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33|评论: 2

周口特聘教授楼顶抛撒公开信事件:消失的真相!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11-17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口特聘教授楼顶抛撒公开信事件:消失的真相!






                      燕志华


         日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河南周口师范学院一特聘教授坐在教学楼顶抛撒公开信,引发关注。到16日晚5时许,周口师范学院官博已经通报,说关于栗广“公开信”所反映之事,经学校研究,已妥善处理。然后用“感谢网友和媒体对我校的关注”结尾。署名为“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这速度是堪称是神速,这让人想起打地鼠游戏,一冒头就会被发现,第一时间被榔头打回去。但是按照这位特聘教授的公开信所言,他反映事情已经有了两年多,但是一直没有下文,无奈之下,才爬到顶楼广撒公开信。没想到这一剂猛药起效这么快。多年沉疴不起,爬楼一朝得解!这和农民工讨薪爬楼、跳楼,营造围观效应才能解决,何其相似。虽然都是类似行为艺术的做法,但是作为享有社会地位的特聘教授,也需要如此表演,让人感慨。


一、爬楼维权是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网络时代之前,中国社会解决曝光矛盾的极端方式,是没有爬楼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选项的。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网络时代来临之前,曝光矛盾的极端方法是到对方单位大闹一场,让对方出乖露丑。因为在那个时代,处理事情的权力掌握在单位领导的手里,让领导注意到,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而一旦进入网络时代,曝光矛盾最极端的方式,就是爬楼,以及其它能够迅速引发公共围观的地方。人们一旦围观,就会放上网,就会引发更大的围观,从而构成网络舆情事件。因为网络时代,解决问题的权力,开始从单位转移到了网络和网民手上,严格地说,舆论的权力开始超越一切的社会权力,公共舆论由此获得了压倒一切的特权地位,从社会金字塔尖阶层到庞大的社会底层,无不对舆论肃然起敬,并最终屈服于这种公众关注的威压之下。也就是说,网民的围观、转发,就会形成舆论力量,跳楼现象因此蔚然成风,并且屡试不爽。这种跳楼作为体系外的解决方式,它是以集体的道德压力来推动问题解决的,因为它会在围观民众心目中造成这样的观感:这人都不想活了,那肯定是遭遇了不公平待遇了!如果相关负责人不能解决问题,那就会冒犯群体的道德力量。相关部门出于维护社会秩序,也会出手管理。楼顶,成为中国社会道德法庭的特殊原告席和控诉席。我们由此也可以知道,类似爬楼、跳楼这样的网络舆情之所以出现,那肯定是通过原有的体制内的合法渠道已经走到了死胡同,通过法律法规渠道、内部投诉调解渠道、行政权力渠道等已经此路不通了。如果不能跳出原有的系统和渠道,那么将注定石沉大海,永无出头之日了。抗争就由此爆发了,网络曝光、在网络上把事情闹大,就成了一种新的出路。网络舆情就是跳出了原有系统和渠道,另外开辟了帮助弱者的新天地。所以,周口师范这位栗教授爬楼维权,大概率是多年来的通过体制内的渠道遭遇了无解迷宫,最终只能以抗争性的方式,完成了维权。体制内的人士也最终走到了体制外的维权渠道,暴露了很多网络舆情之所以爆发,完全是因为体制内的系统失灵。


