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044|评论: 2

怪才李调元(长篇历史小说)第二部52-56章 袁竹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19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2章红颜知己
乾隆三十六年的五月,阳光透过罗江醒园的竹叶,斑驳地洒在青石小径上。李调元,这位才情横溢的诗人,正在园中漫步,心中却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说的激动。他即将启程前往邛州,拜访友人曹秋渔,而此行更有一个秘密的使命——寻找那个在梦中多次出现的倩影。
数日的舟车劳顿后,李调元终于抵达邛州。与曹秋渔的相聚充满了欢笑与诗意,但更让他心潮澎湃的,是曹秋渔所提及的那位成都武担山下的才女——万氏。万氏不仅善歌舞,更是诗才横溢,她的诗集《垂绒小草》早已在李调元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曹秋渔的引荐下,李调元终于见到了万氏。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春天里盛开的海棠,娇艳欲滴,美得让人窒息。两人一见如故,相互倾慕之情如春水般涌动。万氏的聪慧与美丽,让李调元为之倾倒;而李调元的才华与风度,也让万氏心生敬仰。
在邛州的日子里,两人携手游遍了山水之间,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人间正色夺胭脂,独有峨眉世鲜知。
家在薛涛村里住,枇杷依旧向门垂。
文园底必用琴挑,无语无言背觉娇。
故借葳蕤通一语,要看樊树露樱桃。
朱履三千客满堂,笙歌如沸拥红妆。
麒麟乍说从天降,笑向流黄帐里藏。
春风侧侧入簾栊,长四微螺慼远峰。
一朵海棠初睡起,似经猛雨损花容。
每一句诗,都饱含着他们深深的爱意。然而,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李调元不得不返回罗江,但他心中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将万氏迎娶为妾。
回到罗江后,李调元立刻着手准备迎娶万氏的事宜。李调元踏着轻快的步伐,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激动与期盼。他亲自布置醒园,让每一处都充满了喜庆与温馨。半月前,他与万氏的一见钟情,如同春日里最绚烂的花朵,悄然在心田绽放。而今,终于迎来了他们大婚的日子,李调元决定以最大的诚意与深情,给万氏一个难忘的婚礼,更要将这份爱意融入他们共同的新居——醒园之中。
醒园,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生机与希望,此刻在李调元的精心布置下,更是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他亲自挑选了上等的红绸,从园门到亭台楼阁,无一不披挂得喜气洋洋。灯笼高挂,烛光摇曳,映照着园中每一片绿叶,都似乎被赋予了温暖的光芒。
园中,李调元还特意布置了一片花海,各色花卉竞相绽放,尤以红玫瑰为主,它们簇拥着一条由花瓣铺就的小径,直通园中的主屋。小径两旁,是精心修剪的灌木与低垂的柳枝,轻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与低语,仿佛大自然也在为这对新人祝福。
最令人瞩目的是主屋前的那片池塘,李调元命人将池水换成了清澈见底的碧水,并放养了几尾锦鲤,它们在水中悠然自得,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一圈圈涟漪,为这喜庆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池塘中央,一座小巧的亭台以红木搭建,亭中摆放着古琴与棋盘,预示着未来二人生活的琴瑟和鸣、对弈成趣。
终于,吉时到,万氏身着华丽的嫁衣,头戴凤冠,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缓缓步入醒园。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万氏的目光掠过这精心布置的一切,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惊喜,更是深深的感动。她仿佛真的踏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这里不仅有繁花似锦的美景,更有李调元对她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
李调元站在园门口,目光温柔如水,望着向他走来的万氏,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当他亲手牵起万氏的手,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那份深情与默契已胜过千言万语。
……
夜幕降临,醒园内灯火通明,宾客们欢声笑语,乐声悠扬。李调元与万氏携手步入主屋,开始了他们共度的第一个夜晚。窗外,月光如水,洒满整个醒园,见证着这对新人的幸福时光。从此,醒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承载着无尽的温馨与甜蜜。
新婚之夜,两人共饮交杯酒,许下了不离不弃的誓言。李调元为万氏写下了《艳诗四首》,记录下了他们定情新婚的甜蜜与喜悦。每一句诗,都仿佛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中。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乾隆三十八年,万氏产后不幸患上恶露之症,最终在北京离世。李调元悲痛欲绝,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将万氏葬于陶然亭东,每日前往凭吊,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在悲痛中,李调元写下了《悼亡诗二十首》和《杂忆诗十首用元微之韵》,
原无金屋为君开,敢向仙源问渡来。忆得天台初入对,落花片片委苍苔。
牵来一线岂红丝,正是瓜瓤未绽时。忆得羞人呼不出,欲前仍旁绣簾倚。
归临几日恨偏生,欲见无因借别名。忆得隔门通一笑,阿娘厨下已闻声。
雁声九月镇相崔,陌上香车缓缓回。忆得六亲相见后,共传携得月娥来。
醒园家宴屇凉秋,白石栏边俯碧流。忆得釆菱分剥罢,鸳鸯来处一停眸。
又有《临江仙(忆万颐)》:
雪是香腮云是鬓,杏油轻战檀唇。一回相见一回亲。无言推刺绣,有泪怕沾巾。记得兰闺情定日,楚宫柳样腰身。为她眉黛远山春。自应非蜀客,不解爱文君。
每一首诗都充满了对万氏的思念与追忆。他回忆起与万氏相识、相恋、相守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而万氏留下的诗集《垂绒小草》和她在世时所作的《有待》一诗,满院花如锦,风光别样新。绿杨三月雨,芳草一年春。画阁眠初觉,黄莺啭正频。拈针慵不语,为忆未归人。
更是成为了李调元心中永远的痛。每当他读到这些诗句时,都会想起万氏那如花般的笑靥和温婉的容颜。
在万氏离世后,李调元的生活变得孤寂而冷清。他时常独自漫步在醒园中,回忆着与万氏共度的时光。那些美好的回忆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慰藉和力量源泉。
而万氏的故事也传遍了整个成都城,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她的美丽与才华、她与李调元的爱情故事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而她留下的诗集《垂绒小草》更是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53章景乐宫会友
