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36|评论: 2

[玄龙门阵] “低标准”拾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7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低标准”拾零


                                                        黄亮永 /


.                                   
                                                             概述


   上个世纪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通常人们称之谓“三年自然灾害”。这三年困难时期是在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我们川西不大爱称“三年自然灾害”,习惯称“低标准”,细想来倒也贴切。那个时期国家对城镇居民啥都按计划标准供应,布、肉、煤油、香烟、火柴、煤油、菜油、肥皂等,标准定的都很低。其中大米成人每月定量大概在22斤左右,因为我至今仍记得城里流传的一些民谣:“低标准,瓜菜代,二两米,斤半菜,吃了还勒裤腰带。。。。。。” ;“肩大膀圆,肚大如坛,二十二斤米还不够填肚肌眼”。现在的人每月能吃完二十二斤大米的可能不太多了,可那个时候缺油少肉,每个人肚子里都严重缺乏“油晕”,每顿饭能吃个半斤八两真是小事一件。不少城镇居民为省粮,改日食三餐为日食二餐,结果适得其反,每顿反而吃得更多。于是又流传下一句“至理名言”:“中间不烧锅,两头一样多”。看来,皆怨那个时候各种计划物资标准太“低”了。不管咋说,城镇居民还有定量,可乡坝头的农民就遭孽了,多数以大队为基础组办“公共食堂”,各家各户不准烧锅煮饭,全部进“公共食堂”吃饭。若“公共食堂”没粮了,只有“瓜菜代”甚至挨饿。网载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的农民多达“三千多万”人,大概不是“空穴来风”。


             我见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


         1958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来又提出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统称为“三面红旗”。那段时期我七、八岁,和妹妹一起随着在农村小学教书的母亲一起生活,所以说整个“三年困难时期”我都是在农村度过的。那个时候全国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超英赶美”,首先钢铁产量必须要上去。农村也在土法上马,大建炼钢铁的土高炉。那些农村干部们大会小会动员农民捐出钢铁,并组织力量挨家挨户搜集破铜烂铁。农民家的大门、箱子、柜子等,只要上面有铜或铁,立即撬下带走,甚至连铁锅也一并带走。农村也希望在全民炼钢的运动中放出高产卫星,搞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不过后来听说尽管大炼钢铁运动搞得轰轰烈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后炼出的多半是一些铁砣砣,没多大用途。
随着“大跃进”运动的不断升温,中央又提出了建立人民公社的设想,“共产主义是天堂,缺少天梯不能上。人民公社是桥梁,通向天堂路一条”,把人民公社当作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1958年初,毛主席正式提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实行小社并大社的主张,全国农村立即开始了筹建大社的工作,有些激进的地方很快出现了小社并大社再转为大搞人民公社的热潮。19588月毛主席视察了“共产主义的试点县”——河北省徐水县,称赞人民公社成立后达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后来又南下河南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毛主席久久地凝视着“人民公社”的牌子,连连点头说:“人民公社名字好。”之后,全国农村纷纷仿效,大办人民公社,当然川西也不例处。到195810月底,全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歌至今我都还会记得:“人民公社好呀,红旗升上天。工农商学兵呀,样样都齐全。托儿所,敬老院,公共食堂幼儿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产主义早实现”......我当时都默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吃啥就有啥”的共产主义马上就要实现了。
   公社化、大跃进时期我在农村小学读书,见到农村社员下田劳动都实行“大兵团作战”,田边地头,彩旗飘飘,醒目标语四处可见。社员出工都是一大群,男人一堆,扛着的红旗上绣着“赵子龙连”几个大字;女人一堆,扛着的红旗上也绣着几个大字:“穆桂英连”;老头子一堆,扛着的红旗上照样绣着几个大字:“黄忠排”,那阵势真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的印象中还没见到“老大娘一堆”,如果有的话,也一定会扛着红旗,上面绣着的几个字也一定会是“佘太君排”......出工劳动搞“大兵团作战”究竟效果如何我不得而知,倒是那火热的壮观场面至今我仍历历在目。我就读的公社中心小学专栏墙上曾有一首记不清是老师或是学生用粉笔写的“诗”:“清早起来冷嗖嗖,扛起锄头打先锋。小麦破了万斤关,社员心里真喜欢。人人心里喜洋洋,气死美国野心狼……”人们都相信“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后来我当知青时才弄醒豁:一亩水稻至多产1000斤左右干谷子,而小麦亩产也仅500斤左右,哪来“万斤”?还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全是“放卫星”胡夸出来的。“胡夸风”为“低标准”打下了“伏笔”。

+
             我亲历的“公共食堂”

