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走进云峰寺(散文)
作者:方仲贤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26发表时间:2024-06-14 13:40:30
离城5公里的云峰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元朝遭兵毁焚,明天顺六年(即公元1463年)乡民集资重建.1546年,历时八十三年,才恢复原貌.是西南的佛教寺庙之一。端午节,应省城作家多次盛情邀请,特再次前往。
从县城驱车到红岩桥不到半小时,与文友会合后便踏上了一次蛮有意境的探古访幽之路,沿着古朴的登山青石板阶台,满目清爽,山风阵阵,一处接一处暗红色的云峰山坡如同绿色山林海洋里的一叶叶明舟,安静得令人感动。
已近中午,太阳高照,晒得水泥路冒烟,赶紧钻进寺庙大桢南树下突然感觉有无数丝清凉,飘逸而至,两株古桢楠约1700多年,被誉称为"中国桢楠王"绿冠凌空,直冲云宵,在树下倍感清凉,原来从九龙溪山上悄然飘起几乎感觉不到的微微细雨,细如丝,淡如烟,无声无息,交错飞舞,需是烈日高照,天高云淡,阳光明亮的,没想到刚到寺庙桢楠树前,却来了这么一阵奇妙的轻朦微雨,特意相迎,令人称奇,叫缘,周围峰峦峭立,怪石突兀,神工鬼斧,百怪千奇,似龙,像虎,如乌,或一石独立,或三两成韵,有的散步溪边,有的频临岩间,各显风貌.
三个大殿气势恢宏依山而建,殿内三尊大佛高与屋齐,两旁十八罗汉,慈眉善目,各具神态,造型优美,巧夺天工."望月观音"塑像独具一格,她斜视普陀岸边,抬头凝视明月,衣帯飘然.在石壁上还刻有元代修庙的碑文,走出大殿,抬头环视,银杏,古杉,珙桐,紫荆,黄桷,桢楠古木参天.邑举人汪元藻有联"十余里入山不深,每参拜登堂,便觉红尘隔断."清朝著名书法家王廷徵题额"别有天地".一道出了云峰寺的幽。
从山洞壁被烟火焚烧过的痕迹看,这里曾经遭受过火灾。前院左侧还有一处比较平坦的区域,在丛生的杂草间偶尔还可寻到破瓦片,疑为旧日寺庙之寮房。在溪旁有数十级台阶路盘旋而上至九龙溪山顶,上有小溪顺山流进庙內。整个寺庙占地面积120亩。
据乾隆刻本《荥经县志》记载,九龙溪处的山坡上有前贤开凿的岩洞6余处,人称小岩寺、古岩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名僧径山蕴禅师奉代宗手诏,集四方参学者结厦于此,殿堂鳞次栉比、错落其间,当时曾驻僧侣400人之多。因寺庙建在太湖石前,故朝廷赐“太湖寺”为名。寺后有“九龙溪灵泉”,"太湖石沸泉"被清道光时廖培元与达夫列为“西蜀四泉”之一,诗云:“古寺隈云不计年,清泠一线泻岩前。提瓶只听游人取,未许山僧识玉川。”泉在九龙山下,流至寺庙殿后。
我停立庙前,周围完全寂静无声,只有山风吹来,满山草木沙沙作响,波浪般起伏,于山谷间翻腾,如同惊涛初醒,又似青葱云雾,层层涌动,灵气澎湃。草木翩翩,随风起伏,又宛如裟婆世界,一切都是飘忽不定,迁流变幻、循环不息;只有那一方独立的大石灰岩太湖石,在山风林涛之间,巍然不动,如实而坦然,独自坐在动荡的绿色海洋里,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安定,沉稳,平凡,大气。
夕阳西下,我顿感肌肤被微微细雨搓揉,打通经络,活血化瘀,使人心旷神怡,俨入仙界.这应该这就是真正的云峰寺独有的空山灵雨。洒落人间,轻渡红尘,运气好才能遇到,今日有幸,恰受天地最美的一场对接,完成了生命中最真实的一回意义。“灵雨既零……说于桑田”是3000年前《诗经》里的民歌,歌里的“零”是飘零、飘落的意思,“灵”字据东汉郑玄笺注说:“灵,善也。”可见灵雨就是善雨,也就是好雨。山风轻过,幽谷寂然,若有若无的细微好雨,清亮的丝线,透明地随风飘游,轻轻几点,飘在脸上,平淡无奇,凉在心底,心清气爽。难怪远道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來此养心.
天黑临近.微风徐來,浓雾从瓦屋山游来,似九条龙卧在溪边,摸一把湿漉漉的,一切变得朦朦胧胧,仿佛看见七个爫仙女轻盈走来……
端午节这天与省上作家心诚前往,因为数度“无意间”的机遇,得以到此,如此偶然的相遇,难道果真是偶然吗?空山灵雨,倒是让我体验着一回佛性和人性融汇的韵味。我不由感到"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则法身."
【编者按】文章通过描述云峰寺的历史、景色和文化,表达对这座古老寺庙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文章首先介绍了云峰寺的历史沿革,包括其始建年代、重建过程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接着描述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如山峰、怪石、古木等,展现了寺庙的清幽和壮美。随后,作者提到了寺庙内的佛像和碑文,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最后,通过对寺庙曾经遭受的火灾和现在的遗迹的描述,以及对历史记载的引用,强调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