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内江融媒记者 徐艳梅报道:
记者从7月22日召开的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问题整改暨工作推进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全市所有脱贫人口收入必须实现正增长,不允许有一户、一人收入下降。
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的主要指标。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会议明确,要切实提高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其中,提高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关键在于落实好就业帮扶政策。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内江通过持续巩固劳务输出规模、持续拓宽就近就业渠道、持续强化就业帮扶政策落实等举措,努力将脱贫人口稳在当地、稳在企业、稳在岗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脱贫劳动力10.29万人,累计务工就业规模达6.95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42%。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5043人,建有市级就业帮扶基地21个,发放各类补贴1583.05万元。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持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增收百日攻坚行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表示,将重点实施“八个一批”举措,促进脱贫人口增收。
——稳岗就业一批。持续巩固拓展与省外重点城市的劳务协作关系,加强岗位对接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对已经实现转移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充分发挥18个驻外农劳服务站的作用,做好就业服务,切实保障我市脱贫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让脱贫劳动力稳得住、留得下。
——企业吸纳一批。鼓励重点企业开发适合脱贫劳动力的岗位,结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行动,高频次举办集市招聘、院坝招聘等活动,支持企业申报就业帮扶基地,全面落实吸纳奖补、帮扶载体奖补等政策,提高市场主体吸纳脱贫劳动力的积极性。
——以工代赈一批。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多用”的原则,联合发改部门,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等项目拿出更多岗位招用脱贫劳动力。
——灵活就业一批。持续推进农村三级劳务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7个国有劳务公司、118个劳务专合社、2435名劳务经纪人,挖掘周边产业季节性用工和灵活用工岗位,帮助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项目安置一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指导政府投资项目、公共服务管理项目或在建工程优先安排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
——创业带动一批。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培育一批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技能提升一批。继续把脱贫劳动力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点对象,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就业技能培训,开辟更多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和渠道,支持脱贫子女就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全面提升脱贫人口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统筹部门资源优化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置,对无法通过市场化渠道实现就业增收的脱贫劳动力,积极落实政策性兜底安置,确保全市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