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42|评论: 2

[转载分享] 喻学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2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居的诸多喻学著作,由于是各领域分开出版,很多读者对喻学有着各种不解,所以我们进行一次喻学的问答,解答一些问题。


喻的概念(一):

问:为什么很多读者都觉得,您没有给出一个喻学的完整概念?

答:其实喻学的完整概念早已经给出,但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喻的概念过于简单,很多内容没讲明白,一个让人十分清楚明白的概念才能算完整的概念。
这样的话,大约有几个原因,其中最根本的一个是现在的喻学正处在发展期,它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概念,所以我不想给出一个被诸多更精细更准确的定语限制其发展的概念;其二是我希望喻的概念更抽象一些、更简短一些,更象古文或者喻诗那样具有多指向性一些;其三是顾虑人们的接受状态,人们对于喻学的普遍接受,是在喻诗学出版、发布之后的,但喻学概念展开后的根本部分、主体部分,要远比喻诗学更专业一些,我顾虑当下人们的接受状态。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不太了解基础研究的具体状况,所以会有所担忧。我自己其实也不太清楚以上这些原因究竟哪个才是最重要的,但喻学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详尽又细致的包含它各个层面的概念。
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16-2017猴年年底我在出版中医学著作时偶然发现喻学概念的时候,我自己对这个概念有点难以置信,因为当时这个概念设立得看起来过于大胆,所以这八年来主要的工作,其实是论证喻学的存在。而对喻这一概念的展开,或者说看起来更大胆的设想以及推论,或者说一些看起来更加“离谱”更加难以置信的科学的预设,我并没有去进行或者没有讲。
但是世界上很多重大的科学突破都是从一个假想开始的,我不了解社会条件对于更大胆的假设,是否有更多理解和包容。但科学的假设越大胆,实现后的价值也就越大。
这八年来我只是完成了对喻之现实存在的论证,并没有去进行大胆而合乎逻辑的更深入的设定,所以喻学不可能在现在这个阶段就出现很多人想象中的非常详尽又极易操作的概念。


问:您是说科学要具有前瞻性?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发表出来的时候整个科学界都反对他?但到了十几年后却证实他是正确的?

答:喻学的历程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历程不太一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时被整个科学界反对是因为它的出现巅覆了当时科学家们对牛顿经典力学的一些固有的认知。
喻的概念和喻学的概念刚提出来的时候,虽然已经在各领域完成了论证,但最终我将它拆分成了十几部作品出版,从各个知识领域去论证它的存在,并最后选择了用诗学领域展示它的维度价值。
以我的习惯而言,我总是做出百分百可靠的论证和验证后,才会完成一个结论,然后找个时机将它出版或发布。

问:这是否意味着,您即便做出了科学的前瞻,也会非常保守?

答:你的问题有点“跑偏”了,不过从一个问题上跑到其他问题上正是喻学最显著的特点,喻学的多维贯通交织的特点,所以在喻学中,“跑偏”反而是喻学的妙处,如果不容易“跑偏”,就较难实现各个领域的贯通性。
比较强大的创新可能更加需要超前性,而超前的东西通常历程比较艰难,越超前的创新可能会越艰难。我看过本庶佑的讲话,他说发表在世界顶流期刊上的科学理论或结论,在十年之后,只有百分之十左右是被证明是正确的结论。我不太清楚这个信息的确切性,但可以参考。这样讲的话,世界顶流期刊对大胆而超前的科学猜想是容忍度非常高的,可以容忍百分之九十左右错误这样的高比例。
以前我需要在十几个领域成功证实喻的存在,然后才会确定这个概念并寻求出版,即便是现在,也只有在理论逻辑完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做出一个前瞻性的结论,这相比于通常的做法,或者相比于顶流期刊的做法,是非常非常保守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喻学如果要卡超前这个字眼,并不需要大胆的预设或假想,即便是在基础理论的逻辑层面完全没有问题,甚至于已经证明完全可实践的结论,发布出来都是超前的,以常规看来都是非常大胆的设计。
我们的做法更严谨更正确一些,但有时候过于保守,会错失很多机会和延迟很多时间,这些都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为过于保守,我们不敢做出更大胆的猜想,更强大的预设,我们在大多数甚至全部领域只能跟着别人走,因为跟着别人走看起来是最安全的。
但跟着别人走又意味着在绝大多数领域本来是没有机会的,在非常的形势下,这种方式反而是最不安全的。当今世界正在由平常状态向非平常状态滑落,我们在正常情况下积累起来的很多经验和做法都会产生反的效果。
我记得今年早些时候有一个AI业内的数据期待,说是我们最大胆的目标是一千万,但硅谷的目标是一百亿。
当现实条件被限定为非常保守的时候,我们反而应该做出更大胆的科学的预设,因为基础理论层面没有问题的预设,是一定会实现的。打个简单的比方,鸟儿能够飞翔,那人类也应该能够飞翔;鱼儿能够潜水,那人类也应该能够潜水。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几乎没有更多理论含量,但它设定的逻辑正确,现在飞机比鸟儿飞得更远更快,潜艇也比鲸鱼力量更大。
当现实条件落后的时候,我们应当去追求思路和方法的更加强大和更高效率,假如现实条件落后导致更加保守,从而导致思路、视野变得更狭窄,那根本就没有任何赢的机会。我们应当更乐于做出一些前瞻性的科学结论或设想,或者说我们应当对一些尚未证实的前瞻性的预设更感兴趣一些。

