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李调元(长篇历史小说)第二部67-71章
袁竹著
作者简介:作家袁竹,笔名袁语奏,石竹山人,四川德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逍遥画派创始人,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入库人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授权中国书画名家工作室,《中华英才》半月刊人物风采独家专访百年英才系列人物之一;cctv央视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国画研究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新华社主管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9版)入编者, “百度百科”“秒懂百科”“今日头条百科”“360百科”收录词条。袁竹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书画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他的艺术造诣不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作方向,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新的尝试丶新的探索,用国际视野来发展国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他提出新时代国画要走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之路的理念,独创“豹纹斑”、“牛毛纹”两个皴法,将中国画精髓“写意”与世界主流艺术抽象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逍遥山水风格。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大红袍品牌精装图书,2022年8月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活页教材,2023年3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袁竹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怪才李调元》《梁启超》《康有为》《蔡元培》《王国维》《大师齐白石》《一代宗师黄宾虹》《张大千》《一代大师黄筌》《逍遥山水醉华夏》等。
第68章对联救命
晨曦初破的清晨,广东城外的小河边,薄雾轻绕,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李调元,这位在任的广东学政,身着便服,头戴斗笠,扮作一位游历四方的算命先生,漫步于这宁静的河畔,心中却藏着对学问无尽的探索与热爱。他的步伐轻盈,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之奥秘。
正当他沉浸于这份难得的闲适之中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只见一位身披红绸,头戴金花的青年秀士,神色慌张,如同被命运之轮猛然推动,直奔向那波光粼粼的河面。他的眼中满是绝望,仿佛整个世界都已崩塌,唯有那冰冷的河水能成为他最后的归宿。
李调元见状,心中一惊,连忙加快脚步,几乎是在秀士跃入河中的前一刻,一把抓住了他的衣袖。两人四目相对,秀士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深深的羞愧与无助。
“世兄,你正值青春年华,前程似锦,何故如此轻率?”李调元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如同春风化雨,渐渐抚平了秀士心中的波澜。
那秀士仰天一声长叹,其声如暮鼓晨钟,回荡在苍茫的天际之下,仿佛连天际的云朵都为之动容,缓缓聚拢又散开。他缓缓蹲下,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拉长,与大地融为一体,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最终化作晶莹的珠链,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被大地贪婪地吸收,只留下斑驳的痕迹。
李调元站立如松,面容严肃而诚恳,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位同窗深深的同情与理解。而那位秀士,在李调元的鼓励下,终于鼓起勇气,满面羞愧地开口。
原来,这位秀士自幼与城西的表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早已私定终身。此番省考,他更是一举夺魁,成为了解元,本应是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而昨日,更是洞房花烛,双喜临门,本该是人生最幸福的篇章。然而,就在这幸福满溢的时刻,新娘却突然出了一对:
“鳝长鳅短鲢有耳滑溜溜一串”
夜色如墨,星辰点点,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笔触,在幽邃的苍穹中勾勒出一幅幅神秘莫测的画卷。月光如洗,倾泻而下,将古老的宅院镀上了一层银辉,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风,带着几分凉意与不羁,穿梭于廊檐之间,发出低沉而悠长的呜咽,与远处偶尔传来的犬吠交织成一首古老而苍凉的夜曲。
洞房之内,红烛高照,将室内映得一片喜庆而温馨,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紧张氛围所打破。这秀才,身着华服,眉宇间凝聚着不凡之气,初时以为不过是寻常婚嫁之夜,以诗词歌赋为乐,权当风雅之举。然而,当那民间趣对如清泉般潺潺流出,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智慧,他方知此中藏有乾坤,非书卷所能尽述。他立于洞房门槛之外,身影被拉长,与夜色融为一体,显得格外孤寂而执着。四周,是精心布置的庭院,花影婆娑,暗香浮动,但此刻,这一切美景都似乎成了他心中焦虑的映衬。他闭目沉思,试图从过往的学识中汲取灵感,却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粒微尘,搜尽枯肠,终是徒劳。