古城罗江,在暮色的沉浸下更显苍凉与寂寥,仿佛一位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落寞。天边最后一抹夕阳无力地洒落,将古城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却也难以掩盖那逐渐暗淡的灯火与人烟稀少的街道。街道上,石板路泛着冷冽的寒光,偶尔一阵风吹过,卷起几片枯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与远处偶尔传来的更夫打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孤独而悠长的夜曲。
李调元与妾万氏,二人并肩而行,身影在昏黄的光影中拉长,宛如两道穿越时空的剪影。他们的步伐不急不缓,穿过了罗江城西那座巍峨的鹿峰门,仿佛跨过了历史的门槛,进入了另一段尘封的记忆。西街之上,店铺大多已沉入黑暗,唯有那几盏招商灯笼,在夜风中摇曳生姿,其上“客至如归”、“鸣早上路,日落快投宿”的字样,在昏暗中时隐时现,像是古老的召唤,又似是对过往行人的温柔慰藉。
随着脚步的深入,东街更显宁静,街面空旷,只余下自己的脚步声与心跳共鸣。最终,他们来到了纹江边,江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天边残留的晚霞,仿佛天地间最绚烂的画卷。微风拂过,带来江水特有的湿润与凉意,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过启运桥,玉京山巍然耸立,如同守护古城的巨人,静静地注视着世代的更迭。山间树木葱郁,浓密的树冠交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偶尔有鸟鸣穿林而过,清脆悦耳。在这绿意盎然之中,飞檐翘角、红墙黛瓦的古寺“景乐宫”若隐若现,宛如一颗镶嵌在翡翠中的红宝石,散发着神秘而庄严的气息。
“景乐宫”,这座承载着唐代古刹遗风的地方,初名“宝明寺”,曾是佛门圣地,香火鼎盛。岁月流转,虽然名称已改,但那份古朴与庄严依旧,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山风吹过,似乎还能隐约听见远古的钟声,穿越时空,回荡在山谷之间,震撼着每一个踏入这片圣地的灵魂。
据传在那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唐玄宗皇帝李隆基,一代天骄,其身影在乱世的风尘中更显孤傲。当“安史之乱”的烽火连天,他毅然决定避祸西蜀,途径罗江之地,天地间仿佛都为之震颤。彼时,罗江之境,山色苍茫,云雾缭绕,万壑松风,吟唱着千古的悲歌。玄宗驻足于此,举目四望,只见群山如龙,蜿蜒起伏,天际间一抹残阳如血,映照在这片古老而沧桑的土地上,更显悲壮与壮丽。
他缓步至“万安驿”,驿馆虽历经风雨,却依旧古朴庄严,仿佛能承载下帝王的一腔忧思。玄宗挥毫泼墨,御笔之下,“一安且不可,况万安乎!”几个大字力透纸背,字字千钧,不仅是对时局的无奈叹息,也是对这片土地寄予的深深期许。那一刻,风停云驻,万籁俱寂,似乎连自然都在倾听这位末路天子的心声。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是宋代,朝野之上,道教之风盛行,昔日之庙宇,摇身一变,化作了名为“景乐宫”的道教宫观。景乐宫内,古木参天,松柏苍翠,青石板路两旁,香炉袅袅,香烟缭绕,与远处山间的薄雾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之感。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金光穿透云层,洒在宫观之上,更是金光闪闪,辉煌壮丽,令人心生敬畏。
景乐宫,隐匿于云雾缭绕的群山之巅,仿佛是天地间一颗遗落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息。宫门缓缓开启,一股清新脱俗的檀香扑鼻而来,伴随着远处山涧溪流潺潺的水声,以及林间偶尔传来的鸟鸣,交织成一曲悠扬的自然乐章,让人心灵得以洗涤,尘嚣尽忘。一尊尊神像庄严而慈悲,目光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秘密。
而今,景乐宫当家道长刘虚静,与李调元这位文坛巨匠,结下了不解之缘。李调元踏上这片神圣之地,不仅是为了与老友相聚,更是为了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漫步于宫观之中,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感受着那份跨越千年的清幽与舒适。四周,古钟悠扬,经声琅琅,与山间的鸟鸣虫唱交织成一首悠扬的乐章,让人心灵得以净化,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静止,只留下那份宏大而震撼的美,久久回荡在心间。
来到山门前,只见一副石刻楹联依稀入目:
东山千岭云间露;门外平畴百顷宽。
早有小道童在山门迎候:“莫不是李翰林大驾光临?当家师傅有请。”
李调元与万氏踏入这古老宫闱的刹那,心中不禁涌起惊涛骇浪般的震撼。宫门缓缓开启,仿佛历史的长卷在无声中铺展,引领着他们穿越至一个超脱尘世的秘境。随着道童轻盈的步伐,每一步都踏响了岁月的回响,他们步入了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殿堂。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古木的沉郁气息,交织成一股难以言喻的庄严与神秘。古琴之音,如同山间清泉,丁冬作响,悠扬中蕴含着《高山流水》的深邃意境,每一声都敲击在心头,激起层层涟漪。那琴音,似乎能洞察人心,又似在诉说着千古不变的知音之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
抬眼望去,院内几株参天古银杏巍然矗立,枝叶繁茂,嫩绿与深绿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月光透过密集的叶片,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如同时间的碎片,在地面上轻轻跳跃,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自然界最悠扬的乐章,与殿內的琴声遥相呼应,构成了一曲天地间最和谐的交响乐。
正当两人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时,琴声却戛然而止,如同瀑布断流,留下一片令人怅然的空白。紧接着,一位神清气爽、修眉朗目的道长自殿内翩然而出,他身披道袍,步履轻盈,仿佛从画中走来的仙人,带着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
“唷,巴蜀才子携佳人而至,贫道有失远迎,还望恕罪!”道长的声音温润如玉,却又不失威严,如同春风拂面,又似雷鸣山谷,让人心生敬畏又倍感亲切。他上前几步,以手相请,引领李调元与万氏步入客房,那里,或许还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与奇迹,等待着他们的探索与发现。
这便是虚静道长,俗名刘理德,一位曾踏入仕途,以进士之身傲视群英的才子。然其心怀高洁,不愿沉溺于官场那片污浊泥沼,那里充斥着尔虞我诈的暗流与勾心斗角的狂风,每一丝空气都似乎凝结着虚伪与算计。在一次次被人小捉弄后,他毅然决然地舍弃了那世人眼中的“锦绣前程”,转身步入清修之路,于罗江之畔的玉京山景乐宫中,寻得一片心灵的净土。
虚静道长身着一袭素白道袍,衣袂飘飘,宛如仙人下凡,他的面容平和而深邃,眉宇间透露出超凡脱俗的气质。
在李调元等宾客的赞叹声中,虚静道长轻轻抬手,示意侍者摆上早已精心准备的素筵。桌上,一道道精致的素食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既展现了道家饮食文化的精髓,又不失艺术之美。餐具轻触间发出的清脆声响,与窗外的风声、水声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宏大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充满禅意的世界之中。
