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841|评论: 1

怪才李调元(长篇历史小说)第二部61-66章 袁竹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6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怪才李调元(长篇历史小说)第部61-66
袁竹著
作者简介:作家袁竹,笔名袁语奏,石竹山人,四川德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逍遥画派创始人,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入库人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授权中国书画名家工作室,《中华英才》半月刊人物风采独家专访百年英才系列人物之一;cctv央视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国画研究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新华社主管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9)入编者, “百度百科”“秒懂百科”“今日头条百科”“360百科”收录词条。袁竹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书画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他的艺术造诣不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作方向,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新的尝试丶新的探索,用国际视野来发展国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他提出新时代国画要走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之路的理念,独创“豹纹斑”、“牛毛纹”两个皴法,将中国画精髓“写意”与世界主流艺术抽象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逍遥山水风格。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大红袍品牌精装图书,20228月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活页教材,20233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袁竹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怪才李调元》《梁启超》《康有为》《蔡元培》《王国维》《大师齐白石》《一代宗师黄宾虹》《张大千》《一代大师黄筌》《逍遥山水醉华夏》等。

61洞庭湖畔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李调元,这位名满巴山蜀水的才子,奉诏踏上了出任广东学政的征程。他的脚步穿越了千山万水,这一日,终于途经湖南,这片富饶而神秘的土地。
湖南巡抚在洞庭湖畔设宴,为李调元接风洗尘。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天际的云彩和湖边的山峦。微风拂过湖面,掀起层层涟漪,仿佛是大自然在轻轻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宴席上,灯火辉煌,笙歌阵阵。一位候补道,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想要在巡抚面前一展才华。他站起身来,向李调元施礼道:“学政大人,久闻巴山蜀水之地,诗人辈出,才子云集。他们不仅擅长诗文,更善于应对趣对。在下斗胆请教大人,不知大人是否愿意赐教?”
首席之上的湖南巡抚,深知这位候补道才学非凡,他的目光在烛光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微微一笑,点了点头,算是默许了这场比试。
此刻,洞庭湖畔的夜风似乎更加凛冽了,吹拂着每个人的衣角。而李调元,他静静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众人的目光,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沉稳而坚定。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考验他才华和智慧的较量,但他毫无惧色,因为他是巴山蜀水的骄傲,是诗与远方的使者。
夜色渐深,洞庭湖畔的宴席上,一场精彩绝伦的较量即将上演。李调元含笑道:“学生才疏学浅,但众位盛情实难推却,不才只好班门弄斧了。还望诸公不要见笑。”言毕,他环顾四周,只见宴席之上,红烛高照,金碧辉煌,一片繁华景象。丝竹之声悠扬,和着远处微风带来的花香,仿佛能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
就在此时,那位候补道见有巡抚大人默许,又自恃自幼善对,便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吟出半联:“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此联一出,席上顿时鸦雀无声。那半联如同暗藏锋芒的利剑,刁钻古怪,而又含挖苦刻薄之意,仿佛要将整个场面都刺破。
李调元深知候补道的那番话,分明是将他比作慈悲的观音,而他们一伙人则是那众多罗汉。看似罗汉在佛教中地位高于观音,实则这是将自己比作女性化的观音,这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无疑是对他的一种贬低。然而,候补道此举也迎合了当时的正统思想,使得巡抚面露喜色,众属下也交口称赞,纷纷认为这半联的析字巧妙无比,且极难对出。
李调元微微一笑,不以为意。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周围的一切。他看到了那些华丽的陈设,那些金碧辉煌的装饰,还有那些或惊或喜的面孔。
他缓缓地站起身,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透了时空的界限,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整个大厅的气息都吸入肺腑,然后脱口对道:“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整个宴席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金石掷地,震撼人心。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仿佛要将整个场面都点燃。
