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与乡愁 冉景国
什么叫年味?什么叫乡愁?可能一百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答案各异。但我本人的看法是:年味与乡愁概括起来,就是在追忆陈年往事时,生发出来的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其间浸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味,村口路径印满了童年的脚板印……。我的老家在重庆酉阳一个叫南腰界的土家山寨,摆起年味与乡愁三天三夜都摆不完。因而在此,我只能讲三个片段与读者分享。
首先谈节前的准备阶段,这可是一个繁忙琐碎而又紧张的过程。起码得杀一头上百斤重的大肥猪吧,这可是节日荤菜的主要肉食和祭祀祖先三牲祭品呵!
请来杀猪匠先将猪放血褪毛,再把刮洗得白生生的猪的后脚部位割开一个小口,顺着囗子将猪体吹胀,并反复用木椎锤打让猪身舒松活络,便于下面好肢解。凝固的血旺要划成块状,与从猪身上分解下来的筋头巴脑等杂粹,将陆续配上园蔬(红白萝卜、青菜、白菜、波菜、莴苣等)先期被消耗掉。猪小肠洗净作装香肠的肠衣待用。而猪大肠与猪肚则是洗净后切成条状小块,共用大火热锅将其油脂熬出并炒至金黄色,再配上泡好的干笋、野生菌等合烹成美食。猪身上有排骨的肉则要切成长条形,与前后腿及去了脑花的猪头冼净晾干再抹上食盐、花椒、酱等香料反复涂抹揉搓后,再用棕树叶扭成的绳索穿眼悬挂于火塘上方的竹木楼上。火塘内则日夜不息烟火熏烤,最后变成黝黑发亮的腊肉,既是美食又可防腐保鲜。
节前一周时间内,乡政府要落实一项拥军优属的爱民活动,那就是先开一个全乡军属代表参加的茶话坐谈会。我父50年参加自愿军后成为炮兵排长。爷爷成了被邀请的当然代表。接到通知,爷爷就习惯性地穿上他那件家庭染制的蓝灰色的长衫礼服。每当此时,活泼好动的妹妹总要闹着要缠着爷爷去开会,因接待的叔叔阿姨要赠糖果给小姑娘以示友善。而我那时性格腼腆害羞,从不知撵路会有这些小恩惠。 人员到齐,领导开始逐一问候,最后还要温情地问一句:“还有什么须要帮助的嘛?"当然军属们也会从众回答:谢谢领导关心,不须要了。于是领导安排第二天锣鼓秧歌队打着红旗载歌载舞带着慰问品驱往军属住地。沿途吸引了面带羡慕的人群围观。我清楚记得55年那次的慰问品有:一大包挂面、五斤红桔和糖果。还有一只配备了红蜡烛的五角星形的红灯笼。这是沿袭了红二、六军团当年在湘鄂黔蜀边区创建苏区时的形式。老区人民深知是共产党解放了他们。入夜点燃红蜡烛,会有一群孩子在灯下歌舞嬉戏,意义深远。
最后再回过头来说大年三十,男人们吃过早饭后,便从吊脚楼上的蜂箱内将蜂蜜取出,分离出来的蜂蜡则是女工针线活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而蜂蜜配上炒好的糯米花加入烧开后的米酒中便成一道老少皆宜饮品。妇女们老早将三牲供品煮好装盘交与男人们,置于写有“天地君亲师位"的神龛下方的方桌上,点上香烛腊纸供先祖们在香烟燎绕的冥冥中先行享用,待一柱香后再移至后厨制作成各种美味佳肴供子孙们大快朵颐。妇女们泡好干竹笋、木耳、香菌,接下来油炸火焙鱼、酥肉、油豆腐、麻花、丸子等,使其酥脆可口。火塘中铁的三角圈架上置一鼎锅。锅内带骨的肉汤早已沸腾待用,随后加入芋头、油炸豆腐、萝卜、白菜、笋菌类等,其实鼎锅煮杂物代表了流传于川鄂湘黔这一带民族地区的最早火锅的吃法,于今更加发扬光了。一切准备就绪,大约下午四五点钟,远近陆续传来鞭炮此起彼伏的声响,这标志着吃年夜饭开始了。爷爷领着我也点响了一串红色鞭挂,在孩子们的欢声中,爷爷招呼全家男女老幼围着火塘上的火铺依次坐好。上八位的老爷子举杯先总结了一年来的各位的表现,并将押岁钱发给有功之臣及后生们。我也附合着说到“祝爷爷奶奶长命百岁”等吉祥语。年夜饭后有围着火塘守岁的习俗,听完爷爷指定完守岁的人员安排后,我完全沉浸在筹箸交错和鼎锅的沸腾声奏出的交响乐中,我又仿佛置身于秧歌锣鼓慰问军属的热闹场面:锣鼓响,旱船摇。来回扭动踩高跷。天寒地冻人心暖,社会和谐乐舜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