焦急之下,他挥手喝退了身旁不知所措的丫环,独自一人在洞房门口踱起了步子,一圈又一圈,脚下的石板路仿佛被他的脚步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时间悄然流逝,从子时的静谧到午时的热烈,阳光逐渐穿透云层,洒在他的肩头,金色的光辉与他脸上的汗水交相辉映,映照出他内心的不屈与挣扎。
整个宅院,在这一刻,仿佛都沉浸在了这场无声的较量之中。风,似乎更加猛烈了,吹得树叶哗哗作响,如同万千观众在为他加油鼓劲;而那远处偶尔传来的鸟鸣,又似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慰藉,提醒着他,灵感或许就藏在这不经意间。
让人不禁为这秀才捏了一把汗,同时也为这民间趣对所蕴含的魅力所折服。在这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那么沉重而充满期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那一刻——当他对出下联,绽放出智慧与才华的光芒。
事情传出,宾客中有同情的,有窃笑的,有奚落的,秀才越想越急,越急越羞,又恨新娘无情无义,出此绝对,不如一死。因此,趁家人不防,打开后门,跑到河边寻起短见来了。
"哈哈哈哈……有趣!有趣!"李调元听完,大笑起来:"世兄,你真是放着美美的新郎不当,为了一对,竟来找死。这又何必呢!"
秀才一听,睁眼细看,这算命先生气度不凡,赶忙一揖到地:"多谢先生指教,小生茅塞顿开,再也不想寻死。只是,这幅对子"
李调元听后,不禁哑然失笑,他深知学问之道,在于广开才路,而非拘泥于书本。于是,他轻轻拍了拍秀士的肩膀,笑道:“世兄,你可知学问如海,无边无际?这民间趣对,正是生活之智慧的结晶,何须为此而轻生?且让我为你解此难题。”
说罢,李调元顺手从岸边折下一根嫩绿的柳枝,以地为纸,以枝为笔,在湿润的沙地上缓缓勾勒出下联:“龟扁鳖圆蟹无头,硬壳壳三个。”字迹虽略显粗犷,却自有一股洒脱不羁之气,与上联的生动形象相得益彰,引得周围偶尔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赞叹不已。
秀士见状,眼中顿时绽放出希望的光芒,他激动地握住李调元的手,连声道谢:“先生真乃神人也!此联一出,小生定能挽回颜面,更感激先生救命之恩,让我重拾生活的勇气。”
两人相视一笑,所有的误会与尴尬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秀士决定立即返回家中,将这对联告知新娘,并承诺今后将更加勤奋学习,广开才路,不再为小事所困。
而李调元,望着秀士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欣慰。他深知,自己今日之举,不仅救下了一条生命,更点燃了一个年轻学子对学问与生活的热爱之火。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将继续以学政的身份,引领更多的学子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第69章弟中进士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皇宫的琉璃瓦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紫禁城的每一处都洋溢着庄重而神秘的氛围。这一年的乾隆皇帝,已经是威震四方的帝王,他的统治下,国家昌盛,百姓安乐。然而,在这盛世之下,也有着无数人的命运交织,上演着各自的故事。
就在这一年,李调元从弟李鼎元,以其过人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进士三甲的第一名。这一年,他年仅二十九岁,风华正茂,未来可期。他的中举,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他家族的骄傲。
李鼎元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便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的家族中,不乏才子佳人,而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自幼便怀揣着治国安邦的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为家族带来荣耀。
中进士后,李鼎元顺利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翰林院的日子里,他勤奋好学,虚心向各位前辈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他的才华和勤奋,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的仕途一片光明。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就在李鼎元入翰林院的次年,他的妾室马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女儿的出生,给李鼎元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国家、为家族做出贡献的决心。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女儿出生的不久后,李鼎元便接到了家族的急报,他的家乡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乡亲都陷入了困境。听到这个消息,李鼎元心如刀绞,他立刻向皇帝请旨,希望能够回乡救灾。