随着他的吟咏,整个宴席仿佛都沉浸在了一种宏大的氛围之中。人们仿佛能够看到那些罗汉们恭请观音的景象,感受到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而李调元的对联,更是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话音一落,整个大厅仿佛陷入了短暂的寂静。只见李调元站在大厅中央,身姿挺拔,目光如炬,仿佛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军,气势磅礴。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回荡,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
四周的墙壁上,挂着的字画仿佛也在这声音中颤抖,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李调元的智慧与才华。而那候补道,此刻脸色已变得煞白,他显然没有料到李调元会如此迅速地对出下联,而且下联的内容还如此巧妙,直接反讽了他的上联。
大厅中的众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转变惊得目瞪口呆,他们看着李调元,眼中充满了敬畏与钦佩。这一刻,李调元仿佛成为了整个大厅的焦点,他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愈发高大,仿佛一位真正的英雄,屹立在众人之中。
这半副对句,如雷霆万钧般横空出世,不仅用典有据,对仗工稳,更似利剑出鞘,针锋相对,直指对方软肋。一时间,空气仿佛凝固,众人只觉耳边轰鸣声不断,眼前对句如星河璀璨,熠熠生辉。
那反讥之语,更是犀利无比,直将对方比作配张生的红娘,女流之辈。如此妙笔生花,令人叹为观止。巡抚大人也被这神速的对联和犀利的反讥所震撼,竟忘了自己的身份,兴冲冲地要敬李调元双杯,以表敬意。
此刻,会场之上,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激荡。李调元的神采飞扬,与候补道的瞠目结舌形成鲜明对比。四周的人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所震撼,纷纷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会场之外,夜幕降临,繁星点点,仿佛也在为这精彩的对联喝彩。微风拂过,带来一丝丝凉意,却吹不散会场内的热烈气氛。月光洒在会场之上,为这宏大的场景增添了一抹神秘而震撼的色彩。
候补道一时之间,竟被怼得哑口无言,但他心中那股倔强之气却不肯轻易消散。他环顾四周,目光最终落在湖畔那棵果实累累的李子树上。那树儿枝繁叶茂,一颗颗饱满的李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宛如颗颗明珠挂满枝头。
候补道顺手摘下其中一颗,那李子皮薄肉厚,汁水丰盈,仿佛轻轻一捏便能溢出甘甜的汁液。他嘴角微扬,似是在自嘲又似是在挑衅,将那李子轻轻抛向洞庭湖。只见那颗李子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扑通”一声落入湖中,激起一圈圈涟漪。
他望着湖面,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随即吟出半联:“李打鲤,鲤沉底,鲤浮李沉。”这半联既描述了眼前这生动的一幕,又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和比喻,显得既风趣又机智。
吟罢,候补道又补充道:“学政大人,这半联叙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对句若能如此贴切自然,在下甘拜下风。”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挑衅与自信,仿佛已经胜券在握。
洞庭湖畔,风轻轻吹过,带起一片涟漪。那棵李子树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而候补道与学政大人之间的较量,也在这宏大震撼的环境中,愈发显得紧张而激烈。
当时,正值仲夏时节,万物生机勃发。阳光洒落,为大地披上了一层璀璨的金辉。瓜田内,瓜花竞相绽放,每一朵都如同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花蕊中渗出甜美的蜜露,吸引着蜜蜂们纷至沓来。
蜜蜂们在花间忙碌地穿梭,嗡嗡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是在演奏一首夏日的交响曲。它们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烁,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每一次振翅都带来一股清新的风,让周围的空气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李调元眼观这壮观的景象,心中涌动着无尽的灵感。他注视着那飞翔的蜜蜂,突然灵感闪现,对句道:“风吹蜂,蜂扑地,蜂飞风息。”这句话一出,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众人皆被这磅礴大气的对句所震撼,连巡抚大人和其他幕僚也暗自惊叹这位年轻人的才华。候补道在此刻才真正领悟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他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自责。
据说,自那以后,候补道便无心仕途,他选择了与大自然为伴,一面养花养蜂,享受那份宁静与和谐;一面习文练字,追求那份精神上的升华。他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62出任途中
李调元到广东担任副主考时就领教了广东人善趣对,前几任主考官没走拢广州城,就被难住了,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这次他出任广东学政,还大张旗鼓,端坐在绿呢大轿中,一路上也不打轿帘,专命一匹快马在驿道上往来奔驰,将沿途所见所闻之对,连连报来,立即信口对出,全都对得清丝严缝,毫厘不差。
于是,李调元声名大震。不久,全广东省都知道这位学政大人才思敏捷,不同凡响。因此,一路上毫无阻挡。李调元也就更加放心,每日里纵情山水,吟诗作赋,缓轿向广州而来。
岭南的初秋,天际犹如熔金般绚烂,阳光倾泻而下,仍携带着夏日未尽的热烈,却也在每一缕光线中微妙地交织着几丝秋风的清冽,预示着季节更迭的壮阔序曲。李调元,这位文墨间游走的翩翩学政,坐于装饰得如翡翠般璀璨夺目的绿呢大轿之中,四周镶嵌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仿佛连这轿子也在无声地彰显着主人的非凡与高雅。