在这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中,虚静道长与李调元二人相对而坐,谈笑风生,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挥毫泼墨,琴棋书画间尽显高士风范。他们的每一次交流,都像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智慧与情感的交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仿佛见证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传奇。
晚饭后,虚静引领着调元与万氏,步入了那山沿之处,一片浓翠欲滴,仿佛是大自然最深沉的呼吸,在此刻凝固成了永恒的画卷。他们踏过细碎的石径,每一步都似乎在与这古老的山林共鸣,直至抵达一处精心布置的茶亭,四周被苍翠环抱,宛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居高远眺,罗江城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灯火长卷,万家灯火或明或暗,交织成一片温暖而神秘的海洋。夜幕低垂,一轮皓月自东方天际悠然升起,其光芒皎洁无瑕,如同天穹洒落的碎银,轻轻拂过每一寸土地,给这古老的城池披上了一层柔和而神秘的光辉。纹江之上,月光与波光交相辉映,粼粼金波随着水流的轻吟细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珠宝,在夜色中熠熠生辉,令人心旷神怡。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与山林的清新,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直沁心脾。万氏站在亭边,目光穿越层层翠色,最终定格在那轮明月与江面之上,她不由自主地轻轻叹道:“呀!真美啊!”那声音里,既有对眼前景致的赞叹,也似乎蕴含着对这份宁静与美好的无限向往。
李调元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他缓缓说道:“是呀,此处确是罗江古城不可多得的胜景之一,名曰‘纹江夜月’。明代御史卢雍曾以诗咏之,道出了此景的精髓:‘波静罗纹细,偏宜夜月明。应是江妃织,不闻机杼声。’你看那江水,静谧如织,月光下更显细腻柔和,仿佛是天上的织女遗落人间的锦缎,静静地铺展在这方水土之上。”
言毕,他又望向远方,继续道:“此山之中,尚有一景,名曰‘景乐梵钟’,亦是罗江八景之一。待到夜半子时,那梵钟将悠悠响起,其声穿云裂石,回荡于山谷之间,与这月色、江水交相辉映,定能令人忘却尘嚣,心归宁静。我们不妨稍作等待,共赏那梵音绕梁的绝妙时刻。”
随着李调元的描述,整个场景仿佛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层次与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每一个美妙瞬间。
“嗬唷,你的家乡罗江,竟藏着如此宏大震撼的自然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月光如洗,倾洒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纱。万氏站在此地,仿佛飞出笼子的小鸟,眼眸中闪烁着天真、活泼与无尽的好奇。她深吸一口气,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梵钟带来的淡淡清香,那是古老与宁静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李调元望着这轮皎洁的明月,感慨道:“四川之地,一年之中多有阴霾,难得有今夜这般皓月明。虚静道长方才的琴音虽止,但余韵犹存,与这梵钟之声交相辉映,真乃天籁之音,不可多得。我们不妨借此良辰美景,将那份未尽的雅致继续延续,让心灵在这宏大震撼的自然与人文交织中,得到最纯粹的洗礼与升华。”
如此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更迭,更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那份超越世俗的宁静与美好。
刘虚静不便再谦,遂命童子缓缓移来古朴幽邃的古琴,置于月色倾洒之下,又亲手点燃香炉,袅袅青烟与皎洁月光交织缠绵,仿佛天地间最纯净的纽带。他闭目凝神,待指尖轻触琴弦的刹那,整个世界都为之静谧,唯有那即将破空而出的旋律在酝酿。一曲《高山流水》悠然响起,琴声激昂时如万马奔腾,壮阔山河;低回处又似细水长流,温柔地拂过心田。月光如洗,洒在每一寸被音符轻抚过的空间,万物似乎都沉浸在这份宏大与细腻交织的震撼之中。
曲终,余音绕梁,李调元与万氏面面相觑,眼中满是赞叹之色,仿佛刚从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中归来。刘虚静淡然一笑,谦逊道:“区区技艺,班门弄斧,让二位见笑了。今夕何夕,能得与翰林公及诸位雅集,实属难得,此情此景,何不借此良辰美景,吟诗抒怀,让玉京山之景因诗而更添几分风雅?”
李调元闻言,目光深远地望向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仿佛已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他沉吟片刻,开口吟道:“前人周文麟,才情耀苏州,咏京山云:‘翠嶂千重绕,清流一线通。峰高云气白,林密鸟声幽。’吾今续此意,愿为京山再添彩:‘月华如练洒银盘,古琴悠扬伴夜寒。此地风光无限好,只待诗心共婵娟。’”
随着诗句的缓缓流淌,周围的一切仿佛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月光更加皎洁,山风更加清新,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化韵味,让人沉醉不已。
刘虚静的话语悠然响起,如同古刹晨钟,穿越岁月的尘埃,回荡在这片被历史温柔抚摸的土地上。“难得与翰林公相聚于此,共赏玉京山之美,实乃人生一大乐事。”他的话语中蕴含着对相聚的珍惜,以及对即将展开的文化交流的期待。
今日之会,仿佛是天地间的一次精心安排,星辰为之黯淡,风云为之停驻。调元轻轻一笑,那笑容中既有文人的儒雅,又藏着对过往才子的敬仰,他缓缓道:"道长所言极是,前人遗韵,不可不续。明朝县教谕,苏州才子周文麟,其咏京山之作,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且听我吟来:
声传城外,东山之巅,一抹清新如洗,涤荡着尘世的喧嚣。那无边的景色,仿佛是大自然最得意的杰作,每一笔都蕴含着山灵的灵动与深邃。抬头仰望,参天古树如巨人般挺立,枝叶交织,遮天蔽日,它们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以它们的冠盖,为过往的行人撑起一片阴凉。
环绕屋舍的,是修篁成林,它们身姿挺拔,绿意盎然,如同天然的屏障,将外界的纷扰隔绝于外。清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那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的烦恼。
老衲闻钟,钟声悠扬,穿越林梢,引领着心灵踏上寻古之旅。古寺隐于林间,香烟袅袅,梵音阵阵,仿佛能洗净世间一切罪孽,让人心生敬畏。而游人隔水相望,只见那潺亭立于碧波之上,亭影婆娑,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闲看山下,红尘滚滚,马脚车轮,络绎不绝,那是人间的繁华与喧嚣。而在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只愿时光能在此刻停留,让我们能永远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随着李调元的吟诵,四周的环境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片叶子,每一声鸟鸣,都成为了这首诗的注脚,共同编织出一幅宏大而震撼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刘虚静道:"周文麟咏的是山景,与今日你我相会无关,蒸糕道所求乃此时此景此情也!"
