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97|评论: 0

临邛故事:李洪楷,李家大院里的最后乡绅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4-3-6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洪楷,李家大院里的最后乡绅
                                                                                       杨辉祥
                       
                                                                              避祸入川的祖先


     浙江宁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原名为明州,为避讳国号,1381年(明洪武14年),因明州辖有定海县,取“海定则波宁”之义,于是将明州更名为宁波。明万历年间的一天深夜里,宁波一个叫武陵的地方,有一所宏大的老宅,里面黑漆一团,大门紧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惊慌失措的紧张气氛。这座老宅的主人叫尹朝佐。他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出身,曾先后任职山东曹州、单县知县、知府。他有五个儿子,其中四子均为武举出身。长子尹廷帮官位最大,现任贵州守备。
     在一个密室里,油灯恍惚,尹朝佐把三个儿子叫到面前,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说,皇上要杀我们全家了。原来在尹朝佐老家不远的地方,浙江处州府缙云县流传着一支秘密教门,当时称为无为教。这是一个反明的民间教会。时任兵部尚书密奏皇帝说,“尹朝佐支持无为教,通匪,妄图推翻大明的江山”。万历皇帝听信了谗言,勃然大怒,要将尹朝佐一家满门抄斩。京城中有朋友将此消息,飞报了尹朝佐。
刻不容缓,尹朝佐立即召集三个儿子,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老朽之身,死不足惜。但尹家血脉要保留下来。他说,老大在贵州,老五尚小,不便外逃,他要老二,老三,老四,立即逃生,越远越好。
     父子四人,抱头痛哭。尹朝佐给他们每人400银子,狠命将他们推入沉沉黑夜之中,然后将们紧闭,倚靠在门上,放声大哭。
      兄弟三人时而搭船,时而步行,沿着长江漫无目的地一路向西逃亡。他们过了湖北,到了四川巫山地界。他们认为三人同行,树大招风,容易被官府发现,为了保存尹家血脉,他们决定更名为李姓,然后就分头继续逃跑。他们决定以“存”为排头,立下了三十代家族排行。大家抄录后收藏,以便日后作为血脉相认的凭据。然后三兄弟挥泪告别,各奔前程。
     此后,三兄弟各自在途中,艰苦备尝。波波折折,颠沛流离,一言难尽,但最后终于都安顿下来了。老二改名为李存忠,落户在洪雅县火纸街,老四隐居在南充县。老三尹廷伸更名为李存辉,就隐身在邛县(今邛崃)平乐。
     李存辉为人忠厚老实,不事张扬,安分守己,不久,娶妻杨氏。由于吃苦耐劳,攒下的家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还算过得去。夫妻二人无子,故抚养一继子,奇妙的是,这个继子也姓尹,为邛崃北门外尹拐角梓潼宫上首坝尹天锡之子,尹家原来是明朝成化年间就落业邛崃的明朝前官员四川南正台尹伯池之后,也是朝廷官员。他们将继子更名为李洪。李洪于是成为为李家第二代祖。可能是因为李家的祖上原来实为尹姓,过继的也为尹姓。所以平乐地区有尹李不通婚的旧说。
    李成辉在平乐定居,大约在公元1600年左右,大明朝已经进入末世。李成辉一家人种茶栽竹造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的后代也是如此,李家一代代地繁衍生息下去,就像那条白沫江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虽然江水哗啦啦的流淌,但河道依旧。一直到明王朝消亡。风水轮流转,清朝又到了末期,李氏家族却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他叫李洪楷。


