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聚焦四川省川剧保护发展热点难点,通过抢救性保护、人才培养、剧目生产、院团建设、研究普及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解决川剧传承发展面临的从业人员紧缺等现实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川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推动川剧在新时代振兴发展,除了川剧保护传承立法,四川还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川剧创新发展之路,展现巴蜀文化的崭新气象。
出人出戏 川剧创作推陈出新
今年以来,沿着东坡足迹,省川剧院新编历史川剧《梦回东坡》展开全国巡演,已在北京、上海、徐州、杭州等城市演出30余场,收获大批戏迷。更有部分观众跟随巡演脚步,跨城市进行“二刷”“三刷”。
“巡演收获观众好评,激励我们继续做好川剧的传承与传播,进一步讲好四川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看来,抢抓时代机遇,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在作品的创新创造中寻找“破圈”之道。
从历史文化中挖掘题材,川剧精品剧目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不仅获得业界好评,也吸引大量年轻观众。近年来,省川剧院创排的《草鞋县令》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梦回东坡》荣获第五届四川文华剧目大奖。此外,《白蛇传》《和亲记》《绣襦记》《鸳鸯谱》等经典传统剧目的传承演出,也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你看这价值连城,比黄金还贵’,这句要这样说。”近日,省川剧院排练场内,80岁的川剧演员李兴中忙着指导年轻演员排练川剧《桂英打雁》,反复示范剧中动作和台词。
陈智林介绍,为破解戏曲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挑战,剧院有计划地邀请本院或川渝地区的川剧老艺术家前来传授优秀传统剧目,让青年演员在传统剧目的训练中夯实基础,成为能挑大梁、演大戏的青年新秀。与此同时,在新创剧目中大胆启用青年演员,如在川剧《梦回东坡》的演员阵容中,刘咏涵、赵思雅、李雨洁等“00后”年轻演员担纲重要角色。老一辈艺术家在表演技巧、角色理解、人物塑造等方面对青年演员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助力戏曲新秀通过舞台实战磨砺快速成长。
剧院还通过剧目创排带动人才培养,编剧、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年轻主创迅速成长。今年亮相舞台的川剧《皮影人家》,讲述了皮影艺术的传承故事,收获大众好评。作为四川艺术基金2023年青年艺术人才舞台孵化项目,该剧采用“传帮带”形式——在剧院业务骨干的带领下,编剧、导演、演员等均由“90后”“00后”担纲。他们通过剧目实践提升了能力,同时也为川剧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融合创新 多维展现川剧魅力 8月29日,成都市锦江区指挥街108号,省川剧院广场上人来人往。街道两侧外墙画上,大熊猫穿着川剧服饰,展示着川剧变脸绝技;大幅花旦画像旁,“蜀戏冠天下”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省川剧院与春熙路街道办携手,打造了一条川剧特色街区。这里,每一面墙、每一处空间都巧妙融入川剧元素,让观众一走近剧院,就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传统与现代、烟火与川味交融的场景,吸引不少游客拍照打卡,让剧院成为川剧文化新地标。
走进剧院的文创产品区,川剧变脸娃娃、川剧人物造型手办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暑假带孩子来成都旅游,川剧是必须要打卡的。”当晚,来自杭州的游客王丹和家人看完《芙蓉国粹》演出后,来到文创产品区选购纪念品。“演出太精彩了,除了经典的折子戏和变脸表演,还有川剧戏服走秀,小朋友特别喜欢,我们准备给他买点变脸手办。”
作为剧院文旅融合项目,《芙蓉国粹》每天在剧场固定上演。除了戏曲主体表演外,该演出还巧妙融入川剧经典折子戏片段、川剧经典唱段、川剧绝活、情景剧、特技等多种表演形式,以时尚与传统交融的形式,创新展现川剧魅力。
“周末戏聚”是更多资深戏迷的首选。每周六、周日下午,“周末戏聚”舞台都会上演经典大戏和传统折子戏,同时汇聚全川乃至全国的优秀戏曲剧目展演,为戏迷带来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戏曲表演。
“互联网+”为戏曲“出圈”增添新可能。打开“成都《芙蓉国粹》川剧变脸秀”抖音号,一段“皮金滚灯”的精彩表演获得上万次点赞,吸引不少年轻观众前往剧场观演。
探索戏曲传播全媒体化,省川剧院打造川剧线上推广项目“云尚川剧”,通过各种主题活动、专题直播推广川剧文化;在“川剧会客厅”直播间,剧院邀请名家名角到会客厅畅聊川剧,以线上带动线下的方式,引导年轻戏曲观众走进剧场,体验川剧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尝试川剧跨界融合的新路径。”陈智林表示,剧院计划通过“川剧+”探索,让川剧融入到游戏、流行音乐、动漫等领域,让观众以更多方式认识川剧、爱上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