驿道两旁,是无尽延展的翠绿与金黄交织的画卷。古木参天,枝叶间漏下的光斑,如同点点星辰散落人间,为这趟旅程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梦幻。稻田里,稻穗沉甸甸地低垂,随风轻摆,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大地对丰收的低语,也是对辛勤耕耘者的赞歌。远处山峦叠嶂,层林尽染,山色空蒙而雄伟,云雾缭绕间,宛如仙境,引人无限遐想。
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稻香、泥土芬芳以及淡淡花草气息的独特韵味,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让人心旷神怡。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长空,或是林间小溪潺潺流水的声音,构成了一曲自然界最动人的交响乐,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沉醉于这份宁静与和谐之中。
而更令李调元心潮澎湃的,是那沿途不绝于耳的趣对挑战。这些来自乡间、市井的智慧火花,如同散落人间的珍珠,被他一一拾起,对答如流间,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与敏捷的才思,更在每一个交锋中,为他的文学殿堂再添一笔璀璨夺目的辉煌印记。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嗅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深度旅行,让李调元在这岭南初秋的驿道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与传奇。
行至那偏远的乡村,暮色如同一位庄严的画家,以苍穹为布,挥洒着深邃的蓝紫与橘红交织的笔触,将天边最后一抹晚霞勾勒得绚烂而壮阔。远山层层叠叠,在落日的余晖中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与天边的火烧云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美得令人窒息。
四周,静谧得只能听见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和近处树叶被微风轻拂的沙沙声,这宁静被一种无形的张力悄然打破。就在这宁静与壮美交织的瞬间,一场意外的智慧对弈,在三叉路口悄然铺陈开来,仿佛是天地间最不经意的安排,却又充满了宿命的味道。
路中央,一位白发如雪的老者,宛若从古代走来的隐士,他随意地以一堆干柴为座,身形挺拔而孤傲,仿佛与这天地间的壮丽景色融为一体。他口中轻吟的那句“此木成柴山山出”,如同晨钟暮鼓,清冽而深邃,不仅是对眼前景象的巧妙描绘,更似一股无形的力量,穿透了时空的界限,让周围的空气都为之震颤。
随着这句话的落下,四周仿佛凝固了一般,连风都屏住了呼吸。那话语中蕴含的智慧与韵味,如同石子投入深潭,不仅激起了层层细腻的涟漪,更在每个人的心湖中掀起了惊涛骇浪,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沉浸在这份突如其来的震撼与思索之中。
夜色渐浓,星辰开始在天幕上闪烁,为这场意外的对弈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而那位老者,依旧端坐于柴捆之上,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奥秘,他的存在,成为了这个乡村暮色中最耀眼也最引人深思的风景。
李调元缓步踏出轿辇,那一刻,仿佛整个天地都为之一静。他与老者之间,那相视一笑,不仅仅是两人心灵的微妙碰撞,更是对即将展开智慧交锋的默契期许。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落在乡间小路上,金色的光辉与斑驳的树影交织,为这平凡的场景披上了一层庄严而神秘的色彩。
他背负双手,步伐稳健,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岁月的回响之上。目光所及,是一片广袤无垠的田园风光,绿油油的稻田随风轻摆,宛如海浪般起伏,远处青山如黛,云雾缭绕,仿佛一幅精心布置的水墨画卷,缓缓展开在眼前。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香交织的清新气息,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更添几分生动与和谐。
就在这时,一缕炊烟悠然升起,自远处农舍的屋顶袅袅娜娜,它不急不缓,却以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穿透了所有的喧嚣与杂念,直抵李调元的心田。那炊烟,仿佛是大自然最质朴的笔触,在蔚蓝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面。它不仅是乡村生活的日常写照,更是灵感与智慧的火花,瞬间点燃了李调元心中的明灯。
“因火为烟夕夕多”,这简单的七个字,在李调元的唇边轻轻吐出,不仅是对老者上联的巧妙回应,更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情感的流露。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细腻感悟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老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敬佩,随即化为满脸的笑容,他连忙侧身让路,两人之间的较量,在这一刻,已不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而是智慧与尊重的交融,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共生的美好乐章。
次日,当晨曦初破晓,天边绽放出绚烂的霞光,如同战神披散的战袍,预示着不凡之日的降临,李调元一行,脚踏着坚实的土地,即将跨越历史的门槛,步入广州城那浩瀚无垠的繁华之中。就在这庄严而又微妙的瞬间,一场不期而遇的挑战,犹如天际突现的惊雷,轰然降临。
一群杂色骡马,如同斑斓的织锦,在赶马人粗犷而有力的吆喝声中,奔腾于轿辇之前,马蹄踏在坚实的石板路上,发出清脆而密集的声响,宛如天籁之音,在晨光中回荡,震颤着每一寸空气。赶马人的吆喝“沙马走沙地沙瓮沙马蹄”,不仅是简单的口令,更像是古老而神秘的咒语,穿越时空,回响在历史的长廊,等待着有识之士去揭开它那层层叠叠的秘密。
李调元立于队伍之首,目光穿透纷扰,直视前方那片未知的天地。他的心中,非但没有丝毫慌乱,反而是一片清明,仿佛已洞察了世间万物的本质。此时,他的视线被不远处的一幕深深吸引——小河悠悠,碧波荡漾,夕阳如血,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渔舟唱晚,歌声悠扬,与水面上的倒影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就在这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中,一只水獭悄然潜入水中,它那灵活的身躯在水中穿梭自如,每一次潜水都激起一圈圈细腻的涟漪。水獭捕鱼的瞬间,水花四溅,银光闪烁,仿佛是大自然最精妙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这一幕,“水獭钻水底水浸水獭皮”,不仅是大自然对李调元的馈赠,更是激发了他心中无尽的灵感与智慧,让他在这一刻,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了一体。
