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28|评论: 0

[他山之石] “我是演员郝士超” ——专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武生演员郝士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演员郝士超” ——专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武生演员郝士超


2024-05-09 11:12 中国艺术
作者:陈思静  


                                        1715224320165.jpg                                  

郝士超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演员
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主工武生,毕业于河北省艺术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师承张振荣、李金鹏、孟繁英、杨少春、马玉璋、徐小刚、徐宝忠、刘立伟等,拜河北梆子名家吴桂云为师。主演剧目《瓦桥关》《宝莲灯》《钟馗》《野猪林》《林冲夜奔》《战马超》等。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2019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022年参加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演出剧目《林冲夜奔》;2022年参加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荣获“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


演出结束,郝士超回到后台,边卸装边在脑中梳理刚才的表演:是否有地方没有做好,哪个地方完成度观众比较满意,下次如何精进?每次演出结束后他都习惯这样复盘。

这种对表演“不厌其细”地打磨、力求做到极致的态度,让郝士超去年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对他在终评剧目《郝士超折子戏专场》中的表演,专家点评:文武兼备,扮相英武,功底扎实,技艺高超。而郝士超也表示,自己30年来所学技艺全部融汇展示在了评选剧目的三出折子戏里——昆曲《林冲夜奔》、移植改编剧目河北梆子《野猪林·白虎堂》和河北梆子《瓦桥关·血战瓦桥》:“一方面它们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它们将武生演员的综合性全部展示出来了。”

《林冲夜奔》作为短打武生的代表剧目,其载歌载舞,唱、做、念、舞处处精彩,这也正是郝士超所长,“我比较擅长连唱带舞的戏。所以对这出戏下了很大功夫,将林冲一路上所要表演的舞蹈、身形、眼神、心理变化等各种元素,都严格、细致地训练、打磨”。《野猪林·白虎堂》是箭衣武生,不仅技巧繁难,包括甩发功、滚堂绞柱等技术技巧,而且“一大段念白从最开始的叙述到后面的高亢激昂”,郝士超的处理情绪饱满、张弛有度,让观众直呼过瘾。《瓦桥关·血战瓦桥》选自2022年河北梆子剧院为郝士超量身打造的历史剧河北梆子《瓦桥关》,是长靠武生,不仅要求演员功底扎实,能完整地塑造角色,对体力也是巨大的考验:一身行头三四十斤,配合舞台灯光,温度近50摄氏度,表演时长45分钟。

“整台折子戏是我从艺以来挑战最大的一场,比我之前表演的传统大戏都要累。”演出《林冲夜奔》半个小时在台上一个人连唱带舞,已经很累,下场后争分夺秒,需要赶紧换上《野猪林》的扮相。“穿完以后,喝一口水,拿着道具就上场”,中间也就三四分钟的赶装时间,“整个晚上将近两个小时的戏,就只有我一个人”。

但郝士超心态很稳:“在备战练兵时我们进行了多次演练,都大大小小会出一些失误和错误。但那天晚上演出比较完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和失误。梨园行里有句老话叫‘一棵菜’,当晚台前幕后的老师、同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这次演出。”当看到观众的热情、和鼓励,郝士超越演情绪越高涨,“我只感觉到内心的能量在无尽地释放,越演越兴奋。观众的掌声激励了我,非常享受”。

“练了会儿。”河北梆子剧院里,郝士超拿着长枪从剧场后门走出来,同事和他打招呼。简单的问候,也道出了一个武生演员的日常。只要没有演出,郝士超几乎每天都在练功,以保持良好的状态。先是压腿、踢腿、扳腿等基本功,然后是“扫堂腿”“拧旋子”“锤枪出手”“大枪花”等技巧,再穿上戏服拉戏。只见枪花翻转,郝士超脚下动作却快而不乱,腰上绑的大带、宝剑上的剑穗、身上的配饰不会随着动作翻飞,展现了一个武生演员对身体的控制力。“这都是老师的口传心授”,郝士超说,“练功时需要拉三四遍,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才能收放自如”,“内心有一个潜在的意识,逼迫自己不能放松。”

郝士超的入行似乎是在不经意间:身为河北梆子花脸演员的舅舅看到8岁的他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让他尝试学习戏曲。9岁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开始正式的习艺生涯。分行当时,老师发现他气势足,遂走上武生的道路。“我当时并不了解武术的具体行业,但分到武生组以后,发现武生饰演的全是大英雄”,郝士超笑着说,当时觉得很满足,可以实现自己的英雄梦了。

这份由童年的天真所带来的喜悦很快遇到现实的“残酷”。下腰、踢腿、抻筋、翻跟头,对一个9岁小孩而言,每一项都不容易。这些苦在他看来尚可忍受,但最“噩梦”的当属“旋子功”,“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但哭完还要练”。“拧旋子”是武生必备技巧,掌握的数量越多,功夫越深。郝士超说:“练习‘旋子’非常痛苦,整个过程完全是无氧状态,你一口气能拧多少就拧多少”,最初是30个“旋子”;拧完之后非常疲惫,再拧30个;之后每天逐渐加量,100个、120个、150个……台上如果需要拧40个,台下就照七八十个的数量翻倍练习。除了“拧旋子”,穿着3斤左右重的长靴跑圆场也让郝士超心有余悸。穿上靠、脚蹬高4厘米的靴子,负重几十斤跑上百圈、千圈,“两条腿就木了”。那段日子郝士超觉得煎熬。

但时间给出了答案。在经历了练到吐,练到发烧吃不下饭,“练到150个时,感觉无法站立、只能瘫倒在地”之后,换来郝士超所饰演的沉香在台上一口气拧了40个“旋子”,又高又轻,赢得了无数掌声。“若没有当时老师的严格要求,哪有现在舞台上自己的光鲜亮丽。现在非常感谢老师的严厉教育,非常感谢自己能够坚持下来。”郝士超说。

武生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这是郝士超一直思考的问题。郝士超说,戏曲艺术是个人魅力与艺术程式相结合的艺术。15岁时,穿上戏服,只需要用心唱词、完成好动作,在观众心中,“你就是沉香”;但随着年龄增长,自己会试图从老师的讲解、从每一场演出中思考,“如何理解这段唱词以及当时沉香的内心”,“如何塑造这个角色让他拥有灵魂”。

“程式化的内容,一个唱腔、一句念白、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要按照老师的教学规范来。而在舞台上展现时,需要根据自己内心的理解去完成角色。”郝士超说。落到具体角色上,他会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出设计,在一唱一念、一招一式间,实现形开神现。“比如林冲与武松,两人同是梁山好汉,但身份、性格不同,在形体塑造上的处理也就不同。”郝士超说,“同样的动作,每个演员在每个剧目每个人物身上,理解的内容不同,展现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而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郝士超阅读书籍、观看影视剧,看老艺术家的表演,去揣摩人物心理。2013年,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 4年的时间,先后学习了近20出长靠、短打、箭衣武生戏,如《林冲夜奔》《战马超》《狮子楼》《小商河》等。也是在国戏,一门名为角色创造的课让郝士超受益匪浅:“角色创造课让你搜集各方面人物有关的资料,去描述在特定场景下的表现,书写人物当时的状态和表演。”这种人物小传的方式,让他在塑造角色时,对角色的理解更丰满。

在完成文戏武戏之外,如何将角色塑造得更生动,这是郝士超未来思考和发展的方向。时间或许会重塑他的表演,但不变的是他那句话:“我是演员郝士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