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西南有2300年建城历史的临邛古城,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文物数量居成都市区(市)县首位,名贯蜀中。境内除了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7处外,还有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君井、回澜搭、邛崃寺庙建筑群、平乐冶铁遗址、平乐李家大院、龙兴寺遗址共计6个9处(据《邛崃市志.文物》),统计时间截至2005年底。下面介绍的是邛崃的四川省级文物简况。
文君井。位于邛崃市城区文君街中段,相传为临邛才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当垆卖酒处遗迹。园中古井为汉代土瓮井,“甃砌异常,井口径不过二尺,井腹渐宽,如胆瓶然,至井底,径几及丈,真古井也”。井口径0.5米,腹径3.5米,深3.8米。井旁照壁正面刻有清代邛崃籍进士曾光燨所题“文君井”三字,北面是郭沫若1957年所书文君井题词。唐时文君井园林已成临邛名胜,园内有历代文人名士所留题咏碑记。今园林以文君井为中心,绕以回廊曲径,楼台亭榭交错,乔木修竹掩映,是四川省和成都市著名的纪念性园林。
回澜塔。位于邛崃市城区东南3公里的塔子坝,清代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所建的镇江塔塔基上重建,成塔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原名镇江塔,全称回澜文风塔。该塔系13级楼阁式砖塔,平面呈6边形,通高75.48米,国内第三高砖塔。塔身第一层至第三层层高较高,以上各层逐层递减,且层高边长比例匀称。塔外形呈阶梯状,塔檐叠涩四级出挑短檐,惟第六层为叠涩五级出檐。塔刹葫芦形,内插铁柱。建塔所用青砖尺寸较大,多为专门烧造,可见“大清同治六年”、“光绪八年州牧李玉宣修竟”等戳记字样。北向一至七层塔门有砖刻横匾,匾刻文字依次为“镇江塔”、“福禄来崇”、“江汉朝宗”、“德被全川”、“三元鼎峙”、“科甲绵延”、“孝友精忠”。塔内通风、采光良好,有塔梯盘旋至顶。塔心室供奉李冰、伍子胥、岳飞等先贤与民族精英塑像,体现了“养天地气,法古今完人”的宗旨。塔旁佛寺原名大悲庵,今已部分修复。
邛崃寺庙建筑群。由天台山永乐寺(含石牌坊及照壁)、火井兴福寺、高何石笋寺组成。天台山永乐寺仅存庙房二重,明代大石狮一对,大殿、后殿基本保留明代建筑风格。天台山石牌坊位于永乐寺前,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用红砂石砌筑,面阔三间,重檐牌楼式仿木结构建筑,通高 11.2米,宽8.3米。坊座、坊身、斗拱布局严谨,雀替、额枋等部位浮雕图案生动。牌坊正面当心间上部匾额刻有“雪巢名胜”四字,上款书“天全六番招讨使司正招讨使昭勇将军高”,下款题“皇明万历甲寅仲冬吉日立”。两次间亦有匾额。左次间匾上刻有“天全六番招讨司,先任正招讨使,功德王高文林,任官高勋,历代任官高继光,掌印太婆马氏,太淑人高氏,先夫任官高仲德,捐资重修殿宇牌坊,妇官高承勋,正招讨使荫袭高基,本司舍人高堡等。”右次间匾额刻有建造石坊的督工、书写、石工等人姓名。牌坊背面当心间上部匾额刻有“第一禅林”四个大字,上款为“天全六番招讨司正招讨使掌印妇官刘氏为荫袭高基”,下款与正面相同。距石牌坊前三米处为照壁,以红砂岩砌筑雕刻而成,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壁长 9.5米,高3.7米,厚1.38米。石砌台基长9.9米,宽1.78米,高0.3米。照壁中部刻有麒麟图案。题记为“天全六番招讨司正招讨使高基荫袭高宗胤,四川直隶邛州蒲江……”。照壁右侧有“崇祯辛未”的年号题记。天台山永乐寺、石牌坊和照壁,为研究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和边防军事、职官、宗教和古建筑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兴福寺位于火井镇兴福村莲花山,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清代重修,寺内有大殿、弥勒殿、观音殿、地藏殿、七佛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院中古柏森森,院周楠木、柏木成林,一棵树径3.5米的银杏树历千年沧桑而不枯。寺庙建筑布局分别由两条斜向轴线构成后部相联的两大建筑群,有两个山门分别进入,布局别致,建筑精巧。石作山门和寺院木构、石构雕刻精美。石笋寺位于高何镇何家场,相距兴福寺不远,唐时名七佛寺,明以后称石笋寺,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石刻建筑构件精美。寺内有一大石如笋,故名石笋寺。石上刻有唐代佛教造像及明代补刻造像,计53龛。
平乐冶铁遗址。遗址位于平乐镇禹王社区,现存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因过去铁渣、铁块等炼铁遗存丰富,当地人称“铁屡坝”。据嘉庆《直隶邛州志》载,汉代邛州的冶铁业已十分发达,平落(今平乐)“铁屡坝”即其遗迹之一。2005年成都市博物院考古工作队和邛崃市文管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调查与拭掘,出土大量铁渣、铁块及铁矿石原料,炼铁炉,作坊遗迹保存较好,同时出土有唐、宋时期的陶、瓷器和钱币等遗物。平乐冶铁遗址时代特征明显,面积较大,使用时间较长,保存较为完好,是本地区独具代表性的炼铁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平乐李家大院。李家大院(含平乐造纸作坊遗址)位于平乐镇花楸村,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邛崃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古建筑群。该建筑群占地面积4534平方米,建筑面积4164平方米,房屋149间,由三个不同时期的院落构成,布局巧妙,设计精湛,主要建筑多为穿斗抬梁单檐悬山式结构,基础全部采用红砂石构筑,主院天井面积370平方米,房屋结构独特,雕刻精美,装饰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生动美观。大院西侧有清代造纸作坊遗址,为古时李氏家族造纸作坊所在,现存面积3000余平方米,作坊水池、料池、料缸、碾槽、水沟等遗迹、遗物保存较好,是研究邛崃造纸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实物佐证。
龙兴寺遗址。位于邛崃市城区西郊原西环路与西河之间,1947年因西河涨水在此冲出了数尊唐代石刻佛像而发现。华西大学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成恩元先生等多次前往收集并发掘,前后发掘和收集到碑碣、经幢、佛像等残件170余件,其中刻有文字的70多件。石刻佛教造像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数量庞大,雕刻精美。其中一件菩萨立像高190厘米,被郭沫若、王朝闻誉为“东方维纳斯”,为四川大学博物馆镇馆之宝。经幢最高的近5米,并有多尊大小菩萨、天王、力士像出土。石刻上有“《口口经》一卷,镇龙兴寺,愿合家口……女十五娘,女婿郭乾德成……”的铭文,故知此为龙兴寺遗物。又据清陶澍《蜀典》卷十六“浪井条”载:“《唐书》贞观十九年(645年)六月辛未,浪井出于邛州龙兴观之平地。”知龙兴寺在初唐本为道观,后才改为佛寺,约毁于明末兵燹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西大学博物馆编辑出版《四川邛崃唐代龙兴寺石刻》一书。龙兴寺出土的造像和经幢等物,被四川大学博物馆专馆展出,成为川大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2000年12月、2005年10月先后两次组织龙兴寺遗址考古发掘,新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