李调元道:"既是如此,献丑了。"于是起身望着悬在晴空里一轮皎洁的圆月吟道:
到门琴忽止,羽扇出前轩。
便请捧绿绮,疑神为一弹。
焚香翔白鹤,度曲引青鸾。
此去蓬莱近,微嫌尚作官。
绕屋萧萧竹,人间无此幽。
忽闻过站马,惊退出关牛。
地好偏邻郭,仙居只爱楼。
知君日无事,坐对空悠悠。
此时,夜已深沉,子时的帷幕悄然降临,万籁俱寂之中,唯余星辰点点,如古老传说中遗落的珍珠,镶嵌于幽邃的天幕之上。道童的声音,在这宁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而庄重,仿佛自远古传来:“该撞子时钟了。”这句话,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仪式感,唤醒了沉睡的山林与沉静的夜。
刘虚静道长缓缓起身,袍袖飘飘,仿佛从一幅古画中走出的仙人,他对着道童微微一笑,那笑容中蕴含着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与宽容:“翰林文采,璀璨夺目,犹如贫道手中即将敲响的铜钟,其声不仅响彻云霄,更能惊世醒俗,唤醒人心深处最纯粹的共鸣。”
李调元闻言,面上虽带谦逊之色,但眼中却闪烁着智慧与自信的光芒,他深知自己的文字虽能动人,却难及道长这份超脱与淡然。
随着虚静道长稳健的步伐迈向那古老的铜钟,整个玉京山似乎都屏住了呼吸。那铜钟,历经风霜雨雪,岁月在其上刻下了斑驳的痕迹,却更显古朴与庄重。道长手持木槌,高高举起,又重重落下,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震颤。
“咚——”一声巨响,如同天际惊雷,又似远古战鼓,瞬间撕裂了夜的寂静,响彻云霄,回荡在山谷之间,久久不息。这钟声,浑厚而有力,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与庄严,它穿透了时间的枷锁,唤醒了沉睡的山川草木,也触动了罗纹江两岸生灵的心弦。江水似乎也被这钟声所感染,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与夜空中的星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随着钟声的余韵渐渐消散,新的一天悄然降临。万物在这宏大震撼的钟声中,仿佛都获得了新生,充满了希望与活力。玉京山,这座古老的道场,也在这一刻,显得更加神圣与庄严,仿佛成为了天地间一道永恒的风景,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轮回。
怪才李调元(长篇历史小说)第二部52-56章
袁竹著
54返京途中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冬,天际如墨,星辰隐匿于厚重的云层之后,寒风凛冽,带着刺骨的冷意,仿佛能穿透最厚重的衣裳,直抵人心。年届三十七岁的李调元,历经丁父忧的沉重洗礼,此刻心绪虽稍得舒展,但眉宇间仍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愁。
十一月,蜀地山川被一层薄薄的霜雪轻柔覆盖,银装素裹,壮丽而凄清。远望,群山连绵,宛如沉睡的巨龙,被冬日的第一缕阳光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既庄严又神秘。近观,枝头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凌,偶尔有风吹过,发出细碎而清脆的声响,如同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
启程之日,天际如裂帛般铺展开来,晨曦初破,万道金光穿透薄雾,将大地染上了一层辉煌的金辉。醒园门前,石阶蜿蜒,每一块青石都似乎承载着岁月的重量,静默地见证着这场离别。继母吴氏,面容慈祥而坚毅,身着一袭深蓝色绣边长袍,宛如古木参天,沉稳中透着不凡。原配夫人胡氏,尽管脚疾缠身,行动间略显蹒跚,但她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身着淡雅素衣,宛如一朵在风雨中摇曳却依旧绽放的白莲,美丽而坚韧。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与即将远行的淡淡离愁,交织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李调元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对家的深深眷恋。他缓缓走向胡氏,双手紧握,那双手,仿佛能传递千言万语,温暖而坚定。“夫人,调元此行,跨越千山万水,未知归期何许,家中琐事与母亲安康,皆系于你一人之身,望夫人多多费心。”话语间,既有不舍,亦有信任。
言罢,李调元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宣纸,那是他昨夜在昏黄灯光下,一字一句,饱含深情赋就的诗篇。他轻轻展开,递予儿子朝础,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础儿,念给母亲听听,让这诗句随风飘远,也带着我的思念与决心。”
九岁的儿子拿过诗笺念道:
许国今扬万里鞭,百般家计赖君肩。栖身初置三间屋,糊口犹存十亩田。常使亲朋来有酒,莫教幼女冷无棉。我即在外清贫过,也得人称内助贤。
朝础童声清脆,如同山涧清泉,缓缓流淌在这宏大的场景中。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力量,穿透时空的壁垒,回荡在古宅内外,与远处渐行渐远的马蹄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壮丽的离别之歌。
胡氏含泪将一双儿女搂在怀里,千言万语梗阻在喉……
家仆们忙碌而有序地搬运着行囊,马蹄声、人声、风声、鸟鸣,汇成一首宏大的交响乐,为这场启程增添了几分悲壮与震撼。而在这片被阳光照耀的土地上,李调元的背影逐渐远去,留给家人的,是无尽的思念与期盼,以及他即将踏上的,那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
李调元身着一袭厚重的棉袍,脚踏长靴,步履坚定。他身旁,新娶之妾万氏,身着锦绣华服,虽亦被寒冷侵袭,但面上却洋溢着对未知旅程的淡淡期待与温柔笑意。她轻轻挽着李调元的手,两人的身影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足迹,记录着他们共同迈向未来的决心与勇气。
长子李朝础,年仅垂髫,身着小袄,步伐蹒跚却努力跟随,眼中闪烁着对京城繁华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他的笑声清脆悦耳,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瞬间融化了周围的寒意。
蜀道艰难,蜿蜒曲折,时而穿越险峻的山谷,时而攀登陡峭的山峰。沿途,古木参天,枝叶间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鸣,清脆而悠远,为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山间溪流潺潺,水声潺潺,清澈见底,仿佛能洗净人世的烦恼与尘埃。
李调元一行人,在这苍茫天地间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踏出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他们知道,前方虽有未知与挑战,但心中那份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将如同这冬日里的阳光,穿透一切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
一行人踏入梓潼之境,眼前豁然开朗,只见翠云廊绵延不绝,仿佛是大自然最磅礴的笔触,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古柏参天而立,树干粗壮,纹理间藏着岁月的沧桑与坚韧,枝叶繁茂,层层叠叠,将天空裁剪成细碎的光影,遮天蔽日,让这方土地笼罩在一片神秘的翠绿之中。阳光透过密集的叶缝,洒下斑驳陆离的光斑,如同时间的碎片,在地面上跳跃、闪烁,每一道光线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空气中弥漫着古木特有的清新与沉静,那是一种能洗净心灵尘埃的香气,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仿佛能吸入千年的智慧与宁静。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那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低沉而深远,带着历史的回响,在耳畔轻轻回响,引人遐想。