问:我再跑偏一下,您说“跑偏”是喻学的妙处。我是否可以做个比喻,就像互联网冲浪,被很多链接和推荐给“带偏”了?

答:对,就像是互联网冲浪。比喻是喻学的初始,你用比喻来理解喻学容易“跑偏”这个现象非常好,不过当喻学的定义极其简易的时候,由于缺乏科学的限定,“跑偏”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
冲浪可能源于一个比较古老的比喻,就好像大海起浪,人们翻船落海,有人葬身海底,有人葬身鱼腹,有人抱着浮木漂游,有人迷失在海雾中,有人被冲到了仙岛,采到了珠宝,有人被冲进龙宫,成为龙婿,有人则被冲到一块大陆,于是他发现了基础理论的新大陆……
喻学的发现本身就是“跑偏”,我个人出版的著作以医学养生学类最多,其次才是诗歌。在中医药学的阅读中,我发现了喻的概念,然后我跑到围棋、音乐里论证喻的存在,最后我用喻诗来验证喻学的维度能力,整个过程很像是被浪卷到从未设想过的地方……
从性质上来讲,互联网冲浪的跑偏是个注意力的问题,喻学的“跑偏”是新的发现的问题。不过我们之所以跑偏恰巧也是思路或者说注意力转移。
个人以为,我们不太可能靠设定目标然后不“跑偏”来发现全新的基础理论,这样就太容易了,那种设定目标并毫不移动的情况,在沿着既成的基础理论进行技术性的改进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但全新的基础理论很可能会需要“跑偏”,只有从既有的知识中“跑偏”,才能通过既有的知识发现新大陆。
这本身就是个由此到彼的过程。

问:喻学的“跑偏”是否是一个博与专的辩证问题?

答:对,喻贯通多领域,似乎更应该属于博;但现代社会分工一直以来追求的是专,这是分支领域的具体知识越分越细,越来越庞杂的原因导致的。

问:从喻诗学来看,喻学能做到以博更专,是这样吗?

答:是这样的,喻学的博最后使专变得更深入、更宽广,而这也是喻学尚未给出最终定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博是专之外的另一条路径,是不容忽视的。现在的事实是喻学被证实有强大的升维能力,这一点对于专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这是一个博与专的辩证,不过对于喻来说,它的价值更主要体现在维度的提升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您在书里提到次数最多的关于喻的论述应当是说喻是由此到彼,是否可以将喻理解为联想?

答:某种程度上可以,也可以理解为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融会贯通等传统的说法,都有一定的参考性。

问:那喻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有什么同与不同?

答:从轨迹上来说,他们是一样的:比喻是以此物喻明彼物,举一(此)反三(彼)、闻一(此)知十(彼)都存在一个彼此的贯通,我也可以把喻学称为反学或融贯之学,它们只是个代名词而已,我在中医学中发现喻的概念的时候,曾想过将它称为比或者类,这个比和喻合起来就是比喻,后来我就随性用了喻来代指由此到彼的贯通。现在想起来的话,可能我觉得比喻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名词,所以用喻来命名会具有更好地普遍性。
那么我这样讲,喻和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都是由此到彼的贯通,属于一种思维方式或思考方法,它们在轨迹或本质上是一样的。
无论是喻还是反亦或知,都是一个代名词,而喻学的特点是,凡它所到的领域,都贯通出了更高+更多的维度。这是传统的比喻、比兴、比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名词或概念所无法实现的或没有实现的。
由于具备在各领域的升维能力,从而建立全新的基础理论体系,喻才会成为喻学。当然,比喻、比兴、比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是喻最原始的形式,是喻的一部分。

问:这是否意味着其实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喻学,但自己却并未意识到?它是否又意味着,其实很多人在运用喻学进行自己本领域内的创新?也就是说喻其实也很专?

