,车夫们不仅仅是心头快活,简直就是怡情表演了,惹得很多路人叮鼓眼儿盯倒,目送他几个嬉皮笑脸地摆起一字长蛇阵,悠哉游哉,渐渐远去……。
几十年过去,而今,架架车几乎绝迹,街上更多是临时载客的电动三轮车,有的还加了凉棚,比起它的前辈,不再用腿力驱动,而是坐起开车,进步很明显。
但师傅们的社会地位似乎仍然不高,经常被交警协管员些呼来吼去,严厉时还要收缴挣钱吃饭的劳动工具……
其实,存在就说明需要,一些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干这个是自食其力,也减轻了政府的就业负担,理应受到尊重。
即便有些负面影响,都与管理相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拜托各位管理者稍微费点儿心,耐点儿烦,疏通理顺,就能够达到多赢。
最后,借用一句充满善意良知的过气广告词来作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