李调元驻足于这浩瀚的绿色海洋前,目光穿越时间的迷雾,遥想当年诸葛孔明以非凡的智慧与远见,亲手植下这一株株翠柏,为后世留下了一片不朽的绿意。如今,千年时光匆匆流逝,世事沧桑巨变,而眼前的翠柏却依然挺立,枝叶青翠欲滴,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不朽。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在耳边轻轻诉说那段辉煌的历史。
万氏轻挽其臂,温柔的目光中满是对这美景的赞叹。她低声细语,声音如同春风拂面,柔和而温暖:“老爷,此等景致,真是人间少有。能与你一同见证这份壮丽,是我此生之幸。”李调元闻言,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他携着妻子的手,缓缓步入这古道之中,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每一步都沉浸在这份宏大而震撼的自然之美中。他们细细品味着古道的韵味,感受着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所承载的故事与情感,仿佛与这片古老的土地融为一体,共同呼吸着这千年的气息。
穿越葱郁的翠云廊,那是一条翠绿如翡翠的长廊,古木参天,枝叶交织成遮天蔽日的穹顶,阳光斑驳陆离地洒落,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在青石板上勾勒出时间的痕迹。每一步踏下,都似乎能听见历史的低语,在耳畔轻轻回响,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  
终于,当最后一片翠绿在眼前缓缓展开,七曲山大庙巍然屹立,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守望着这片土地。庙宇金碧辉煌,琉璃瓦在夕阳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与天边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香烟自香炉中袅袅升起,缭绕于庙宇之间,带着信徒们的祈愿与希望,缓缓升向天际,与云朵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
李调元步入这神圣之地,心中充满了敬畏与虔诚。他缓缓跪下,向文昌帝君深深一拜,那虔诚的姿态仿佛能触动天地,周围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只余下他心中最真挚的祈愿——愿文运亨通,才思泉涌。起身时,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信心。
随后,他带着家人漫步于庙内,每一处古迹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万氏虽为女子,但其对文史的热爱丝毫不逊于男儿。她细细端详着庙中的碑刻,那些斑驳的文字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她不时向李调元投去询问的目光,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求知的光芒。而李调元则耐心地为她一一解答,两人的身影在古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和谐与温馨。
四周,信徒们的低语、钟声的悠扬、风穿过古木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宏大而宁静的交响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味与古木的清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只想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离开那座庄严古朴的大庙,一行人踏着沉重的历史步伐,缓缓步入了一片更加苍茫与险峻的天地——剑门关。眼前,山川仿佛被天工巨斧猛然劈开,形成了一道震撼人心的天堑,剑门关便如一位屹立万年的守护者,傲立于这断裂的缝隙之中,其势之巍峨,直插云霄,令人心生敬畏。
夕阳的余晖洒落,将关楼染上了一层金黄,每一块青砖古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风,带着山谷间特有的清冽与远古的气息,呼啸而过,仿佛能穿透人心,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股来自远古的战意与不屈。这风,是历史的低语,是英雄的赞歌,它穿梭于关隘之间,激荡起一阵阵回响,让人仿佛能听到昔日战鼓雷动,金戈铁马之声。
李调元立于这雄关之下,衣衫随风猎猎作响,他的目光穿越重重云雾,望向那遥远而模糊的天际,心中涌动的豪情如同山涧激流,奔腾不息。他伸出手指,坚定地指向那座历经风霜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关楼,对身旁的长子说:“看,这便是剑门关,蜀地的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它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志与血泪,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不屈与坚韧。你要以此地为鉴,铭记这份荣耀与责任,努力学习,不仅为了个人的荣耀,更为了将来能像这些先辈们一样,成为国家的脊梁,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
长子闻言,目光更加坚定,他抬头望向那高耸入云的关楼,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决心。这一刻,父子俩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与这古老的关隘融为一体,共同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游过剑门关那峭壁如削、云雾缭绕的雄关险隘后,一行人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踏入了广元昭化古镇这方古朴而深邃的历史画卷之中。古镇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珍珠,静静地镶嵌在群山环抱之中,散发出岁月沉淀的温润光泽。
天空如洗,蔚蓝深邃,几缕轻纱般的云朵悠然飘过,为这古老的镇子平添了几分仙气。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落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每一块石板都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泛着幽幽的微光。街道两旁,木质结构的店铺错落有致,雕花木门半掩半开,透露出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与古色古香的氛围。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诱人的香气:有刚出炉的包子热气腾腾,散发出小麦与肉馅混合的质朴香味;有茶馆里飘出的茶香,清新淡雅,引人驻足;还有远处小摊上炸制的小吃,金黄酥脆,香气四溢,勾动着每个人的味蕾。这些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关于味蕾与记忆的交响乐。
李调元与家人漫步其间,脚步声与两旁店铺的吆喝声、孩童的嬉戏声交织成一片,热闹非凡而又和谐共生。他们不时停下脚步,品尝着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小吃,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也是对这座古镇独特风味的深刻体验。