答:对,至少我们所有人在中小学就会学习并运用比喻,而比喻是最典型的喻的形式。很多人都在运用喻,只不过很多科学理论或作品未曾被解构。这八年来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验证喻在各个领域的存在,我可以非常确定地讲,它在各个领域都被运用。
用喻在某个领域内创新,其实这是一个横向和纵向的问题,我们把在某一个领域中深挖视为纵向,那么喻学的跑偏的其他领域就是横向(跑偏到本领域的其他分支也属横向,在本分支内深入则属纵向),而在本领域中创造新技术或发现新维度也属纵向。
虽然我们在将博与专做对比的时候会将博放到专的对面,但喻学有两个方向,其中专是纵向的。

问:让我们回到主题,如果喻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那从最初的“由此到彼”,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最初的时候,也就是2016年底2017年初春节前,我从中药学里面发现由此到彼这个概念是客观现实存在的,2017年我从各个领域虽然简单但很确定地论证了它的存在,这时候我给它一个定义:
喻是一种科学认知、科学创造的工具。是一门跨领域认识客观规律、跨领域推广运用客观规律、跨领域拓展客观规律的认知和应用范围的思维科学,是数学、现代科学、逻辑推理等现代化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法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全领域贯通性的思维方法。
在2017年,这个概念是经过对人类的各个认知领域验证的。
现在2024年我给它一个新的定义则是:
喻学就是运用喻和演的认知工具,对事物和世界的各个认知领域进行由此到彼的多维+高维的贯通认知,并在此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多维+高维的知识体系。
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是一种利用世界构成原理中贯通于不同领域的共同基础原理,实现对各领域快速认知,并建立多维+高维知识体系的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方法。
这个多维+高维的新定义是在过去几年中被验证了的。

问:从书里来看,您一开始的定义应当是:喻学就是运用喻的方法,将此领域的基础原理运用到其他领域,从而快速认知其他认知领域,并更快地建立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吧?

答:对,大体上如你所说,我刚刚给出的定义是最新的,多维+高维的定语是在对喻诗学的解构进行得比较充分之后才加上的,因为我的习惯是只有充分论证之后,才会做出结论。
现在喻学还有一些已经被理论逻辑确认的概念,因为其实践验证尚未完成,也就不会公开地讲。

问:明确的概念应该胜过模糊的概念吧。

答:一般情况下确实如此,明确的概念也有利有弊,弊端就是限定性,原始的概念看起来模糊,但事实上也有它的好处,虽然会有争议性,比如人们说道,每个人对道的理解都不同,又比如哲学,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的概念或定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或看法,它们在其历史的发展历程中,都是长时间无法确定具体概念的,或者说它不会有一个被全部人都认可的概念。
由此到彼的概念在明确和模糊之间。我刚刚给出的喻的概念则非常明确。但多维+高维的要求也许会比较苛刻,所以它不见得比我第二次给出的概念更适合多数人。
喻有不同的概念,适合不同的人群,这一点与哲学有一些类似。

问:明确的概念有利有弊,那模糊的或者说原始的概念应该也有利有弊吧?比如说由此到彼,它的弊端又是什么呢?

答:有的,有一定的负作用。比较典型的就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反面:牵强附会,历史上对喻的贯通性的运用,有很多错误的反面,比如吃啥补啥,现代科学证明吃骨头不一定补钙,吃血块也不能补血,从物质的角度讲,这些都是对贯通性的错误运用,当然我并不能排除它们还有我们所未能认知的内容。又比如民间迷信的吃黑色补黑色,所以黑芝麻、桑椹等黑色食物能令头发由白变黑,但按照这个逻辑的话,万一吃黑芝麻把脸吃成黑色该怎么办呢?
历史上以及现实社会中,这种不讲逻辑、不讲事实的错误的贯通是很多的,即便是现代医学,也有这种错误的贯通,比如以前提倡一天只吃一个鸡蛋,认为鸡蛋中含有胆固醇比较高,但现在已经宣布废除这一标准。其实这种逻辑跟吃骨头汤补钙是同样的错误的贯通,但吃骨头汤补钙被视为伪科学,吃鸡蛋会增加胆固醇就科学,在过去肉食未发展起来居民营养主要由鸡蛋构成的年代,对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营养是构成破坏的。
现代西方医学也有不少利用中医中这种喻的贯通性运用,喻的概念可以原始,但运用喻的时候,理论逻辑和事实逻辑不能模糊,如果不讲事实和逻辑,就会产生错误的运用。
应当注意的是,在历史上,无法用逻辑和事实检验的对喻的运用是很普遍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维体系与解构


问:上次提问过举一反三等与喻概念的同与不同,举一反三的贯通能力是否跟喻差不多?