                                                                   因纸而巨富的儒商
   
     1823年,为道光三年,满清末世的光景已经显现,那时候,外侮不断,鸦片在中国大地上肆虐。仲秋之季,在平乐的深山老林里的一个叫花楸堡的地方,雾气罩得很紧,忽然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从李氏造纸作坊旁边的一个小小的房间中传出,惊飞了杉树上的几只鴉雀。这个婴儿,取名李洪楷。
       李洪楷(1823-1911),字琢堂,又名李兰亭,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如果从李存辉开始,李家传到李洪楷时候已经是第十一代了。李洪楷从小聪明伶俐,遇事沉稳,读过几年私塾,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他认为,男儿应该有齐国平天下的志向,即便是身为农夫,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抱负,但起码也要修身齐家。他的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正是秉承着这个理念。
       平乐这个地方,山川秀美,风物水土与故乡宁波武陵差不多,还因为雨量丰沛,空气湿润,盛产竹木和茶叶。人们靠山吃山,利用竹子造纸,于是平乐成了成了川西有名的造纸基地,这里主要生产焚烧用纸和包装用纸。有所谓“成都火纸平乐半”的说法,可见其纸的市场占有率之高。这里出产的茶叶,在邛崃县志的十八堡的茶叶中,排名第一。人称花楸茶。平乐是一个水陆码头,交通便捷,所产的纸张和茶叶,可以     沿着白沫江放船而下,经临邛古城,运到成都;还可以经茶马古道,用背子背,翻越镇西山进入藏区。
      李洪楷继承着祖辈留下来的几十亩山林茶园,一个纸坊。他从小就参加生产纸张的劳动,向窖池里码竹麻撒石灰,往篁锅灶孔里添柴火,赶着牛儿碾竹麻,在石缸里一张一张地抄纸;他和那些背夫一起爬九倒拐,过弓弓桥,背纸进山卖,有时也背纸到平乐码头,看着那些木船满载着纸离开平乐。
      那时候,整个平乐有大大小小过百家的造纸作坊,总产量虽然很大,但摊到每家每户的却很少。很多农户只是把造纸当成一种副业。李洪楷的纸坊有几十个工人,算是在平乐地区造纸行业的龙头企业了。每年都有大批的成都纸商到平乐来收纸,但价格犹如过山车一样,狂涨狂跌。春节和中元节是民间焚烧用纸高峰。一到春节,中元节前,纸价飞涨,纸商收不到纸,造纸的农户却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大量生产,储存的纸量少,因而获利不多;而一到淡季,纸商又刻意压价,农户收入锐减,甚至亏损。这其实是中国旧社会,农村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产生的必然现象。据李洪楷的后人说,李洪楷看到这种情况,就将平乐地区各家各户分散的纸在低价时候收购起来,由他统一转卖给纸商,从中赚了差价,发了大财。对生产纸的农户,签订合同,或者包销,或者预付定金,后人评价说,百个多纸张生产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经营模式,李洪楷能够实施这种经营模式,说明他具有天生的经商才能,是一个儒商。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经营模式,已经具备一种近代纸业合作社的雏形了。李洪楷能够跳出中国农民传统的只守住一亩三分地的保守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李洪楷长期参加纸张的生产和经营的经历。加上他对经商的敏锐性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帮助了他。但是,能够想到这种经营方式,还不够,还必须要具备实施这种模式的资本和资格,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例如包销和预付资金,这是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的;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要能够获得官方的许可和支持,说的话别人要听。甚至还需要摆平地方豪强,避免横生枝节。相信李洪楷在当时,他已经具备或者创造了这方面的条件。不管怎么说,经过一段时间,李洪楷从包销商发展到自己在平乐和火井等地开设了自己的纸行,完成了火纸从产到销全部产业链的构建,李洪楷开始垄断了平乐纸的销售,成为平乐的纸王,赚取高额利润,成为一方巨富。他的造纸王国也越做越大,财富滚滚而来。
            中国古代的富人,一旦发财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修房置屋,李洪楷在富了之后,也是如此。