如此宏大而震撼的场景,加之细腻入微的环境描写,让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时刻,与李调元一同感受那份突如其来的挑战与突如其来的灵感,共同见证历史与自然的完美交融。
进入广州城,李调元仿佛踏入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周身被一股古老而繁华的气息紧紧包裹。夕阳如熔金般倾泻而下,将这座千年古城的青砖黛瓦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每一道光线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他换上轻便的便装,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旅者,悠然漫步于熙熙攘攘的市井之间,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欢笑声,还有远处隐约可闻的丝竹之音,交织成一首生动的生活交响乐。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刻字铺前,一块历经风霜的木质招牌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上面用苍劲有力的字体书写着“百年篆刻”,透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匠人精神。店内,胖老板正手持刻刀,专注地雕琢着一块玉石,每一次落刀都精准而有力,仿佛是在时间的脉络上刻下永恒的印记。就在这静谧而专注的氛围中,一场意外的智慧较量悄然上演。
胖老板以一枚新刻的印章为媒介,突然提出了对对的挑战,声音洪亮,穿透了周围的喧嚣,引得周围人群纷纷侧目。上联“弓长张立早章张公章子张用章”,字字珠玑,既含姓氏又寓职业,巧妙至极,令人拍案叫绝。李调元立于人群中,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他的视线不经意间掠过一旁,只见一位衣衫略显凌乱的朱秀才,正被一头顽皮的小猪拱得踉跄几步,脸上却带着几分无奈与自嘲的笑容。
灵感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瞬间在李调元心中闪耀。他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对手的尊重,也有对自己才思敏捷的自信。他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有力:“未撇朱反爪猪朱前猪后朱牵猪。”一语既出,四周顿时鸦雀无声,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这下联不仅完美对应了上联的结构与意境,更以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朱秀才的窘境,一语双关,既解了围,又巧妙地回击了挑战,展现了李调元非凡的智慧与才情。
此刻,整个市井仿佛都为之震动,人们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而李调元则在这份难得的闲适与自由中,继续他的漫步,留下了一段关于智慧与风度的佳话。
这一路上,李调元不仅以才情征服了广东的百姓,更以他的谦逊与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广州城内,关于他的趣对轶事被传为佳话,而他本人,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63出任学政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冬日的寒风带着南海的咸湿与北国的凛冽交织,十一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天际初破曙光,李调元踏着晨曦的微光,缓缓步入了这座繁华与古韵并存的南国重镇——广州。
城门外,古榕参天,枝叶间仿佛还挂着昨夜星辰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在晨光中映照出一片片翠绿欲滴的景致。城门巍峨,朱红与金黄的色彩在朝阳下更显辉煌,仿佛历史的重门在这一刻缓缓开启,迎接这位新任广东学政的到来。
踏入城内,喧嚣与繁华扑面而来,街巷纵横交错,商铺林立,人声鼎沸。商贩的叫卖声、马蹄的得得声、船夫的吆喝声交织成一首热闹非凡的市井交响乐。空气中弥漫着各式各样的香气:有来自异域的香料,混杂着本土的糕点甜香,还有远处海风中带来的淡淡咸味,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吸入这座城市的灵魂。
李调元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官服,威严而庄重,他的目光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落在远处珠江的水面上。江面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渔舟唱晚的景致与两岸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南国画卷。阳光洒在水面上,金光闪闪,仿佛无数颗宝石在跳跃,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让人心生敬畏,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美丽。
随着队伍缓缓前行,李调元心中既有即将肩负重任的沉重,也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好奇与期待。他知道,自己将在这片热土上,以清廉为笔,公正为墨,书写属于他的历史篇章,而这一切,都将在这片宏大而震撼的环境中,缓缓展开。
履新之日,李调元踏足这片南国热土,心中却难掩沉重。天际,夕阳如熔金般倾泻而下,将广袤的岭南大地镀上了一层辉煌而悲壮的金辉,仿佛连自然之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复杂与纷扰。四周,古木参天,枝叶间漏下的光斑斑驳陆离,却难以穿透那笼罩在学府与市井之上的阴霾。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声鼎沸,却难掩一股浮躁之气。商贩的叫卖声、学子的争论声、乃至偶尔传来的争执与谩骂,交织成一幅喧嚣而混乱的画卷。空气中弥漫着海鲜的咸香与未完全散去的书卷气息,这两种本应和谐共存的味道,在此刻却显得格格不入,如同此地学风与人心的双重矛盾。