答:举一反三类似于比喻,比喻是通过一个现象讲明另一个现象,举一反三是通过一件事情中的道理,去印证更多事情中的道理,它们比较相似。
喻学中的高维部分,主要是针对维度产生的,比如诗歌中的一象贯多维,它们不是两个或更多个事物之间的互相印证,而是在一个主体中就具有多维,它仅仅通过一个象来具备这种多维,这就不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概念所能贯通的了,它们不是一回事。
如果要讲它们的关系的话,举一反三是喻的广泛应用中的一种。
如果讲它们的渊源的话,可以这样讲,无论是比喻,还是举一反三,都可以抽象出喻的概念,因为喻的概念被高度抽象了,所以它能产生更多的形式,比如一象贯多维,甚至更难一点的一象多喻境。
其他的如喻医学、局演学等著作里的例子,由于没有在网络上公开发布,可能需要贴出很长篇幅的论证,在问答这种形式里就不再举了。

问:以前没有喻的概念的时候,没有人以为中国诗歌具有喻诗的多维+高维的特质,那么在其他领域是否也如此?它们是否一旦解构就会发现深度的喻的知识?或者说各个领域都将会建立喻的维度?

答:是的,当喻的概念出现之后,我在各个领域论证了喻的存在,我们这样讲,假设喻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贯通原理,那么它的基础性越强,它贯通的领域就越多,贯通的程度就越大,因为这是一个基础原理必须具备的,假如一个原理或规则贯通的领域不够多、贯通的程度不够强,那它可能算不上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贯通原理。
从目前的情况看,喻的贯通方法可以在所有认知领域建立起喻学的维度。

问:您在《龙山》里单独列了一章音演论,为什么要将音演论放到诗歌里来讲?
答:在第一期问答里我讲过《喻演论》是拆分成十几部著作来出版的,这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每一部分原本只有三两万字,不足以成为一部著作,所以单独出版的著作其实都重新建立了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喻文字的知识体系有二十万字,喻诗学的知识体系有百余万字,但是像音演论,我只是在古代传统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喻体系的升级,并没有在这个体系进行深入的更完整理论和维度的构建,我所考虑的是,我不太可能花时间去研究音乐,所以这个理论体系无法单独的出版,它毕竟只有八千字的内容,而在喻诗学里,古人写诗其实有很多写到古琴,写到古琴就会旁及音乐,所以我将音演论放到喻诗学里出版了,其他还有像景演论,以及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论证,由于现在已出版的著作中没有可以契入的结构或者说接口端,就只能等到以后看机会了。
我是会把我不可能去充分展开的一些论证放在有相关性的著作里一起出版的,这样对喻这个的概念的不同领域的论证会早一点同读者见面。

问:是否所有的知识体系都可以明显地解构出喻学?

答:不是这样的,大的体系领域更容易些,越是分支细小,就越难一些,因为基础原理的贯通也是越来越细的,当然也会有例外,非常明显的如中国诗歌,诗歌作为一个认知领域的较低层级分支,它已经是属于末端了,它反而解构出了目前为止最多最高的维度。所以这个例子又说明当喻学深入到最细的分支后,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建立超越从前的多维+高维。
另外,凡是以共性建立的学术体系,都较容易解构出喻学的存在,凡是以差异性或者不以共性贯通为方法建立的学术体系,都较难解构出喻学的存在。
还有就是,在同一认知领域中,不同作者的知识体系建构方法不同,也会出现某一作者的作品可以解构出大量喻的知识,但某一作者的作品就很少的情况。这一点诗歌就非常明显,另外,中国古代的兵法也很明显。在儒家典藏里,这一特点也很明显。甚至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会有这种情况。

问:喻的贯通原理是共性?差异性不属喻的范畴吗?差异性的认知领域,无法运用喻的方法吗?

答: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会经常跑偏的问题,涉及的领域也会比较多,如果纠缠于细节的疑问不停地问下去的话,也许会跑偏很远,不如我们在这一期多讲讲解构,然后单独一期集中讲这个问题。


问:我看到《龙山》解构了十几万字,但被提到诗句却很少,这意味着《龙山》远远没有完成解构,是否意味着您不重视解构,或者说解构起来比较难?