而万氏,更是被古镇中那些精美的绣品深深吸引。她穿梭于各个绣品店铺之间,目光中闪烁着对美的无限向往与热爱。那些绣品,或细腻温婉,或大气磅礴,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情感。她细细品味着每一件绣品的独特韵味,最终挑选了几件最为心仪的作为纪念,仿佛要将这份美丽与传承永远镌刻在心中。
整个古镇,就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与故事感。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沉醉于这份古朴与宁静之中。
最后一站,皇泽寺巍然矗立,其气势恢宏,仿佛历史的守护者,静静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夕阳的余晖尚未全然褪去,天边一抹残霞与寺内跃动的烛火交织成一幅壮丽画卷,香火缭绕,每一缕轻烟都承载着信徒的祈愿,袅袅升向苍穹,将整个寺庙笼罩在一片庄严而神秘的氛围中。
武则天的塑像端坐于大殿正中,金身璀璨,眼神中透露出非凡的智慧与威严,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她的形象在光影交错下更显庄严,四周供奉的香案上,鲜花簇拥,香气扑鼻,与空气中淡淡的檀香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神宁静,又不禁对这位传奇女帝心生敬畏。
李调元与万氏漫步于寺中,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他们向那位博学的僧人虚心求教,关于武则天的每一个传说、每一段故事,都如同珍贵的宝石,被一一拾起,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万氏的眼神中,不仅有钦佩,更有对女性力量的深刻理解与共鸣。
随着夜色渐浓,万籁俱寂,皇泽寺换上了另一副面貌。月光如洗,倾泻而下,将庭院铺上一层银纱,树影婆娑,随风轻摆,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慰。李调元与万氏并肩坐于石阶之上,周身环绕着清冷的月光与淡淡的暖意,他们轻声细语,谈论着今日的所见所感,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憧憬。
长子则静静地站在一旁,他的身影在月光下拉长,显得格外沉稳。他虽未言语,但那双眼睛却闪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在这宁静的夜晚,一家人的心灵得以相互靠近,共同沉浸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之中,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只留下心灵深处的共鸣与回响。
这一夜,李调元睡得格外香甜。他知道,这一路的艰辛与美好,都将成为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回忆。
55抵京候补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春寒如一位威严的君主,仍牢牢掌控着华夏的广袤疆域,其气息透过细雨绵绵的帘幕,渗透每一寸土地,让万物复苏之际仍带着几分凛冽。天际,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是大自然沉重的叹息,细雨如丝,轻轻拂过每一寸山川河流,为这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纱幔。
李调元,这位三十八岁的文人士子,身着青衫,步伐坚定,眉宇间不仅映照着对京城那辉煌璀璨、车水马龙景象的无限向往,更深刻镌刻着对未知旅途与命运转折的淡淡忧虑。他身旁,万氏温婉如春日里初绽的桃花,她的笑靥如同细雨中的一缕阳光,温暖而不刺眼,为这漫长的旅途增添了几分柔情与慰藉。她手持油纸伞,伞面上绘着淡雅的水墨,与周遭景致融为一体,更显其脱俗不凡。
长子朝础跟在父亲和万姨身旁,眼眸中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光芒,他聪明伶俐,步伐虽小却稳健,不时抬头望向远方,似乎在想象着京城那未曾谋面的繁华景象。一家三口,在这春日的薄雾中缓缓穿行,脚下的泥土因细雨而变得松软,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回响着过往与未来的交织。
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其间,宛如仙境。山间的树木披上了嫩绿的新装,在细雨的滋润下更显生机勃勃,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穿透了雨幕,直击人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最纯粹的生机与活力。而远处,一条蜿蜒的河流在山谷间静静流淌,水面上漂浮着几片落花,随着水流缓缓前行,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
如此场景,宛如一幅宏大的水墨画卷,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细腻,又蕴含着人世间的温情与离愁,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忘却了旅途的疲惫与艰辛。
数日后的二月初一,当晨曦初破黎明的帷幕,他们终于踏过了那扇沉甸甸的京城大门,仿佛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步入了另一番天地。正值初春时节,万物在这股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下悄然复苏,紫禁城巍峨耸立,其上的琉璃瓦在初升阳光的沐浴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片都闪耀着耀眼的金色光辉,如同天际洒落的繁星,璀璨夺目,令人心生敬畏。
街道两旁,杨柳枝条轻摆,宛如翠绿绸带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每一缕轻拂都似乎携带着春的信息,温柔地抚摸着行人的面颊。桃花竞相绽放,粉嫩的花瓣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宛如少女脸颊上的羞涩红晕,含笑不语间,却已将春日的柔情与生机洒满了每一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泥土的清新,每一次深呼吸都像是在品尝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嚣。
远处,紫禁城的红墙金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庄重与辉煌,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与历史的沧桑。李调元站在这片土地之上,目光穿越繁华的街景,直抵那权力的核心,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未知的忐忑,更有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憧憬。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中心,更是无数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舞台,一个能够让他施展才华、实现心中抱负的圣地。在这一刻,他仿佛已经听见了历史的回音,在耳边轻轻回响,激励着他勇往直前,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次日清晨,李调元身着朝服,步履稳健地前往吏部报到,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在吏部等待的日子里,他并未虚度光阴,而是频繁出入于京城的文人雅集,与各路才子切磋诗文,交流见解。万氏则成了他坚实的后盾,在家中操持家务,教育长子,让李调元能够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某次雅集之上,月光如水,清风徐来,李调元被邀即兴赋诗。他提笔挥毫,才思泉涌,一首描绘京城春色与个人抱负的诗作跃然纸上,赢得了满座宾客的掌声与赞誉。其中,一位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更是对李调元的才情赞不绝口,暗生提携之意。