步入考场所在之地,只见青砖灰瓦间,一股压抑感油然而生。高耸的院墙如同沉默的守卫,将一切光明与希望暂时隔绝在外。院内,古木参天,却遮不住那股从缝隙中透出的阴冷与幽暗。试场内,烛光摇曳,映照出一张张或紧张、或狡黠的脸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更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腐败气息。
李调元站在考场中央,环视四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愤慨与决心。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对知识的考验,更是对人性、对道德的拷问。若不以雷霆手段,澄清玉宇,此地将永远被这股不正之风所笼罩,学术的净土将沦为权谋与私欲的角斗场。
于是,他暗暗立下誓言,要以铁腕手段,整肃学风,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希望。夕阳下,他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仿佛一位即将踏上征途的勇士,誓要在这片混沌中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
古城的轮廓被夕阳染上了一抹庄严的金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变革蓄势待发。李调元立于城头之上,一袭长袍随风猎猎作响,他的身影在落日的余晖中拉长,显得尤为坚毅而孤绝。他目光如炬,穿透重重云层,直视远方,心中涌动着改变时局的壮志豪情。
随着他一声令下,《示诸生文》的颁布如同惊雷划破长空,其声振聋发聩,回荡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文字间,不仅透露出他对学子们的深切期望,更蕴含着对时代弊病的深刻剖析。这不仅仅是一篇文告,它是一把利剑,直指人心深处的虚伪与贪婪;它是一声号角,召唤着所有有志之士共赴这场净化灵魂、重塑秩序的征程。
街巷间,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或驻足聆听,或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期待,仿佛连风也带着几分肃杀之气,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而那些曾经沉浸在虚名浮利中的人们,此刻不禁心头一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与追求。
夜幕降临,古城并未因此归于沉寂,反而因李调元的整顿措施而更加灯火通明,人心激荡。月光如洗,洒在青石板上,反射出冷冷清辉,与城内炽热的变革之火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盏灯火下,都是一场关于自我反省与抉择的静默较量。
李调元深知,这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役,但他已下定决心,要以铁腕手段,清除一切阻碍教育公平与正义的障碍。他亲自巡查考场,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与决绝。在他的监督下,考场内外,风气为之一变,那些曾经嚣张跋扈的舞弊者,在正义的阳光下无所遁形,被一一揭露,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整个古城,乃至更广阔的土地上,都因李调元的整顿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人们开始相信,只要有人愿意站出来,勇于担当,那么再大的黑暗也能被驱散,再深的污泥也能被洗净。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夕阳下的坚定身影,以及那份沉甸甸的《示诸生文》。
在那段被历史铭记的岁月里,李调元的整顿措施犹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激荡着广东的每一个角落,唤醒了沉睡的学术之魂。天空仿佛也因这股正气而变得异常清澈,蔚蓝深邃,几朵白云悠然飘过,如同士子们心中那份对知识的纯粹追求,自由而高远。
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古朴的州县试场上,金色的光辉与斑驳的青石板路交相辉映,每一块石头都似乎承载着过往的沧桑与未来的希望。试场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纸张特有的清新,那是勤奋与智慧交织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士子们或低头疾书,笔尖在宣纸上跳跃,留下一行行工整有力的字迹,那是他们心灵的低语,是对学术无尽的热爱与执着;或蹙眉沉思,目光穿透书卷,仿佛在与古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汲取着知识的甘露。他们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格外坚毅,宛如即将破茧成蝶的勇者,准备迎接学海无涯中的每一次挑战。
随着李调元的铁腕治理,试场外,曾经喧嚣浮躁的气息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与和谐。街头巷尾,谈论的不再是枪手冒名顶替的丑闻,而是哪位士子又解出了难题,哪篇文章又引发热议。学术的清风,如同春日里温柔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这片土地,让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年后,广东的学风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士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他们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尔虞我诈,而是基于真才实学的良性竞争。学术氛围之浓厚,几乎可以触摸,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每一个有志于学的青年紧紧相连,共同编织着广东乃至整个中华学术的辉煌篇章。
李调元的整顿之功,不仅赢得了乾隆皇帝的赞赏,更深深烙印在了百姓的心中。他的名字,成为了公正与智慧的代名词,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广东,也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迈向了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学术新纪元。