答:我还是很重视解构的,因为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比如从诗歌里面能否解构出哲学来?哲学是否也能在各领域进行这样的解构?也许解构会发现更多我们未曾意识到的问题……

问:如果我所见不错,您已经在喻诗学和喻医学中,都对这种多维和高维进行了完美的验证,但是喻诗学是偏重于解构维度,但在喻医学和其他知识领域里,主要是进行了维度的构建,还没有解构其维度?

答:是的,我们首先在喻诗学中对喻诗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解构,从诗经中的一两维,解构到唐诗最高的单句三五维,然后到喻诗九维,再到《龙山》的单句超33维,在喻诗学里我们初步实现了对喻学建立多维+高维知识体系这一定义的实证。但我们所举的例子,都是几年前、几十年前,甚至两千年前的例子。虽然只有这一个例证是比较充分地实现了解构的,但其他的例子也一样早就存在。
其他尚未开始充分解构的领域,如喻文字学、喻医学、喻演军事学、喻音乐学等层面,其实也有一些片段地解构,可以清楚地洞见这种知识体系的多维+高维化。它们早已具备了这种多维+高维,但还没有被清晰地、完整地解构出来。

问:是不是一定要解构才能让读者意识到喻学的这种多维+高维化?

答:不完全如此,在我们尚未用维度这个名词来概括喻学的多维+高维之前,我们用的是数重这个名词,以前我们只知道天涯论坛的存在,那个时候《四千年来第一诗龙山》就已经在天涯获得了无人质疑、无人反对且超过80%点赞的成就。那时候用的就是几重这个概念,其实也就是维度。
依此可见,多数读者是能凭自己的阅读就意识到一部作品的特点的。但这种认识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出于经验和直觉做出的判断。

问:想要完整地领会维度,一定要进行解构吗?

答:是的,一定要进行解构,因为阅读的直觉是无法替代逻辑的分析的,人类的大脑无法凭直觉准确而清晰地反映多个维度,顶多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有一些层次存在。
最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龙山》可以解构出那么多维度,仅仅是觉得它有不少维度,《龙山》解构了好几年,最终才解构出了超33维的维度。
如果一部著作或一个知识体系的维度很深、很多,那就需要更多的解构才能领会。单凭直觉是意识不到超过三五维的维度的。

问:喻学已出版的著作涉及十几个知识领域,为什么只有诗歌被较详细地进行了解构?

答:一部作品的创作较容易,但维度的解构要更耗神一些,《龙山》创作于2019年春节左右,总共也不过十天,真正的创作不超过八个小时,但解构它费了几年时间,为了让出版社在审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接受,还为它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出版,是用唐诗六部曲,最后过渡到《龙山》。

问:这是否意味着,对其他领域喻学的解构,会在很久之后?

答:如果情况理想的话,我应该不会再进行解构的工作,其他领域的解构,也许仅仅会进行一小部分,在非常必要的情况下,总会有一些维度的解构和演示,但不会像喻诗学这样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解构了。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人进行不断地解构。

问: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目前这个阶段想要体会喻学的超高维度、超多维度,离不开喻诗学?

答:虽不尽然,但大体如此,按我现在的精力、时间、状态,很难再进行一次对一个领域喻学维度的较全面地解构和演示了,虽然会有一些局部的、典型的解构。
另外,我也不知道如果将维度限定得比较大的话,是否还会像《龙山》那样解构出那样多的维度,其他领域是否有《龙山》这样的事物?现在都不能确定。当然我一直以为在科学领域,或许已经实现更高更多的维度,但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分析并解构。
以已经实现的现实而言,喻诗学和《龙山》是目前被详细解构出来的唯一的超33维的事物,自然地,想要体会超高超多的维度,在其他多维事物被实现解构之前,《龙山》或者说喻诗学是唯一的例子。
另外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更愿意去创造新维度,而不是解构已有的维度。

问:这是否意味着您将不再对自己的著作进行充分地解构?

答:我觉得读者应该自己在著作中解构出维度来,因为阅读应该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看别人的解构自己却缺少了思考的过程,这是不利于学习的。可以肯定,我不会再进行像喻诗学那样比较大规模的解构。

问:您从唐诗的一两维开始讲起,是否意味着其他领域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答:对,因为人们很难接受现代人的诗可以超越唐诗这一结论,自然更加难以接受现代的喻诗可以从盛唐的三五维跨超到超33维。
所以只能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诗经》开始,再到盛唐,逐渐地解构这些时代的诗歌中存在的维度,然后过渡到当代喻诗中较少的维度,最后才过渡到《龙山》。
但是我希望在其他领域不是这样,我希望读者能自己解构出维度,而不是我浪费更多时间去解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