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易学家张行成与道家的太极图 大家经常在寺庙或者影视中会看到一个图案,一个圆圈,圈内有仿佛有两条鱼,成s形,相拥相抱,顺滑而流畅,鱼头大而尾尖,黑鱼而白眼。白鱼而黑眼。它的名字叫太极图。大多数情况下,圆的周边还有卦符。电视剧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道袍上,就有这个徽记。太极图是道教标识。但它不只是道教标识。它也是中华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太极图表达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符号,它表示阴阳合体,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强弱转换的万物运行生化的规律。是中国人认识宇宙的图式化。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内涵。 很多人都考证,太极图的出现和形成,就在四川地区。但谁人所绘,历史传说很多,例如有北宋初道士、道教学者陈抟之说。但古籍中对太极和太极图的叙述比较久远,多为文字。虽然也发现一些图案,也有那么一些太极图初稿的意思。但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图差别很大。应该说,在南宋以前古代文献中历来都没有明晰的太极图图示的记载,那么,现在太极图的图示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是谁最先绘出现在样子的太极图呢? 据考证,目前已知最早的有据可查的太极图见载于南宋《翼玄》古籍中(见下图)。不过,它叫易先天图。但与现在的太极图基本相似,周边有64卦。这张图,离现在已经近千年了。《翼玄》的作者就是临邛人张行成。 据《邛州嘉庆志》、《民国邛崃县志》和其它研究张行成的资料介绍,张行成,临邛人,生卒年月不详,南宋《易》学家。字文饶,人称观物先生。绍兴年间进士。曾向谯定学《易》。绍兴九年(1139)上《刍荛书》20篇,对军国大事颇有献替,其部分内容保存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后为成都府路钤辖司干办公事,乾道间,忤秦桧,乞祠归,辞官乡居。闭门十年,研究《易》学。隆兴二年(1164),汪应辰帅蜀,荐其有报国之忠,又善理财。乾道二年(1166),表进其书7种:《述衍》18卷,以明伏羲、文王、孔子之《易》。《翼玄》12卷,以明扬雄之《易》。《元包数义》3卷,以明卫玠之《易》。《潜虚衍义》16卷,以明司马光之《易》,《皇极经世索隐》2卷、《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9卷,以明邵雍之《易》,《周易通变》40卷,论释敷衍从陈抟至邵雍传承的先天卦数十四图,以通诸易之变。认为各种《易》的变化,始若殊途,终归一致,后官至兵部郎中,乾道二年(1166年),进呈所著书,除直徽猷阁、出知汉州。汪应辰奏荐,移知潼川府以终。其学得邵雍之传,继承其象数哲理。认为理是太虚实义,宇宙本源。理生数,数生象,变化而有万物。万物形成以后,因象以推数,因数以知理。所著七书中,《潜虚衍义》、《述衍》已佚。 从上面资料对张行成介绍来看,张行成时而为官,时而为士。奸人当道,退而为学。他的学术成果使人钦佩。他研究的范围,涉及易学的全部内容,关系到伏羲、扬雄到陈抟、邵雍等易学人物。共计著作120卷,可谓著作等身。 南宋时张行成在《翼玄》书上载太极图之后。到了明朝,《六书本义》和《道学正宗》才载有太极图。以后太极图才开始流行开来,一直到现在。我们现在看到太极图版本,基本是南宋张行成在《翼玄》书上载太极图图样。 很多邛崃人也许对太极图耳熟能详,但对邛崃历史文化与太极图的关系和贡献,却茫然不知。 那么,张行成是自己独立绘成的太极图,还是记录当时流行的太极图呢?我个人认为,从张行成对易学的研究深度和其它史料来看,《翼玄》书上载太极图图样,极有可能是张行成根据自己研究易经的成果绘制的,或者对一些图样进行重大改造而形成的。不管是属于哪种情况,应该说张行成对太极图形成和传播,对中国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功绩的。 古代沿着龙门山中南段,从灌县青城山,大邑鹤鸣山,临邛白鹤山,蒲江鹤山这一线,是道学易经研究活跃的地带。临邛也出了很多易学大家,如严君平,胡安等。张行成的出现,并创作了太极图。一点也不意外。 邛崃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更有着严君平,张行成这样的文化高山。邛崃的文化底蕴是厚重的,而不是单薄的。 太极图在中国,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希望,世人能通过太极图来认识邛崃,来体会邛崃的历史文化。也提高邛崃的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