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界面新闻等消息,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中“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中提到教育和培训消费,被市场解读为利好。8月5日至7日,连续三天教育培训板块持续活跃,被不少人认为是教培行业又一次迎来了春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熊丙奇分析,《意见》明确提到推动教育和培训消费,这在“双减”之后是首次。但推动教育与培训消费,不是被一些自媒体所解读的“开放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而是规范校外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在政策层面,校外非学科培训一直是放开的,职业教育培训也是政策鼓励的领域。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也表示,“教育培训消费单列一段,于是一些自媒体就胡乱解读为教培春天又来了,要解禁。实际上,文件讲的教育和培训消费主要是非义务教育,尤其是成人和继续教育。换句话说,义务教育以及学科培训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变化。”
涉及教育培训的政策文件落地后,引发各种误读猜测,类似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了。比如今年年初,《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就有声音表示,这是全面放开校外培训,并称“校外培训的春天到了”。去年10月,教育部发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又有不少人误以为,这是对所有类型的校外培训全面禁止……
自媒体“四环青年”对此表示,教育话题关注度高,每一次有政策出炉,都牵动着家长的敏感神经。但为什么社会层面,总是出现各种理解偏差?为什么对政策的错误解读,能让很多家长深信不疑?它未必是因为政策信息传递不准确,更多是在于,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政策限制适度放宽的期待,仍然是一种浓烈的社会情绪。
文章进一步分析,尽管“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负担,规范校外培训市场,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市场需求始终存在。而市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需求,以不同形式继续提供着相关服务。一些教培机构希望放开管制,将地下生意合法化,不少家长也希望有更多、更实惠的补课选择。在这种社会心态下,教培行业政策一有风吹草动,难免会成为关注焦点,引发各种解读。
文章认为,给学生减负,避免无效的内卷,这个大方向当然没错。不过,只要升学压力不变,起跑线的焦虑不变,家长、市场和政策之间的博弈恐怕不会停止。因此,在一片行业解禁的误读声中,重新审视并不断优化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无疑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