   整个“三年困难时期”,随着母亲在农村任教的学校不同,我分别在三个农村“公共食堂”搭伙吃饭,一是拱辰公社38大队(今四大队);二是白鹤公社所在地;三是白鹤公社葫芦湾。那个时候有段时期连学校也没有伙食团,只得在学校就近农村公共食堂搭伙。
   起初在拱辰小学对面即拱辰公社38大队公共食堂搭伙,母亲把每月配给我们的大米交到公共食堂,然后公共食堂按套算下来每餐应得的计划数量发给我们吃。那个时候时兴“碗碗饭”,每人一碗,谁也别想多吃多占。现在回忆起来,我每餐的定量肯定没保够,因为饮事员蒸饭前是把米泡胀用竹筒量的,大米的体积都增大了,哪还够份?何况若我们或社员都吃够份了,那大队干部、中队干部及公共食堂事务长、炊事员又咋能多吃呢?农村有首民谣挺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公共食堂的状况:“饱干部,饿社员,红光满面炊事员,倒饱不饱饲养员”(饲养员手中掌握着喂养牲口的大豆、麦麸、谷糠等,他们还可悄悄偷点充充饥)。在我的记忆中,公共食堂从未“打牙祭”,似乎每顿都是一小碗青菜或牛皮菜。有盐没味的,连菜油花儿都见不到。最“幸福”的时候莫属“省委检查团”到农村检查工作了,公共食堂都会大办“红苕九斗碗”迎接检查团。那桌上的大盘大碗里,装满“酥肉”、“墩子”、“大片肥肉”,还有“鸡”“鱼”等,不过全是红苕做的,但用了不少菜油,那老远就能闻到的香味且鲜美可口的味道至今难忘。当时有首赞美“红苕九斗碗”的民歌我依稀记得几句:“……幺娃(儿)吃得油糊嘴,老头(儿)胡子带汤汤,还有我的情哥啥,逗人笑哟,他说:我二天办起红苕九斗碗来接新娘……”记得吃红苕九斗碗那天我见到一个大男子汉这桌吃了,又跑到另一桌去吃;其它桌还有剩余的,又喊他去吃。他好象一点“饱觉”也没有,来者不拒,结果吃着吃着,突然捂着肚子倒在地上,爬也爬不起来,人们七手八脚把他抬往公社医院......
   有次我在小学外小河边,见着一位老大娘坐在包菜地边上,大概饿极了,突然侧卧着伸手去掰一棵苞菜。她抓着苞菜茎轻轻地来回摇动,摇着、摇着,她却突然不动了。我有点害怕,急忙喊来不远处几个大人。他们走拢后看了一阵说道:“死都死求了”......
   我在“低标准”期间,也吃过淀粉(糠)、老鼠、麻雀、懒虫子、油蚱蜢、偷屎爬、屁斑虫、枇杷树皮馍馍……只要找到能塞进肚子里的东西,都会塞进去。后来母亲调到白鹤公社小学(现在的“鹤林寺”)、葫芦湾小学任教,我又随着到了这两个地方。白鹤街上那个公共食堂常吃牛皮菜,我见他们每顿煮好一大锅牛皮菜后只放一丁点儿菜油。每顿吃饭时我都巴不得炊事员能多舀点浮在汤面上的油花花给我。为了煮大锅饭,眼睁睁地看到他们把鹤林寺山上茂密的树木砍完,过去看不见的“鹤林禅院”大门也完全暴露在山下人们视线中;倒是葫芦湾场上的公共食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大概缘于那里山多、地多、玉米多,饮事员每顿蒸饭时都额外在米里放了不少嫩玉米,不仅能吃个大半饱,而且那饭喷香,闻之涎滴,至今难忘!

    “低标准,瓜莱代”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很少听到人们说“肚子饿”了,常挂在嘴边的话多是:“哎呀,沒的胃口。鸡也吃够了,肉也吃够了,鱼也吃够了……真不晓得要吃啥子才吞”……我相信这些话不是“假打”,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抚今追昔,令人感叹!如乡条件变好了,而我却早越过“古稀”,正朝着耋耄疾奔!我曾在一首小诗里写道:“暮至天黯当自惜,保八争九奔期颐”......管他是不是“矮子说来宽妈的心”,反正迷倒脑壳使劲活吧!


大跃进图2.jpg
大跃进图3.jpg
大炼钢铁.jpe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3-10-28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你那里不同的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成都,居民的定量是每月27斤,中学以上的学生是每月32斤。比起农村确实要好多了。当时虽然吃不饱,但也并不是饿得很难受。好在那时在学校除了体育课外,并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体力。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8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房沟居士 发表于 2023-10-28 09:16
与你那里不同的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成都,居民的定量是每月27斤,中学以上的学生是每月32斤。比起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