然而,李调元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深知,整顿学风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改变广东的教育状况,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于是,他继续致力于推广教育、培养人才,为广东的繁荣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调元的故事在广东广为流传,他的刚直不阿、公正无私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坚守初心、秉持正义,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64章磊桥遇阻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话确也不错。李调元虽然博学多才,却也有被考难住的时候。就说他在任广东学政的时侯,就被难倒过一次。说来也真叫人难以置信,把他难倒的既不是纵横善辩之人,也不是经纶饱学之士,而是一个小小不过七岁的孩童。原来李调元在任时,家并不住在衙内,而住在城外数里远的地方。他每日回家或上衙,都要经过一座由三块巨石砌成的石桥,名曰“磊桥”,取三石搭成的形意。
一天,李调元回家过桥,正好一孩童在桥上砌石玩戏。随从喝道急,轿夫走得快,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他用三块小石头戏搭成的小石桥踏倒了。孩童不依,拉着轿夫索赔。轿夫吆喝道:“放手,轿内坐的是学政李大人。”孩童一听,反而把轿夫拉得更紧了,提高声音说:“听说李大人很会对对,我今天就要跟他对对,如对上了,就放他过去;如对不上,就得还我的磊桥来。”李大人忙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活泼天真,眼含智慧,满脸稚气,十分可爱,便温和地说:“你且把上联出来。”孩童说:“就以此为联——踏倒磊桥三块石。”
李调元开始以为不过是随口俚语,觉得好对。不料一想再想,一时竟想不上来。沉吟甚久,还不成对。便歉然地对孩童说:“我一时竟想不上来,待我回去想想,明早在桥上答你。”李回到家里,左思右想,仍对不上,坐立不安,在房里踱来踱去。他夫人一旁剪鞋样,见丈夫心神不安,问他何事。李调元将桥上遇到的事告诉了夫人。夫人又问是什么绝对使他这样为难?李调元才说出是“踏倒磊桥三块石”一对。夫人说:“这有何难对,‘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得啦。”李调元一听大喜,连声称妙。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乘轿过桥时,孩童已在桥上等候着了。李说:“我已对上‘剪开出字两重山’。如何?”孩童拍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不是你对的?”李调元吃了一惊,忙问:“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对的?”孩童说:“你又不用剪刀,不会想到‘剪’字。你怎么不用‘劈’字,劈开出字两重山?多大器啊!”李调元只好承认了。
李调元见他悟性过人,十分喜爱,就说:“你真聪颖。我也给你出个对。”随手指着桥头大树说:“老树千年。”答道:“昙花一现。”李调元一听默然,感到有种不祥之兆。回衙后,便命人把孩童父亲请来,拿出自己俸银两百两,要他送子入学,并说他儿子将来定可胜过自己必成大器。
他离任回京后,仍时时惦念这孩童。几年后因公外出,又绕道广东去探望童子,不料这孩童竟已因病夭折。他便亲自到孩童坟上吊唁,并续前对为挽联,给孩童立在坟前。联是:
昙花一现,怜尔有才偏早逝
老树千年,愧我无能却后凋
李调元爱才谦逊,推人自抑之情传为美谈。
他任职期间,不仅致力于设立书院,推动文化传播,培育人才,使得好学之风在广东蔚然成风,而且为官清正,体恤民情,深受士林和普通百姓的敬爱。然而,正如古语所说,树大招风,他的才华与名声也引来了不少嫉妒与挑衅。
一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几位外籍幕客与本地举子相约郊外游玩。他们特意邀请李调元同行,看似一场风雅的文士聚会,实则暗藏玄机。李调元见请柬上列出的都是文苑中人,以为是一场文化雅集,便欣然应允。
一行人来到一个山水相依、竹林茂盛的幽静之地。他们沿着山溪旁的山崖小路前行,谈笑风生。转过一个山腰,突然见路中断,悬崖如削,只有溪水潺潺从崖涧间流过。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大字,笔力苍劲,似黄山谷笔法。崖下石碑上则刻着一行字:“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这行字文不成文,诗不像诗,众人皆不解其意。
此时,一位幕客与举子相视一笑,举子便指着石碑,以挑衅的口吻讲述了一段传说。他说这原本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黄山谷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考苏东坡所出的半联。苏东坡竟未能对出,只得请黄山谷将上联刻于石碑,以示自抑并求下联。
众人听罢,纷纷看向李调元,期待他能一展才华,为苏东坡洗雪前耻。李调元心中明镜,知道这是他们设下的圈套,意在难倒自己。然而,他并未显露半点慌张,反而镇定自若,略一沉思后笑道:“诸位差矣!苏学士不对下联,而要黄山谷将上联书刻于石碑,实际上这下联苏学士不是早已对好了吗?何须再对!诸君何相欺之甚?”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不解其意。李调元继续说道:“对句最讲究即景生情,有情才能成联。苏学士为即景而立此意对,意对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他稍顿片刻,便指着石碑道:“照情景论,这下联应为: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一听,顿觉妙绝,无不叹服。这下联既与上联相呼应,又巧妙地点出了石碑上的文字与实景之间的虚实关系,实在是高明之极。那些原本想难倒李调元的幕客和举子此刻都感到羞愧难当,无言以对。
李调元自此次妙解意对之后,虽然名声更盛,但他却并未因此沾沾自喜。相反,他深感恃才招损的道理,于是开始谢绝交游,专心闭门读书。然而,那些心怀嫉妒的官僚士子却并未因此罢休,他们仍在暗中谋划着如何再次羞辱李调元。
但李调元却早已看透这一切,他心知只要自己保持谦逊和谨慎,不给他人可乘之机,便能安然度过这些风波。他继续致力于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事业,为广东的文化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那些曾经试图挑衅他的人,也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认识到了李调元的才华与品德,最终都对他表示了敬意和佩服。
时隔不久,正值权臣和保举一人踏上了赴任两广巡按的征途。他们穿越茫茫原野,向着广东的方向疾驰而去。那巡按大人的马车,宛如一头雄狮,在黄土路上驰骋,卷起一片尘埃。