然而,好景不长,乾隆三十八年夏日,京城的繁华被一层阴云笼罩。万氏因病骤然离世,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李调元心中的宁静与幸福。他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夜不能寐,食不知味。但生活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冬季来临时,一封朝廷的任命书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他被补授为考功司主事,并兼任文选司主事。
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重任,李调元深知自己不能沉湎于悲伤。他强忍心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公务之中。同时,他还被委以重任,撰写大学士刘统勋的祭文。刘统勋的离世,让朝野震动,李调元深知此文的分量,他闭门谢客,日夜苦思,终于撰写出一篇情感真挚、文辞优美的祭文,赢得了朝野上下的高度评价。
在撰写祭文的过程中,李调元仿佛与刘统勋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往日的教诲与提携之情历历在目,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效力的决心。祭文完成后,他仿佛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虽然内心的伤痛依旧,但他学会了如何带着这份伤痛继续前行。
在京城的日子里,李调元不仅事业有成,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同游历京城的名胜古迹,从紫禁城的巍峨到颐和园的秀美,从胡同的烟火气到书斋的翰墨香,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欢声笑语。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李调元的生活,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京城的韵味与文化的底蕴。
每当夜深人静时,李调元总会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涌起对万氏的深深思念。他知道自己无法忘记那段美好的时光和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他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将这份思念化作工作的动力和对生活的热爱继续前行。
岁月如梭转眼间又是一年。李调元在京城的日子过得既充实又忙碌。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了朝廷的认可和同僚的尊敬。他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努力奋斗为家国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将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这段难忘的时光和心中的那份永恒的思念。
56鼎元会试
乾隆三十五年之冬,京华古都被一层无垠的银装紧紧拥抱,天际间,雪花纷飞,宛若天界洒落的万缕银丝,每一片都精雕细琢,轻轻巧巧地镶嵌在紫禁城那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上,将这座古老的皇城装扮得分外庄严而神秘。日光稀薄,却难掩雪光映照下的璀璨辉煌,整座宫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与荣耀。
街巷间,雪已深积,脚踏上去,发出“吱吱”的声响,清脆而悠远,如同冬日里最悠扬的乐章,回荡在这古老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寒风虽凛冽如刀,却也带着一股清新凛冽之气,穿透厚重的棉衣,直抵心脾,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李鼎元,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身着一袭青衫,脚踏六合靴,行走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之中,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他的发丝间,偶尔夹杂着几片未化的雪花,更添几分不羁与洒脱。眼神中,那份炽热与期待非但没有被冬日的严寒所熄灭,反而在寒风中燃烧得更加旺盛,仿佛能穿透层层风雪,直视那即将来临的辉煌未来。
四周,除了风雪的低吟,便是偶尔传来的马蹄声与行人的低语,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庄严。然而,在这份宁静之下,却隐藏着无数颗跳动的心,每一颗都怀揣着梦想与希望,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春天,以及那场决定命运的科举之战。
李鼎元深吸一口气,让那冰冷的空气充满胸膛,仿佛在为自己注入无尽的力量与勇气。他抬头望向远方,目光穿透了层层风雪,仿佛已经看到了那金榜题名的辉煌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誓要在即将到来的会试中,一展胸中所学,不负韶华,不负此生。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以苍穹为幕,编织着令人措手不及的戏码。会试之日,本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节,却化作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无情地浇熄了李鼎元胸中那团欲燃天际的烈火。消息如暗夜中的寒风,穿街过巷,带着刺骨的凉意,直击他心。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只剩下灰蒙蒙的天幕低垂,与李鼎元内心的阴霾遥相呼应。
落榜的噩耗,如同一记重锤,不仅震碎了他手中的笔,更撼动了他那颗坚韧不拔的心。四周的空气凝固成块,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失落与迷茫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网中密布着绝望的丝线,将他紧紧缠绕,无法挣脱。但就在这绝望的深渊边缘,李鼎元却未曾让眼中的光芒熄灭,他的目光穿透密布的乌云,仿佛能洞见未来的曙光。
他脚下的土地,虽因连绵阴雨而泥泞不堪,却也在无声中诉说着坚韧与不屈。四周的古木参天,枝叶在风雨中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中生生不息、逆境重生的力量。远处,雷声轰鸣,与李鼎元心中的战鼓遥相呼应,每一次轰鸣都像是命运对他不屈意志的考验,也是对他再次站起的呼唤。
他深知,学问之路漫漫其修远兮,非一日之功可成;人生之路亦是如此,需经历无数次跌倒与爬起,方能铸就坚韧不拔之魂。于是,在这宏大的天地间,李鼎元深吸一口气,将胸中的郁闷与迷茫化作前行的动力,他的脚步虽沉重,却异常坚定,一步步迈向那未知而充满挑战的未来。在这一刻,他仿佛与这浩瀚的宇宙融为一体,共同见证着一段关于坚持与梦想的传奇。
转眼,春去秋来,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会试的号角如雷鸣般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轰然响起,震颤着历史的尘埃,宣告着又一届才子佳人竞逐辉煌的序幕。天际,残阳如血,将紫禁城的琉璃瓦镀上了一层辉煌的金辉,与远处山峦间层林尽染的枫叶遥相呼应,绘就一幅宏大而震撼的秋日盛景。
