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父母在,不远行”古语,流传中国几千年,堪称国人潜意识经典。人们往往把这当作教科书一般的至理名言代代相传,笃信不已,当然也是孝文化大行其道的强有力支柱。每每儿女抱负远大,决定离家出走远行时,必定犹豫再三,踌躇半晌:父母尚在,我岂能仅为个人前途一己之私,置年迈父母于不顾?
因此,很多时候不少豪气干云者,空怀一腔壮志,最后被孝道锁住双脚,不愿离家半步,一辈子终老父母膝下,一事无成!无独有偶,人们却用相反的另外一句话,形容川人出川与否的发展情形。即:川内一条虫,出川一条龙!历史上也有过证明,不少出川闯荡者,功成名就者不在少数。同样的情形不止四川,其他省份如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等等,都有类似情况。
这些情况说明传统孝道与实际情形有所背离。如果我们刻板教条按照古训办事,必然与现实世界脱节!
如果这样,我们又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难道传统文化可以就此抛弃?
问题来了!我们熟知的,广为传诵的“父母在,不远行”不幸被某些人有意无意阉割!大多数人只晓得这六个字,之后的好些内容被隐藏,不为人知,人们只好在被阉割的残缺不全的所谓传统文化里左冲右突,进退失据。
所谓古语“父母在,不远行”原文出自孔子论语。完整的前三句是“父母在,不远行,行必有方”,很明显,论语中所讲不远行是有前提的,并不是一味否定。即,远行时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并告知父母,令其放心安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可以远行的。可见,虽不是一字之差,但阉割重要的前提,对原意的损害有多大!
更重要的是,在完整一句“父母在,不远行,行必有方”之后,还有比之更加意义非凡的阐述——其完整原文是“父母在,不远行,行必有方。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比之我们熟知的前两句“父母在,不远行”,后面完整的内容堪称石破天惊般的惊世骇俗——纵然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但若父不慈、君不正,那么为人子、为人臣均可弃之,奔他乡、去他国!无疑,这种大胆反叛精神远超普通意义的撇下父母离家远行!前一句还只是限定于远行有正缺方向而已,并未涉及为父慈与否、君正与否。一旦出现父不慈,君不正,那就远不是远行与否的问题,而是明明白白投奔他乡投奔他国!可见,纵然传统文化里三纲五常等级森严,不可违拗,一旦为父不尽父职、为君不尽君责,那么通常的纲常伦理都可弃之不理!当我们耐心读完涉及父母在不远行全文后,是不是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孔老夫子并不要求我们一味抛弃基本人伦孝道,而是实事求是,依具体情况而取舍。
为什么流传甚广的论语被后人任意阉割?用意何在?现在看来,某些时候,并不是传统文化糟粕太多,而是某些人别有用心阉割其中精髓,打着传统文化大旗蛊惑人心,误导人们正常判断和理性行动,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放在当下,我们细读论语中涉及父母在不远行部分全文,尤其是后半部精髓部分,是不是感触颇深?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为什么一波又一波出国潮此起彼伏?为什么精英中产背井离乡去国不归?简单指责其不爱国就万事大吉?不找出其中深层次原因,只是一味站在道德高地说三道四能够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最喜闻乐见的应该是家国情怀兼顾,爱家爱国,一家人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不必远走他乡,受尽思乡之苦。即使民工常年打工在外,家中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的情况也尽量避免。
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切,国人当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