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61|评论: 0

陈映平/文图 千古翰墨说唐砚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4-2-27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古翰墨说唐砚
                                                                       陈映平
    砚台又称“研”或“石友”,是一种研墨工具,为文房四宝之首。它一出现就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无声的记载着峥嵘岁月和沉浮变迁。
唐代官砚的主流风格是“绚风,民风”,唐器“在家”,其给人的感觉是乐人(助人)、为人(人性化),形成唐代文化多元共生。文化风格体现在饱满激情的“为民服务”,千古翰墨的外拓形势,引领社会政治稳定,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全面繁荣。
   盛唐政治给予文人墨客以自由驰骋的环境。唐太宗又身体力行,着力推动诗文和书画艺术的发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些都对文化、艺术创作和相关工具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科举制度这个“高考指挥棒”,让天下学子有了出世机会,读书写字成了热门的社会现象。于是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需求就有了广泛的下层群众基础。
   我国唐宋时文化艺术达到一个高峰,砚台需求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盛行造型简练、多足圆盘砚、雍容华贵的辟雍砚以及别具一格的箕形砚。宋高宗赵构说“蜀人多能文”。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云集蜀中,如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都在蜀中生活、工作或游历过,纵情“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枝折枝花,风声竹响,愈宣愈静”的生活,留下了千古留芳的诗篇。“能文”成了古蜀人的社会风尚。
   唐宋时期,除了流行辟雍砚,多足圆盘砚以外,民间较为普及的是箕形砚。箕形砚又叫风字砚和凤字砚。北宋书画大家米芾(1051--1107年) 在他的名著《砚史》中曰:“有如风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方、圆,又类箕形”。他还指出到了北宋箕形砚演变为钺斧之状。“右军(王羲之)持一凤字砚,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砚。”箕形砚规格尺寸繁多,数量较大,其造型典雅端庄,突显温尔文雅,与古代其他砚一样,是中国文人的寄情物。他们逃避现实,置身事外,纵情山水,吟诗弄草都离不开它,在制作上注重艺术和实用性相结合,是深受士大夫及广大学子喜爱的文具,即使今天看来它们也是难得的宝物,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文物研究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唐代砚台取材,主要是泥陶和石、瓷并用。自汉代以来,先人对砚形赋予的人文观念日益突出,砚形主流基本是方形、圆形,来源于对礼器、生活用器的习俗乃至对“天圆地方”的哲学认识。尽管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说:“端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但从考古发掘和自今流传的资料中看到的唐砚,泥陶类箕形砚在数量上是居多的。贵为唐开元尚书,出身岭南的丞相张九龄以及多数的达官贵人还是使用造型精美、古拙的箕形砚(凤字砚)。

图片1.jpg唐.jpg

    图为:唐代邛窑风字砚(陈映平收藏)
    这方唐代邛窑风字砚,造型美伦美奂,悠悠古韵浸溢其间,它不仅是文人雅士作诗、书画时的文房用具,更是他们一生不可或缺的寄情物。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