皇帝得知此事后,对李鼎元的忠诚和担当表示赞赏,并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李鼎元匆匆告别了刚刚出生的女儿和妾室马氏,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在回乡的路上,李鼎元目睹了家乡的惨状,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他立即组织起乡亲们,开始了救灾工作。他亲自到田间地头查看灾情,安抚受灾的百姓,筹集救灾物资,组织人员修建被毁坏的房屋和农田。
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的信心逐渐恢复,家园也慢慢重建起来。李鼎元的善举和担当,赢得了乡亲们的深深敬意和感激。
然而,李鼎元的救灾工作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灾害严重,救灾物资匮乏,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求援助。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最终,在李鼎元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家乡的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家园也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李鼎元的善举和担当,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也让他在朝廷中得到了更高的声誉和地位。
回到翰林院后,李鼎元继续着他的仕途生涯,他的才华和品德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赞赏。他的女儿也在家人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成为了他生活中最大的慰藉和骄傲。
他先授翰林院检讨,后充任内阁中书。清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大清藩属琉球国(今属日本国冲绳县)中山王尚穆世孙尚温表请袭封。嘉庆五年(1800年),李鼎元过海奉使赴琉球,遍游琉球国诸岛,成《使琉球记》6卷。嘉庆六年(1801年)春,回朝复命,擢升宗人府主事,旋改兵部车马司主事。嘉庆十七年(1812年),李鼎元重游江淮,卒于江苏邗江盐运使司廖瀛(今四川省遂宁市人)府上,享年64岁。
在李鼎元的一生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和家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责任。
第70章罗江鳜鱼
在古老的罗江境内,蜿蜒流淌着一条如丝带般柔美的河流,人们称她为纹江,又或称她为罗纹江或罗江。而在现今,她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凯江。这条河流不仅滋养了罗江的土地,更孕育了一种奇特的生灵——鳜鱼。
鳜鱼在纹江中自由游弋,它们与众不同的外貌令人过目难忘。那大大的鱼嘴,仿佛能吞噬一切;鱼头像是一个空壳,轻盈而又神秘;四个鳃帮子犹如四张小扇子,在水中轻轻扇动;鱼背呈现出鲜亮的黄绿色,与鱼腹的灰白色形成鲜明对比,全身布满了深浅不一的黑斑,仿佛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而鳜鱼的肉质,更是让人赞不绝口。细嫩、鲜美,每一口都仿佛能品尝到自然的馈赠。因此,鳜鱼成为了罗江人餐桌上的珍品,每逢佳节或重要场合,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然而,这种鳜鱼的起源却充满了传奇色彩。据传,它是由罗江才子李调元从外地引入的。他曾任广东学政,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一颗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心。
一日,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李调元应朋友之邀,欣然前往其府上做客。朋友知他好食鱼鲜,特地准备了纹江鳜鱼招待。此鱼非比寻常,嘴大如斗,四鳃明显,背部黄绿相间,腹部灰白如银,肉质细嫩,滋味鲜美,且无飞刺,实乃鱼中珍品。
席间,李调元对这纹江鳜鱼赞不绝口,连声称妙。朋友见状,笑道:“此鱼乃我亲手所养,池中尚有许多,若先生喜欢,我可日日差人送至府上。”李调元闻言大喜,正欲道谢,朋友却话锋一转,道:“只是,我有一事相求。这纹江鳜鱼池边,我曾得一上联,苦思良久,却未能对出下联。若先生能对出,这鱼我便日日送上。”
李调元一听有联待对,顿时来了兴致,忙道:“愿闻上联。”朋友便领着李调元来到鱼池边,指着池中悠游的鱼儿,吟道:“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
此联巧妙地将鱼与草相互戏耍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李调元听罢,不禁点头赞叹。然而,要对此联却非易事。他反复吟咏,试图找到合适的对句,却始终未能如愿。朋友见状,忙道:“先生不必强求,先拿鱼去,改日再对不迟。”
李调元却是个极有原则之人,他摇头道:“多谢盛情,但我既应下此事,便需对出下联,方可心安。鱼且留在此处,待我对出下联,再来取鱼。”说罢,便告辞回府去了。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一日,李调元出城游春,只见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油菜花开得正盛,一片金黄,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他漫步于花间小径,忽见一农家姑娘在田埂上疾行,满身都是金黄色的花瓣,仿佛与这春日融为了一体。
此情此景,让李调元心中一动,灵感乍现。他急忙回到家中,挥毫泼墨,不一会儿便写出了下联:“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此联既对仗工整,又意境优美,与上联相得益彰。
李调元命人将这下联送至朋友家中。朋友展纸一看,只见下联笔走龙蛇,气势非凡,不禁拍案叫绝。他感慨道:“一比对句,竟如此认真,真是一个虚怀若谷的有心人!”