二、周口师范面对网络舆情的忸怩姿态


       正是因为爬楼这样的网络舆情,完全脱离了原先的权力体系,出现了不可控的局面,吸引了网络围观,因此,迅速灭火,让事情回归可控,就成了原有体系的首要任务。这就有两个三个选项:一是迅速解决问题,舆情也就消除了;二是迅速删帖,类似于把大楼炸了,让表演和围观的舞台消失;三是折中的姿态,就是迅速表态和妥协,让事情缓一缓,让围观者散去再说。显然,周口师范采取了第三个做法。我们此前论述过,网络舆情常常是对于传统僵化权力观念和落后意识的一种降维打击。可以想象,事情在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局面之后,学校的决策者肯定是愤怒加烧心,在密室决策之后,决定先稳住局面再说。随即指示工作人员写一份通报,先敷衍公众再作后续处理。口述大意,三易其稿,乃成数十字。文曰:“关于栗广‘公开信’所反映之事,经学校研究,已妥善处理”。这个短短的通报,本来想迅速灭火的,但是却暴露了更多问题,最主要是暴露了敷衍以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急于结案的心态。一般来说,第一次回复的时候,如果说“关于这个事件,学校已经关注到,正在调查”,还基本符合通报要求。但是该校第一次回复就说“已妥善处理”,不光浮躁仓促,和自己多年的不作为形成强烈对比,而且匆匆下结论,更让人感觉匪夷所思。如果这么容易简单,那你们之前都干嘛去了?重要的是,此案从爆发到结案,来去匆匆,如同巨鲸喷出一股水之后,随之沉入深海。在游客看来是景观,但是在网民看来,却是迷雾。这中间是消失的真相。比如,说是妥善处理,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如此神速?到底是处理了事,还是处理了暴露了事情的人?如果轻易就能处理,为何逼得教授爬楼曝光才能解决?等等。


三、建议调查记者的介入


       回到这个事件本身。此事没头没脑地冒出来,然后又被学校“妥善处理”,中间是缺失的真相,不翼而飞的真相。事件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没人能够知道。就是说,这件事人们只知道了“果”,但是“因”却没有一点交待,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这件事就和此前一位明星教授一样,说是受到了一个混混的纠缠,但是这仅仅是个“果”,那么“因”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因,导致了这样的果?都没有交待,让人如坠迷雾。这就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你不能给出一些真相,那么人们会脑补很多,更倾向于加入一些不堪的离奇情节,反倒不利于个人形象的建构,而且,只要事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这个缺失的部分,就永远成为网民心目中的谜团,投射为个体形象的阴影。但是问题在于,这种仅仅提供“果”的说法,对于为数不少的网民来说,已经足够挑拨起他们的情绪。就以上述这位明星教授来说,他给出的事件说明中暗示被混混纠缠,无论真相如何,已经激起无数网民的愤怒,认为一个混混敲诈大教授,真是罪不可赦,他们都倾向于认为教授被冤枉了、被栽赃了,他们在留言中奋起反抗、表达愤怒,给教授要个公道,还他一个清白。再以周口这位栗教授公开信事件来说,如果真相不透明,对于学校的形象是个很大的风险。众所周知,中西部高校往往是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在学校里面学术不过是权力的附庸。一个特聘教授应该算是该校的高级人才,却遭到如此待遇,这是不是遭遇了权力的不公正待遇?在通报中,连最基本的“栗广教授”称呼都免去,直呼其为“栗广”,让人感受到了某种愤怒情绪,由此是否暗示了该校学术气氛的低迷,以及权力的傲慢?如果没有真相,这对于学校的声誉,是个风险因素。再说舆情当事人。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栗教授遭到了其所称的柯老师的骚扰,根据网络的说法,是二人本为夫妻,后来离异,由此怨怼。那么栗教授作为该校特聘教授,应该意识到师道尊严维系于个人道德之上,如果道德有瑕疵,那会导致非常之大的个体危机,更可能给学校招致不必要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栗教授堪称斯文扫地,从此会被同侪引为笑谈。这告诉我们,需要关注日常生活的风险。对于栗教授来说,日常风险管理不善,终于导致柯老师的巨大报复,和个人学术声誉的风险;学校日常忽视风险管理,终于导致栗教授爬楼维权,引爆为学校的风险事件。由于各方都怀着不同目的,有的引爆危机,有的试图掩盖,还有始终沉默的柯老师,会不会有一天会爆出猛料?给网络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并给学校的形象带来威胁。因此,此案正是媒体介入的好时机、好题材,只有给出真相,才能还各方清白,周口师范也就此不再谜团缠身。否则,下次再有风吹草动,学校又会被抬上风口浪尖。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3-11-1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是啊,社会在进步,制度也该进步啊,还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规则!但凡人民群众遇困难,相关职能部门,百分百是搞推,拖,赖,!!!(无为,寻求无过)应该从新立法,但凡不协助群众解决问题的算庸官,和政绩挂钩!(领导些无功便是过,应该这样搞)

发表于 2023-11-18 10:5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制度创新?就是找到痛点 难点 老百姓的烦心点  然后再改进和创新。

密室讨论 是 没有好出路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