李鼎元择一幽静寓所,隐匿于京城繁华与喧嚣的边缘,却似遗世独立,超脱于尘世之外。这里,没有市井的嘈杂,唯有风穿过古木时的低吟,和偶尔远处传来的马蹄声,打破夜的寂静。月光如洗,银辉洒满窗前,与室内昏黄的烛光交织成一片温暖而坚定的光芒,照亮了他夜以继日苦读的身影。
书房内,书籍堆积如山,墨香四溢,每一册古籍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沧桑。李鼎元的指尖轻轻滑过书页,仿佛在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手中的笔,时而轻盈如羽,勾勒出细腻的思绪;时而沉重似铁,刻画出坚定的决心。每一次落笔,都是对命运的一次挑战,对自我极限的一次超越。
窗外,秋风送爽,也带来了一丝丝凉意,却吹不灭他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火焰。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更是对自我证明的不懈追求。在这宏大震撼的京城之中,李鼎元以书为舟,以笔为桨,独自航行在知识的海洋,向着那未知而辉煌的未来进发。他的世界,虽小却广袤无垠,因为在那里,有着比京城更加繁华与喧嚣的梦想之花,正悄然绽放。
某个炽热而辉煌的夏日午后,阳光如熔金般倾泻而下,将天际与大地染成一片耀眼的金黄。李鼎元,在这无边的光辉中偶得片刻闲暇,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他踏上了前往城郊灵山的蜿蜒小径。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枝叶交织成翠绿的穹顶,遮蔽了大部分烈日,只余斑驳光影在地面上跳跃,如同时间的碎片,在静谧中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步入灵山深处,一阵清凉之气扑面而来,那是灵泉独有的甘冽与清新,仿佛能洗净世间一切尘埃与烦恼。泉水自石缝间轻盈跃出,潺潺细语,汇聚成溪,穿梭于乱石与青苔之间,发出悦耳的叮咚声,如同天籁之音,回荡在山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而眼前,更是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荷花盛宴。十里荷塘,碧波荡漾,粉白相间的荷花亭亭玉立,宛如仙子凌波微步,于绿叶丛中翩翩起舞。花瓣上,偶有露珠滑落,溅起一圈圈细腻的涟漪,闪烁着太阳的光芒,如同镶嵌在翡翠盘中的珍珠,璀璨夺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荷香,清新而又醉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呼吸,试图将这份美好永远镌刻在心底。
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面前,李鼎元的神情却显得格外凝重。他的心,并未被这眼前的美景所打动,反而如同被无形的绳索牵引,穿越千山万水,回到了那个遥远而温馨的醒园。那里,有他与兄长李调元共度的无忧无虑的日子,欢声笑语似乎还回荡在耳边;那里,他们并肩作战,共研诗文,每一笔一划都凝聚着深厚的兄弟情谊与对文学无尽的热爱。此刻的灵山美景,虽宏大震撼,却终究无法填补他心中那份对过往的深深怀念与思念。
壬辰科会试的尘埃落定,非但未能改写李鼎元的命运轨迹,反而在他心间镌刻下一道深邃的遗憾。夕阳如血,将京城的天际染成一片悲壮的红,如同他此刻的心情,炽热而无奈。他立于皇城根下,望着那渐渐远去的宫阙楼阁,心中虽有千般不舍,却也明白,是时候转身,去追寻另一番天地。
随着一声沉重的马蹄声,李鼎元踏上了归途,背影在落日余晖中拉长,显得格外孤寂而坚韧。沿途,山川河流仿佛也在为他低吟浅唱,那是一片辽阔无垠的壮丽景象:群山连绵,层峦叠嶂,被夕阳的金色光辉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江水滔滔,波光粼粼,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在广袤的大地上蜿蜒前行,带着无尽的思念与向往,流向远方。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香气,那是久违的故乡味道,让李鼎元的心不由自主地沉醉。随着马车缓缓驶入罗江南村,眼前的景致更是让他心潮澎湃。醒园,这个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此刻正静静地躺在一片翠绿之中,仿佛一位温婉的女子,等待着归人的拥抱。
园门轻启,一阵轻柔的风拂面而来,携带着园中百花的芬芳,那是桃花的甜、梨花的雅、还有不知名野花的清新,交织成一首春天的赞歌,瞬间将李鼎元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他踏入园中,只见小径两旁,古木参天,绿叶成荫,阳光透过密集的枝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每一步都踏在了岁月的痕迹上,每一步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安宁。
远处,一座小亭屹立于碧水之畔,亭中石桌石凳,古朴雅致,仿佛是特意为他准备的休憩之所。他缓缓走向亭中,坐下,闭上眼,让心灵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中彻底沉淀。此刻,所有的失败与挫折都显得那么渺小,因为他知道,无论外界如何变迁,这里,罗江的醒园,永远是他最坚实的港湾,是他灵魂的归宿。
醒园,依旧保持着它独有的宁静与美好。花木扶疏,池水清澈,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李鼎元站在园门口,望着那一切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他缓缓步入园中,每一步都踏在了记忆的碎片上,那些与兄长共度的时光,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一一回放。
在醒园的日子里,李鼎元重拾了往日的宁静与平和。他与二兄谭元一同读书、作诗,探讨学问,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他写下了《醒园》一诗,表达了他对醒园的深深眷恋。
醒园
别来花木高三尺,浪走风尘又两年。
故榻尚悬诗在壁,新秋重醉酒如泉。
钓鱼矶冷生苔发,招鹤亭空迸竹鞭。
愿与青山长作主,不教牛马损荪荃。
诗中写道:“别来花木高三尺,浪走风尘又两年。”这句诗描绘了他离开醒园后的时光流转,花木已长高三尺,而他自己也经历了两年的风尘仆仆。
“故榻尚悬诗在壁,新秋重醉酒如泉。”这句诗则表达了他对醒园中旧时生活的怀念,故榻上的诗篇依旧悬挂在墙壁上,新秋时节,他再次醉酒如泉,享受着醒园带来的宁静与惬意。
“钓鱼矶冷生苔发,招鹤亭空迸竹鞭。”这句诗描绘了醒园中的自然景色,钓鱼矶上已生出苔藓,招鹤亭中也空无一人,只有竹鞭在风中摇曳。这些景物都透露出一种孤寂与冷清,但李鼎元却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和。
“愿与青山长作主,不教牛马损荪荃。”这句诗则是李鼎元对醒园的深情告白,他愿意与青山长伴,守护这片美好的土地,不让任何外界的因素损害醒园的宁静与美丽。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李鼎元对醒园的深深眷恋与热爱。虽然他在京城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醒园始终是他心中的一片净土,是他灵魂的归宿。这种情感也体现了他对故乡、对亲情的珍视与怀念。
岁月悠悠,醒园见证了李鼎元的成长与蜕变。他虽未能在科举之路上一帆风顺,却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与价值。醒园,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他心灵的归宿,是他灵魂的栖息地。在这里,他学会了坚持与坚韧,更懂得了珍惜与感恩。而那些关于醒园的记忆,也将永远镌刻在他的心中,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