                                                             李家大院的五世同堂愿景


       据李洪楷后人说,李洪楷在做生意的时候,一直在选择心中的修房置屋的风水宝地。他发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从老屋基,看到现在李家大院所在的位置总是银光闪闪。略懂风水的他找风水先生咨询,风水先生告诉他,这是风水学中“佛爷晒肚”的地势。不过风水先生也说,“佛爷晒肚”的含义是表示此宅基能使人发富而不能使人发贵,使人发旺而不能使人得禄。通俗的说法,就是后人将来发财的多,当官的少。
我不懂风水,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佛爷晒肚,顾名思义,那个地方就像人的肚皮,微微隆起,既无平地水淹之虞,又无山峰攀爬之苦,晒者,朝向东方,紫气东来,阳光充足也。就是不讲风水,也知道这里是最适合人居的好地方。
     李洪楷果然选择这块地方修建了房屋。这就是现在闻名遐迩的李家大院。据说,历时二十余年,大院才得以完工。此后的北院和南院同样如此,共计耗时五十六年。至于耗费银两多少那就不知道了。三个大院的建筑群南北向横120多米,构成高而宽的宅院大观,在13000多平方米台地构筑三个院子、七个天井、149间屋室,气势逼人;它成了建筑界专家眼中“不可多见的晚清大宅民居”;旅游者心中的“川西最大的民居建筑群”;收藏家笔下的《中国气质大宅》,十个留存至今的大宅第中的第七名;它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现在成了旅游打卡地了。李家大院,直到今天依旧保存完好,被誉为“川西最大的古民居群”。
      限于篇幅,我不想全面细致的描述对李家的院的观感。只想说一下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大天井,邛崃人称丁坝。也说厅坝。有人数过,说是里面铺有837块两尺见方青石板,能放48床晒席。这个天井是一般人家天井面积的4倍之多。在李家大院没有出名以前,甚至在平乐古镇还没有开发之前,这个天井之大,就已经名声在外,在邛崃民间津津乐道,广为流传了。
       但为什么李洪楷要把这个天井修得这么大,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李洪楷是一个造纸的实业家,是很讲究实际的人,他将天井设计的这么大,因为造纸过程中有一个凉晒的工序,很占地方,设计这么大的院坝,是为了凉晒纸张用的。   
      还有人认为这是李洪楷对家族之兴旺的期盼,天井大,周边修的房间会更多,容纳的子孙同住的会更多,他是希望以后子孙们都共住在一起,永不分家,实现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老实说,分析李洪楷所处的时代和他言行,我是赞同李洪楷修大天井的目的,是想实现五世同堂的这种观点的。
      整个李家大院建在佛爷晒肚是最高处。从山脚到屋基,先用石墩、石条砌保坎,填以泥土,弄成平地。从里到外,首先修好第一道保坎并堆上泥土填平,等其自然沉降直至落定,然后再修第二道保坎,以此类推,直至最后是第八道保坎。大院顺坡砌筑的石挡墙高达10余米,从山脚到大院,有300多个石梯阶。而只有那个龙门子才是方便进出之门。龙门子高高在上,傲然挺立,只有通过一条6米高的石梯,才能进出。在梯下面看龙门子,只能仰视,无法窥视龙门子后面活动的情形,更不能看到大院里的情形了。龙门子乃至整个李家大院,给人一种威严和神秘的感觉。有人认为,李洪楷设计这样的大门,是为了实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避免外人的窥视和侵入。李家大院给我的感觉,它既是一个人居大院,也像一个山寨,而更像一个堡垒。在清末社会动乱不堪,盗匪猖獗的情况下,李洪楷的这种设计是必要的。
      李家大院的设计,体现了李洪楷的那种将李氏家族环抱在一起,永不言分离,不容许外敌的侵入,甚至不容许外人窥视的心理。其实是一种保守封闭的表现。但是,当我看到很多类似的古宅大院之后,我开始理解,那可能是当时中国人的普遍的心理。

