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县与华蓥市和重庆市合川区交界有一个小镇叫伏龙镇,说它小也不小,毕竟有将近4万人口,但说大也不算大,2019年才撤乡升格为镇。伏龙镇因境内有一座伏龙寺而得名,这是度娘上收集到的信息,当然以度娘所描述出来的信息感觉有点肤浅,因为伏龙还有另一层意思,而且还是一段历史故事。
伏龙镇的前身是清朝宣统元年设的走马岭场,走马岭是一个土坡,走马在古代是一种职业,也就是赶马的人。赶马人路过此山岭都要歇脚,并把马放在此山岭吃草,此地被当地人叫做走马岭,走马岭也就是现在伏龙镇的走马岭村。附近村民看见赶马人经常在此地歇脚索性就开茶馆和餐馆,方便赶马人饮食的同时还能为自家带来可观的收入。后来又相继开始商铺和客栈,至清朝末期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集贸市场。
走马岭毕竟是个土坡,对场镇对外扩张极为有限,因此将场镇搬迁至新的地址,也就是现在的伏龙场。伏龙镇的初名叫走马岭场,民国18年(1929)设走马乡,至于后来为何更名,皆因是巴县有个走马乡,为避开重名不得不改。民国30年(1941)走马乡更名为伏龙乡,起名伏龙乡皆因场镇周边有座伏龙寺。伏龙寺可不简单,据说跟南宋一位皇室成员有关。
南宋末期,蒙古铁骑横扫大江南北,南宋皇宫里逃出来的成员不少,更有一位皇帝逃到新明县的永清寨(赛龙)躲避。元朝初期新明县被撤销就是因为有南宋皇帝躲在新明县的永清寨,据说知县被满门抄斩。蒙古铁骑杀到新明县时南宋皇帝见势不妙只得继续向其它地方逃跑,其中有一部分皇室成员走散,这部分人就是在走马岭被俘获。这批皇室成员也真够悲催的,被俘获后就直接处死,被处死的理由是蒙古铁骑行军带不够口粮。
俘获的人群中有一人佩戴一把龙剑,蒙古铁骑的官兵认为这人是皇帝,就大肆宣传,以达到震慑抵抗蒙古铁骑的南宋官兵们。走马岭一带则成为俘获皇帝的地方,当地人也因此将这个地方称为俘龙之地,龙即是皇帝。村民把佩戴龙剑的人当做皇帝进行厚葬,并且还修建一座寺庙叫俘龙寺,俘字有点不雅就改用伏字。村民也确信佩戴龙剑的人就是皇帝,殊不知此人不过是个随从,皇帝在永清寨慌忙逃跑,龙剑则被随从带走。
南宋皇帝逃至罗渡、赛龙一带极有可能是真的,罗渡镇有个地方叫龙口,还有最后撤销并入罗渡的赛龙镇,如果没有皇帝经过这些地方,为何这地名都带有龙字。不仅岳池县境内有带龙字的地方,合川也有很多,就比如龙市、石龙、蛟龙、香龙等。老百姓得知皇帝在走马岭被带走后觉得惭愧,如果是更朝换代皇帝被抓走都觉得理所当然,这可是被蒙古铁骑抓走的,百姓感觉内心不安。
百姓为了表示对落难皇帝的愧疚于是修建一座庙宇,为的就是纪念和忏悔在走马岭被抓的皇帝。尽管百姓都知道皇帝没有被抓,被杀死的只是皇帝的随从,但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皇帝死在蒙古铁骑的手里那是迟早的事。庙宇修建好以后取名又是个很头痛的问题,百姓当中有位有点文化的人认为皇帝就是龙,在这里被俘虏杀死的就叫俘龙寺,好让大家记住这段历史。俘龙寺的俘字对皇室有点不雅,最后将俘龙寺更名为伏龙寺。
民国30年(1941)人们都对这段历史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走马乡更改伏龙乡,让这段历史又让后人所知。其实伏龙这两个字在民国乃至解放后的20多年时间里百姓很排斥的,一来不想让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让人知道,二来认为走马岭的先祖们没能保护好皇帝感到愧疚,提起这段历史就是揭当地老百姓的伤疤。集体经济时期,人们一度还将伏龙公社更名为光辉公社,可能是对老地名过于眷恋,光辉公社没几年又复名伏龙公社了。
伏龙镇建场历史也不过110多年,或许也就几代人的时间,对于其所发展的历程老一代还是非常了解的,只不过古代的事情棱模两可。即便是伏龙寺都是元朝倒台后百姓才能够大胆的修建起来,要是元朝的统治时间跟唐朝或者宋朝一样长,人们可能都忘记俘龙的事,也就没有后来伏龙寺的事情了。伏龙镇或许是岳池县混得最差的一个,1983年设乡,直到2019年才升格为镇,要知道伏龙镇可是地处两省一区一县一市的结合部位,而且还有4万多人口的大镇,发展如此的缓慢实在是不应该。
大街上补抓到这位大爷,看着就像抖音大爷唱的山里红一样索性就拍下来,这张照片或许就是此次伏龙镇最大的收获。来到伏龙镇有很多的不顺,首先是雨天而打乱了芝阳寨之行,想从中和绕一圈然后回三灰没能成行感到遗憾。下次来伏龙镇希望是好天气,最好是能够遇上赶场,感受一下这里的热闹气氛,伏龙镇赶场日是哪天敬请告知,谢谢。(头条号:黄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