广东之地,历来便是繁华富庶之所,此时更是热闹非凡。街道上,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络绎不绝。远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然而,在这繁华与宁静交织的背后,却隐藏着暗流涌动。巡按大人的到来,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打破了这平静的局面。他原是个落第举子,因趋炎附势,得以花银子买得“赐从进士”的功名。这“从进士”虽略等于进士,但终究不是中榜正牌,因此他心中总是怀着一份不甘和妒意。
他久闻李调元的才名,心中更是妒火中烧。他想象着李调元那才华横溢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挑战欲。他决心要在广东这片土地上,与李调元一较高下,以证明自己的才华并不逊色于他。
此刻的广东,仿佛成了一片战场,充满了紧张与期待。而巡按大人的到来,更是为这场即将到来的较量增添了几分戏剧性的色彩。
他一到广东,便仿佛踏入了一个风云激荡的江湖世界。四周的环境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与复杂的人际纷争。街道两旁,古朴的店铺鳞次栉比,古砖古瓦在夕阳的余晖下闪耀着沧桑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海鲜的鲜美,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繁华与热闹。
然而,在这表面的繁华之下,却暗藏着无数双嫉妒与仇恨的眼睛。那些素来妒恨李调元的僚客士子,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毒蛇,吐着信子,窃窃私语。他们的声音在街头巷尾回荡,犹如一把把尖锐的刀,刺向李调元的名誉。
他听闻这些诋毁与攻击,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斗志。他决计亲自出马,与李调元较量一番,用才华与智慧来折服这位才子。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给自己这个“从进士”的称号增添些分量,让世人见识到他的真正实力。
巡按公毕回京的前一天,地方官按照惯例设宴为他饯行。宴席上,灯火辉煌,觥筹交错。然而,在这欢聚的氛围中,却隐隐透着一股紧张与期待的气息。因为大家都知道,明天的较量将是一场轰动全城的大战,而这场大战的胜者,将在这广东的江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巡按的话语在宏大的宫殿内回荡,每一字每一句都像是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金碧辉煌的宫殿,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更加庄重而神圣,每一块金砖、每一片琉璃瓦都仿佛在低语着历史的沧桑。
宫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巡按的话如同冰冷的箭矢,直刺李调元的心头。总督某公,那位威严而显赫的恩师,在李调元的记忆中一直如同高山般屹立不倒。然而此刻,这座高山却被巡按的话语撼动,似乎有崩塌之势。
李调元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的怒火在胸中熊熊燃烧,仿佛要将整个宫殿点燃。他紧紧握住手中的茶杯,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心中的怒火,然后缓缓开口。
“眼见是实,耳闻是虚。”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如同山间的溪流,虽然平静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他的眼神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仿佛要将巡按看穿。
“果如此,亦只奴婢辈才能亲睹,大人何以得知?”他的如同反问雷霆般炸裂在宫殿内,让巡按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李,调仿佛元的连语气空气中都充满了讥诮和嘲讽,仿佛在嘲笑巡按的无凝固知和轻信。
此时,宫殿内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了一般。李调元的怒气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在宫殿内肆虐。而巡按则如同被火焰包围的猎物,无处可逃。
这场对话仿佛是一场宏大的战争,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却充满了紧张和刺激。李调元的智慧和勇气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用自己的言语捍卫了恩师的尊严,也让巡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巡按面红耳赤,但仍不甘心,盛气凌人地说,姑且以此为题,再对一联。随即出句道:德高望重,奈何与如夫人洗脚?李调元沉气按怒,抗声对道:学浅才疏,落得赐从进士出身!真是对得又绝又巧,挖苦得也惨也酷,巡按的脸气成了紫色,羞得无地自容。

65刻碑意对
李调元任广东学政不久,他的名声便很快传遍了当地,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拜访,希望能与他一同品茗论道、赏花赏月。
某日,一群文人相约郊游,李调元也欣然前往。他们漫步于青山绿水之间,谈笑风生,好不惬意。行至一处陡峭的崖壁前,只见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似乎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崖下路旁,则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们纷纷驻足观赏,其中一人解释道:“这便是宋朝时苏东坡学士、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留下的遗迹。当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这个上联,但苏学士苦思冥想,却始终对不上。于是,他便请黄山谷将上联刻于此碑,以示自己的敬仰之情,并期待有朝一日能有人对出下联。”
众人听罢,无不感叹苏东坡的才情与谦逊。李调元却微微一笑,说道:“其实,苏学士早已对出了下联,只是他采用了意对的方式,将答案藏于请黄山谷刻字的行为之中。”
众人闻言,纷纷露出疑惑之色。李调元却不急不躁,缓缓说道:“你们看,这石碑不就是最好的下联吗?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这不正是对‘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的完美回应吗?”
