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投三弟子辨——四上新差错
说明
新差错,指现在才指出而非之前没有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也可说是旧差错。笔者于2010—2017学年连续八年对下述疑似差错提出质疑——2018学年前,教材《西门豹治邺》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知识性差错(1-2)
2019—2023学年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112页起:
到了河神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儿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
浅析
教材疑似差错三处,本文仅指瑕一处。
一、把原著改写为教材,须有一定之规。愚以为,可以“信、达、雅”为规:
1.信,讲求真实性。忠实于、不删不改原著重要的人、事、景、物、意(语意)、理。
2.达,讲求语法性与逻辑性。在现代汉语基础上通顺、合理。
3.雅,讲求文学性。彰显作品的语言艺术。
二、教材改写不当删去“凡投三弟子”。
原著——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
教材改写,不信,删去原著重要之事;不达,不合事理;不雅,弱化正邪间你死我活的斗争。
原著中不但惩罚巫妪,还惩罚巫妪三弟子——把她们一并投入河中——恶有恶报!多年来,巫妪师徒勾结贪官劣绅,装神弄鬼,草菅人命,鲸吞民膏,恶贯满盈。“凡投三弟子”是狠狠打击恶势力的重头戏之一,教材改写怎可随意删去,难道要对这些恶人网开一面,让她们东山再起?
原著“凡投三弟子”是矛盾冲突高潮之一,教材改写之删使趋低。
原著“凡投三弟子”是史实,教材改写之删就是“史假”。
原著把巫妪及其三弟子投入河中。对官绅方形成威慑:很可能是既惩办首恶也不放过次恶。于是,“复投三老河中”后,“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在“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时,众官绅“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情理之中。但是,教材改写删去“凡投三弟子”,官绅方就会心存侥幸,以为仅惩罚巫妪、三老各一而放过自己。这样,惩治恶人力度大减,惊心动魄气氛淡化,原结果“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之达至,就不如原著那样水到渠成了。
原著“凡投三弟子”,是揭穿“河伯娶妇”大骗局的关键处。经此一役,大巫小巫上可通神的谎言再没市场。一开始,巫妪不能回还,对她的疑惑只是个例;而三弟子无一回还,则成通例。于是,疑惑,从无到有,由小至大;迷信,则由有到近无。这量变到质变,是教材改写删去“凡投三弟子”所不能企及的。
原著“凡投三弟子”,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一次次高举达摩克利斯之剑,又是一次次雷霆万钧地杀无赦。这对在场所有人的冲击,包括对恶势力的震慑、打击,对平民的震撼、启发,与教材改写删去“凡投三弟子”相较,不啻天渊之别。
或曰,难道要把巫妪所有弟子都投入河中?
答曰,非也。“凡投三弟子”而已——巫妪“从弟子女十人所”(“所”,意大约)。
笔者网搜的《西门豹治邺》的译文十篇以上,无一删去“凡投三弟子”之事。大家都知道这事挺重要而“不删不改”——难道教材的作者、编者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