                                                                    
                                                          修桥铺路的大善士


       李洪楷毕竟与那些土老肥守财奴不一样,他有一种孟子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胸怀。 在修房置屋的同时,他也大行善事。中国民间做善事的方式很多,例如接济他人,放生等,但被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是修桥铺路。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会说修桥铺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功德,只因修桥能度千万人,铺路者能利万千人。官方也非常支持这种修桥铺路的行为,往往还给与褒奖。
李洪楷把做善事主要集中在修桥铺路上,他一直在为家乡邛州,平乐的修桥铺路的善事而奔走呼号,捐献银两,甚至亲自担任工程总监,并乐此不疲。他修桥铺路善事之多,让后人钦佩之意油然而生。
      在平乐古镇,大家现在可以看到一座古桥,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桥孔为桃形,享有“邛南第一桥”美誉,直到今天仍然是平乐古镇的重要交通要道,它是平乐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是四川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这是同治元年,即1860年,在李洪楷快四十岁的时候,他资助修建的“乐善桥”。迄今已经160年了。此桥从采石开工到建成一共用了十年时间,李洪楷担任建桥总监。其桥名“乐善”,这正是对李洪楷的表现的写照。
     在邛州的南河上,原来有一座廊桥,称南桥。它是连接西藏的重要桥梁,光绪戊子年(1888年),被一次大洪水冲毁,光绪己亥(1899年)政府开始重建南桥,李洪楷作为主要捐资人之一;不仅认捐了建桥所需的全部桥丝(垫石桥梁的木头)、桥梁,还身先士卒、亲自到现场,担当了建桥的总监
      在油榨马河坝,李洪楷独资主建了“洪福桥”,这是一座廊桥(俗称桥楼子),采用石头桥墩,木质桥梁、桥面,上面共有七间房屋。
文井江的油榨渡口,是邛州城西出到水口,火井,赶山的主要码头,李洪楷在这里打造渡船,设义渡。为了使这个义渡长期坚持下去,李洪楷还为摆渡人买了田地和林,供其出租,以解决其生计问题;这个义渡一直维持到1950年。
     李洪楷还把修桥铺路的善事与平乐的造纸业发展结合起来。平乐的造纸作坊大多数在深山之中,山高坡陡,很多小道破烂不堪,背夫们就经过这些泥泞小道上把原料背进去,再把成品背出来。后来李洪楷从李家大院为起点,在这些地方修了不少石板路。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茶马古道。包括李家大院到油榨场街上和到油榨桃花滩的两条石板路;从李家大院到毛鹤顶和徐家大院交汇处石板路和从李家大院到平乐街上的两条石板路;从李家大院到范沟、马岩顶等地的石板路;另外,从油榨马岩顶到银杏乡七个垭口两侧的石板路均有李洪楷捐助。所有这些路全程长约六七十华里。这些石板路,现在很少使用了,已经掩没在荒草里了。但那些残存的功德碑上,至今还留有李洪楷的名字。
      几十年里,李洪楷一直不停地修桥铺路做善事,在邛州地区善名远播,民间传誉为“川南大善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邛州官府依照清庭律例,上奏“举贤”,“请赐”,赐授李洪楷“正六品”官衔,予以表彰。李洪楷 感激涕零,立了“皇恩宠锡”匾,挂在神龛祖先牌位之上,以谢皇帝的恩典。
        这一年,李洪楷七十一岁。