众人听后,恍然大悟,纷纷拍手称绝。他们感叹李调元的才情与智慧,更对苏东坡的巧妙意对赞不绝口。
这次郊游,不仅让李调元与当地的文人墨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让他对苏东坡的才情与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而这段关于刻碑意对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时光荏苒,李调元在任上勤勉尽职,他的名声也越发响亮。
在醒园的一角,静静地陈放着一件奇特的物品——一个黄荆树根。这树疙瘩,大如华盖,重达数百斤,它的盘根错节,模样奇巧,宛如一件天然的艺术品。而它,正是李调元在广东主考罢职后,带回老家的纪念物。
李调元,一个诗文出众,才压三江的才子。他的才华如同璀璨的星光,璀璨而耀眼,却也引来了无数的嫉妒。他在官场中,不善阿谀逢迎,更不屑于随波逐流,因此,他的才情与傲骨,都让他在同僚和上司的眼中显得格格不入。
他的调任广东主考,原本是他仕途上的一次重要机会,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不久,便有人谎奏他恃才傲物,轻慢皇室,勒索考生,贪污中饱。乾隆皇帝对李调元的不满如同乌云般压顶,他欲罢李调元的官,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于是,他派了一位钦差大员去广东调查此事。
这位钦差大员,对李调元的遭遇深感同情。他深知官场的黑暗与险恶,更明白李调元的无奈与悲愤。他试图寻找一个对策,来解救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然而,皇帝的意图他却更清楚,他知道,他所能做的,也只是尽力而为。
当钦差大员将调查结果如实相告时,李调元却出人意料地一口承认了所有的罪名。他冷笑一声,说自己贪污了“黄金三千两”。钦差大员明知这只是李调元的气话,但他却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心。他只能无奈地上了一道模棱两可的奏章,为李调元求情。
终于,李调元卸任回家。在十里长亭,钦差大员为他饯别。他握着李调元的手,问道:“年兄两袖清风,三千两黄金又在哪里?”李调元微微一笑,指着身旁的黄荆树疙瘩说:“那不是赃物?何止三千两!”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嘲讽与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解脱与豁达。
说罢,他放声大笑,那笑声如同夏日的暴雨,冲刷着心中的尘埃与污垢。他笑得如此痛快淋漓,仿佛要将所有的委屈与不公都笑出体外。而钦差大员,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惋惜。
黄荆树疙瘩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仿佛成了李调元人生中的一道印记,记录着他的才华与傲骨,也记录着他的无奈与悲愤。而醒园,也因为有了这个黄荆树疙瘩,变得更加充满了故事与韵味。
66章小店题对
李调元任广东学政的两年间,足迹遍布山川湖海,深入民间,搜集民歌民谣,致力于民间文化与民俗的采风工作。某日,他走进一家小吃店,想要品一口热茶,缓解旅途的疲惫。
这家小吃店坐落在一条寂静的街角,门脸古朴,木质的招牌略显斑驳,似乎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店内陈设简单,几张木桌木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对老夫妇忙碌着,但顾客寥寥,生意显然不太景气。
李调元走进店内,店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老夫妇见有客人来,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李调元落座后,请老伯拿出纸笔,打算为小店写一副对联,以招徕更多的顾客。
老伯忙不迭地取出纸笔,摆放在李调元面前。李调元铺好纸,蘸足墨,正要下笔,老婆婆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走了过来,笑眯眯地请他趁热享用。
荷包蛋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李调元接过碗,感受到那温暖的温度透过碗壁传递到手掌,仿佛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他轻轻吹了吹荷包蛋上的热气,一口咬下,鲜嫩的蛋白和香浓的蛋黄在口中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李调元一时走了神,竟挥笔写下五个大字:两个荷包蛋。写完才发觉有误,禁不住哈哈笑道:“我怎么随笔写了这几个字?不妥,不妥!请再拿纸来吧!”老大伯忙说:“我只有一张万年红纸,裁成三条了,没有多余的。”
此刻,四周环境宏大而震撼,仿佛与李调元的失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身处一座古老的庭院之中,四周是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红墙绿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庭院的中央,一棵古老的梧桐树高耸入云,枝繁叶茂,仿佛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天地。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伴随着远处传来的鸟鸣,构成一曲自然的交响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给整个庭院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梦幻。
在这宏大而震撼的环境中,李调元的笑声显得尤为突出。他笑着摇了摇头,将手中的笔放下,目光转向那张已经写满字的万年红纸。红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李调元略一思索,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心想,索性就写个现成的吉祥话吧。他挥毫泼墨,字如游龙,行云流水般写下:“一张万年红”。那字迹,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岁月与厚重的历史,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老伯伯一看,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声夸赞道:“好,好!”那“好”字,如同回荡在空气中的钟声,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接着,李调元又提笔写出了横披:“好好”。那两字仿佛闪耀着金光,悬挂在小店的门前,为这片平凡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自此,小店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笼罩,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自从小店贴出这副对联后,整个小镇都沸腾了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观看李调元的墨宝。他们围绕着小店,议论纷纷,惊叹不已。门前的街道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凡。那些行人,有的驻足观赏,有的拍照留念,还有的则低声议论着李调元的才华与名气。
看过名人题写的对联之后,人们自然免不了要进店里打听李调元的故事。他们围坐在桌前,听着店主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李调元的传奇经历,脸上洋溢着敬佩与羡慕的神情。而店主也乐于分享这些故事,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