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北大、人民大学三大名校学生争抢鹅腿,让“鹅腿阿姨”迅速火出圈。
“鹅腿阿姨”指的是一位在大学周边摆摊卖烤鹅腿的阿姨,她最早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周边摆摊,每天晚上九点多出摊,已经卖了近两年,但是最近搬去了清华大学附近摆摊。北大和人大的学子失去了心心念念的美食,纷纷在社交群组、校园网上表达不舍之情,不但跑去现场寒风中排长队,还开始有组织有纪律地拉群代购,千方百计留住这鹅腿的喷香。由于名校本就自带流量,事情很快就登上网络热搜。
“鹅腿阿姨”的热潮引发舆论对高校学生生活需求的关注。有评论认为,名校学子对一个流动摊贩的追捧,主要原因还是学校周边的美食选择太少,学生们想吃美味宵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就在这里集中释放了。
《新民晚报》引述专家观点称,此事本质上讨论的是一座城市烟火气的问题,对于一些流动小摊贩的管理导致了这种业态的稀缺性。报道提到,近年来整治过程中,许多高校周边取缔了不合规的三轮流动小吃摊,但学生群体有较大的夜宵需求,也面临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如果能在校内或周边餐馆增设夜间档口、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小吃种类,也能转化成较高的夜消费潜力。
有趣的是,此事也引发了校方的关注。人民大学就宣布,正在加紧研发烤鹅腿,后续将在食堂开售。这为高校的食堂建设提了一个醒,在关注食堂卫生、安全、营养、薄利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对食物口味、品种的追求,尽快从“如何让学生吃饱”转变为“如何让学生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