自此以后,两人友谊更加深厚。而那纹江鳜鱼,也成了两人友谊的见证。每当朋友送来鲜鱼时,李调元总会想起那日鱼池边的对联趣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李调元带着鱼种回到罗江,将它们放养在家门口的半月塘里。那些鳜鱼在半月塘中欢快地生长,仿佛找到了新的家园。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此时悄然转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半月塘的水位暴涨,鳜鱼们顺流而下,游入了纹江之中。
从此,鳜鱼在纹江中繁衍生息,成为了罗江的一道独特风景。而让人惊奇的是,这种鳜鱼在纹江中生长得格外肥美,但一旦离开罗江的水域,它们的颜色和形态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时光荏苒,罗江鳜鱼的名声渐渐传遍了四方。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罗江,只为品尝这美味佳肴。而罗江鳜鱼也因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认可,2020年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殊荣。这是后话。
罗江鳜鱼在李调元的传播下,逐渐为人所知。每当提及鳜鱼,人们总会想起那位将鱼种带回罗江、让鳜鱼在纹江中繁衍生息的李调元。他的智慧与才情,不仅体现在刻碑意对的巧妙上,更体现在他对家乡、对自然的深深眷恋与呵护之中。
如今,每当夕阳西下,纹江之上波光粼粼,仿佛有千万条鳜鱼在水中嬉戏。它们不仅是罗江的自然奇观,更是罗江人民心中的骄傲和自豪。而那段关于李调元和鳜鱼的传奇故事,也被后人代代相传,成为了罗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71章诗意广州
李调元的足迹如同星辰般璀璨,两度跨越千山万水,直指那繁华与机遇并存的南国明珠——广州。乾隆三十九年,天际初露曙光,李调元身负皇恩,作为副主考踏上了前往广东的征途。彼时,珠江水面波光粼粼,仿佛万千银蛇舞动,映照着天边绚烂的朝霞,将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染上了一层辉煌的金边。船只穿梭其间,帆影点点,伴随着阵阵海风送来的咸湿气息与远处渔歌的悠扬,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南国画卷。及至广州城下,但见城墙巍峨,高耸入云,青砖古瓦间透露出岁月的沧桑与不朽。城门大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各式商贾云集,来自五湖四海的货物琳琅满目,色彩斑斓,仿佛整个世界的繁华都汇聚于此。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丝绸的柔滑、以及各式香料的奇异芬芳,交织成一首宏大的感官交响乐,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四年后,当李调元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已历经风雨洗礼,更加坚韧不拔。此时身为广东学政的他,目光如炬,步伐坚定,仿佛能穿透世间一切浮华,直视本心。广州依旧繁华,但对他而言,这一切外在的喧嚣已无法动摇他内心的宁静与坚持。“犀贝龙珠非我志,我生原是赤贫身”,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是对过往风波的淡然处之,更是对自我信念的深刻诠释。他深知,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权势与财富,而在于那份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赤子之心。
在这片宏大而震撼的南国天地间,李调元以他的智慧与勇气,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的身影,与广州的繁华、与历史的洪流交相辉映,成为了后人心中永恒的丰碑。
两下广州,李调元踏足之地,皆化作笔下波澜壮阔的画卷,其笔触之下,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交织成一幅幅宏大震撼的史诗。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用灵魂触碰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让后世之人得以穿越时空,亲历那份震撼心灵的壮丽。
山川之美,于他而言,是天地间最不羁的笔触。巍峨的山峦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其间,仿佛是天地间最神秘的守护者,静默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苍翠欲滴的林海之上,金光与绿意交织,每一片叶子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视,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和谐。