                                               古院里的最后乡绅


         如果说皇上授予李洪楷的正六品官衔是虚衔,属于荣誉而已。但李洪楷在平乐其实是担任有职务的。那就是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但《大明律》载,合设耆老,须于本乡年高有德、众所推服内选充。耆老,应该就是一个职务了。
        明初以来的"老人之役"和耆老之设,在清代也得到法律的确认,清之户律规定:凡各处人民,每一百户内,议设里长一名,甲首一十名,轮流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其合设耆老,须由本乡年高、有德,众所推服人内选充。不许罢闲吏卒,及有过之人充任。规定担任耆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年高,有德,众人信服。
        在李家大院那块“皇恩宠锡”的匾上,李洪楷自称耆老。说明李洪楷当时在平乐担任耆老的职务。耆老其实就是德高望重的乡绅。
         从李洪楷在光绪辛丑年(1901年)三月所书写《家训喻志》里可以知道。李洪楷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为各种原因,他没有能走上通过科举而为官的道路。但他仍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标准,中国农村像李洪楷这样的乡绅很多,他们先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然后帮助政府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达到使天下安宁的目的。他们以身作则,是当地人的表率和精神楷模。他们在乡村基层社会稳定上,功不可没。他们被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依重。
       李洪楷注意修身,也非常重视齐家,他按照耕读传家的要求,来培养李氏的家族风气。虽然李氏家族富甲一方,但他坚持用传统礼仪来教育子女,重德重文。他在李家大院的小天井内开设私塾,教育子孙,其中正房大厅两侧各有一个书房就是供子弟读书之用。李洪楷还有当时人难得的男女平等的眼光,重视后代子孙中女孩子的教育,他的孙女除了闺房,还专门安排了读书房。李洪楷还重视培养子孙做人处事之道。在他看来,做人当正正派派,做事要勤勤恳恳。为了培养子孙正派做人的作风,李洪楷一方面让子孙读书明理,教育在先,另一方面对违法反传统礼仪和家规的子孙,也予以惩罚,轻者打板子,打屁股,打手心,据说,有些重者,甚至打到伤筋动骨。他对家人的管理十分严格,子孙中的抽烟、喝酒等行为,都要必须经过他的允许。李洪楷为了培养子孙勤勉的习惯,“不要惯懒人”,甚至设计引水渠时不把水直接接入房中,只引导到房前几十米之外一个水池中,用水只能从这个水池挑水。为了培养良好的家风,李洪楷可谓用心良苦。
       就这样,李洪楷先以君子立命,再创办企业,管理家族,而后修桥铺路做好事,兼济天下。李洪楷圆满地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三部曲。这是儒家提倡的最理想的人生轨迹。这是令很多人羡慕的人生。
       人生易老。1911年冬,李洪楷已经88岁了。白发苍苍,烈士暮年。他扶着手杖慢慢地在大院子里来回走着,晒着温暖的太阳。他抬了抬眼,天井上面是蓝蓝的天,没有一丝云彩。他走到了堂屋里,站在李氏先祖神龛前,抚今追昔,不由得浮想联翩。
       祖先从宁波避祸逃到平乐,一晃居然有300余年了。现在李氏家族已经今非昔比。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人丁兴旺,四世同堂;又受“皇恩宠锡”,光宗耀祖了。李氏家族梦寐以求的“业大人旺”愿景已经在他这一代实现了。耗时五十六年而修建的大院已经全部竣工,从李家大院到周边四通八达的石板路也已完成。李洪楷心里说,我李洪楷,上,无愧列祖列宗; 下,无疚子孙后代了。李洪楷想到,在他的调教下,李氏家族一定会绵延悠长,兴旺发达,子子孙孙,抱成一团,齐居一堂。当他想到曾孙媳妇已身怀六甲,他的五世同堂的愿望就要实现,有些亲友已经在做五世同堂的贺匾时,心里一阵喜悦,捋着胡子笑了。他开始盘算着这个酒席该如何办,要请哪些客人,要购买哪些用品时,忽然又想起大儿子告诉他的一些扰心的消息,因为川汉铁路的事情,同志会在成都闹事,武昌的革命党人也乘机暴乱,听说已经死了好多人。他心里升起一些不快,他望了望那块“皇恩宠锡”匾,心里骂到,这些乱臣贼子,大清的江山是你们能推翻的吗?想到这里,突然,一股冷风吹来,李洪楷打了个寒噤。咳嗽起来,只好回到了里屋。但李洪楷老人从此便一病不起了。
        1911年花楸堡的雪特别大,李家大院旁边的一棵5米多高的花楸树上,有几只鴉雀可能怕冷,它们相互紧靠在树上歇着。在李家大院的一间房间里,李洪楷躺在床上,周围是他的儿孙。李洪楷已经不能说话,但他不断用眼睛在寻找,在寻找,人们不知道他在寻找什么。突然,他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晚清时期邛崃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李家大院的创建者,备受人们尊敬的乡绅,一代纸王李洪楷,阖然辞世。儿孙们一片痛哭。哭声惊飞了花楸树上的那几只鴉雀,花楸树枝上覆盖的积雪纷纷落下,与漫天的雪花混在一起。
      李洪楷去世没有几个月,1912年1月1日,满清被推翻,被称为“乱臣贼子”的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又过了几个月,李洪楷生前盼望的曾孙诞生了,是个男婴。按照排行,属于显字辈,取名李显仁。他是显字辈中最先来到人世间的,所以家族内叫他显仁大哥。至于李洪楷朝思暮想五代同堂的那个匾。有人说,已经做好了,只是没有挂出来,还有人说,因为李洪楷去世,并没有做。
       总之,李洪楷五世同堂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