江河奔腾,水声轰鸣,如同千军万马般壮阔。每到九江落潮之时,江面豁然开朗,波光粼粼,渔舟唱晚,南人围坐而食鱼生,欢声笑语中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那鱼生晶莹剔透,搭配着各式调料,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挑逗,也是对这片水域丰饶的颂歌。
而谈及风土人情,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南越之地,炎热潮湿,却也因此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南越炎方带湿潮,沁心日日食甘蔗”,甘蔗林里,一片片翠绿中藏着甜蜜的秘密,咬下一口,清甜入心,仿佛能瞬间驱散所有的暑气与疲惫。家家户户门前,珊瑚岛般的奇石高挂于碧玉笼中,既是装饰,也是身份的象征,展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富足与雅致。
李调元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南越世界的大门。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深厚的故事与情感,让人在震撼之余,更添一份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向往。
广州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珠江之畔,其风貌之壮丽,民风之热情,无不令人心生震撼。
晨曦初破,天边泛起鱼肚白,广州城便在轻纱般的薄雾中缓缓苏醒。街道两旁,古木参天,绿叶间漏下的斑驳光影与石板路上的水珠交相辉映,闪烁着点点金光。此时,家家户户的窗棂后,隐约可见广州夫娘们正精心装扮,高髻如云,或插素馨之清雅,或佩瑞香之馥郁,每一缕香气都似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温婉与雅致。她们的手指,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纤纤红甲在阳光下更显妖娆,仿佛能轻易勾起过往行人的无限遐想。
随着日头高悬,广州城迎来了它最为繁华的时刻。十三行内,商贾云集,人声鼎沸,一派繁荣景象。来自西洋的奇珍异宝琳琅满目,色彩斑斓,从精致的瓷器到璀璨的珠宝,每一件都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新出武彝茶百饼,香气四溢,弥漫在整个街区,那醇厚而深长的味道,仿佛能瞬间穿越千山万水,勾起人们对远方世界的无限向往。
而在这繁忙的交易之中,花边钱满,银铃般的笑声与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生动的市井交响乐。阳光透过密集的屋檐,洒在繁忙的街道上,将一切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使得这古老的商业街区更添了几分现代与活力。
夜幕低垂,广州城并未因此沉寂,反而更添了几分神秘与魅力。灯火阑珊处,珠江水面上倒映着点点灯火,波光粼粼,如同银河落入凡间。远处,广州塔以它那独特的身姿,傲立于夜色之中,灯光璀璨,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这座城市的未来与梦想。
如此广州,不仅以其好客的民风、时尚的妆容令人印象深刻,更以其繁荣的商业、宏大的城市风貌,震撼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心灵。
李调元以诗为舟,穿梭于蜀地的巍峨与江浙的温婉之间,直至岭南的葱郁深处,每一处风景皆是他心灵之镜的映射,宏大而震撼。
蜀地,他的心灵故乡,山川以雄浑之姿矗立,云雾缭绕间,仿佛是天神遗落的画卷。碧峰如簇,苍翠欲滴,阳光穿透薄雾,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金辉与绿意交织,绘就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奇观。溪流潺潺,水声清脆悦耳,如同天籁之音,洗涤着旅人的心灵,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份来自远古的呼唤与眷恋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香气,每一次呼吸都是对生命最纯粹的礼赞。
转而东行,踏入江浙之境,这里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柔美画卷。湖光山色间,多了几分温婉与雅致。烟雨蒙蒙时,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轻纱似的薄雾轻抚过每一寸土地,万物似乎都笼罩在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之中。古桥流水,人家枕河,每一处景致都透露着浓厚的人文底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在耳畔轻轻回响。李调元漫步其间,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无尽的陶醉与欣羡,他的笔触因此更加细腻,每一句诗都是对这份柔美与鼎盛的深情颂歌。
最终,李调元踏上了岭南的土地,这里是他为官治所,亦是另一番风貌的展现。热带雨林的繁茂,让这里的每一片叶子都显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中隐藏着无数生命的奥秘。阳光透过密集的树冠,洒下斑驳陆离的光点,与地面上五彩斑斓的花朵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李调元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不惜笔墨,认真记录下每一份独特的美丽与感动,让岭南的风情在他的笔下得以永恒。
如此,李调元在不断地行走与记录中,不仅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壮丽多姿,更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寄托了自己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的诗,如同一条条穿越时空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读者在震撼与感动中,共同领略那份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蛱蝶词》所绘之境,非寻常之景,乃是一幅波澜壮阔、直击心灵的画卷。天际之下,无垠的旷野铺展开来,仿佛是大自然最豪迈的笔触,勾勒出一片苍茫与辽阔。夕阳如血,将天边染得绚烂而悲壮,每一缕光线都似承载着无尽的乡愁,缓缓沉入地平线之下。
就在这片被夕阳染红的天地间,一只蛱蝶翩然而至,它身披斑斓彩衣,如同从远古神话中逃逸的精灵,穿梭于现实与梦幻的边界。它的翅膀轻轻拍打着空气,每一次振翅都似乎激起了层层涟漪,不仅搅动了周遭的微风,更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蛱蝶,不再是简单的生灵,而是化作了跨越千山万水、传递深情的使者,自故乡的温柔乡中翩跹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童年的记忆,轻轻落在诗人的肩头。四周,万物似乎都静默了,只为聆听这无声的对话。风,变得格外温柔,它轻轻绕过蛱蝶轻盈的身躯,又悄悄拂过诗人的发梢,带来一丝丝凉意,却也夹杂着远方家的味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泥土的清新,那是故乡独有的气息,让诗人的眼眶不禁湿润起来。
此刻,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一人一蝶,他们的灵魂在这一刻交织、共鸣。诗人凝视着蛱蝶,眼中既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也有对现状无奈的叹息。他的思绪随着蛱蝶的翻飞而飘远,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回到了那个充满欢笑与梦想的故乡。在那里,他曾是那个文彩飞扬的少年,而今,却只能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任由“羽衣摧落”,心中满是苦涩与孤独。泪水,终于在这一刻决堤,它们无声地滑落,与这片大地融为一体,化作了诗人对故乡最深切的思念。而那只蛱蝶,依旧在诗人的视线中翩翩起舞,它似乎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安慰着这位远方的游子,告诉他:无论身在何方,心之所向,便是故乡。
《夜雨》中的景致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宏大与震撼。天空仿佛被一层深邃的寒铁所笼罩,乌云密布,沉甸甸地压在每一寸空间,让人心生敬畏,仿佛连呼吸都能被这寒天冻结。细雨如织,不是轻柔地飘落,而是带着一股不屈的力量,肆意地鞭打着每一寸土地,发出阵阵沉闷而有力的回响,那是大自然独有的交响乐,震撼着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此刻,一位旅人独立于荒野之中,衣衫被细雨浸透,紧贴着肌肤,带来刺骨的寒意,但他却浑然不觉,双手不自觉地紧握成拳,却也只是徒劳地对抗着这无边的寒冷与孤寂。他的目光穿透了层层雨幕,直抵那遥远的天际,只见一行大雁振翅高飞,它们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划破长空,留下一道道坚毅的轨迹,那是归家的方向,也是旅人心中难以言喻的渴望。
转而至《旅店对月》之境,日落西山,天边最后一抹余晖也悄然隐去,世界被一层淡淡的暮色所笼罩。旅人终于寻得一处简陋的旅店,投宿其中,心中虽有片刻的安宁,但更多的却是难以名状的离愁别绪。夜深人静之时,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它圆得如此完美,皎洁无瑕,洒下银辉万缕,将整个旅店乃至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温柔而又略带凄清的光辉之中。
月光透过窗棂,斑驳地照在地上,也照进了旅人的心房,勾起了他对家的无尽思念。这月圆之夜,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而他,却只能身处异乡,望着那轮不属于他的明月,心中五味杂陈。那月光,似乎也变得格外清冷,带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哀愁,提醒着他,月圆多是别家时,这份孤独与思念,只能默默承受,直到下一个黎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