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说临邛
李旭葵
邛崃是中国西部著名的县级市,邛崃古称临邛,临邛之名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临邛之名从何而来?翻开文献史料,穿越时空,走进历史,刨根问底,探索临邛地名背后的故事。
临邛,是由“临”字和“邛”两个不同意思的字,组合而成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
“临邛”二字,最早是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即公元前91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历经十六年写成的中国第-部通史《史记》第五十七·司马相如列传中。后来在晋代常璩著的《华阳国志》卷三·蜀志都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此,家喻户晓,一代代地被流传下去。古临邛成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而且在西汉因发生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动人爱情婚姻,成了人们追的爱情象征和偶像,使“临邛”名扬天下。
先秦时期的公元前 314 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率兵灭巴蜀,蜀守张若于公元前 311年,临邛与成都、郫城和江州(重庆)同时建城、至今已有 2300多年。从此,临邛县城名列巴蜀四大历史古城,在1991年,临邛县城被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省首批历史名城。 “临邛”二字,就从蜀守张若于公元前 311年筑城命名为“临邛”开始延续至今。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史书文献所载涉及在古临邛之地的人和发生对历史有影响的事件,都是以“临邛”的文字而记载入史。
临邛,繁体字为“臨”。会意为,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像人的眼睛,左下角像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像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临”,还有临近或监视的意思。
临邛,依山而名。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取南界邛崃山为名”,即临近邛崃山的意思。
因与古代称为属于“西南夷”中“邛人”部落民族相邻相融,故取中性含意的“临邛”为地名,是以建城的作用功能而取名,以示友好坦诚和睦相邻。
临邛,又有因临近邛水而得名。宋《太平寰宇记》载:“本秦县,汉属蜀郡。邛水出严道县(荥经)邛山,出青衣江,故云临邛。”
“临”字,古代是产盐的地方,或食盐供应方便的地区,便是人类乐于聚居之地。在周朝才开始有了用“临”字, 成为古代食盐的代称。临邛,早在秦汉时期盛产盐而且设置盐官,这里还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来制盐的地方。临邛之名,因此还有人说是这里是邛人煮盐的地方,故取名临邛。
古称临邛的邛崃,自古以来就是产酒而且还是产好酒的地方,而且还有酒乡的佳誉名声。
临邛,有临近产好酒的地方而故名。由北方南迁吐番等部族演变而来的藏族,在古代社会里,属于“西南夷”中的一个重要部落族群。藏族曾经在古代的临邛境内居住生活过,是后来被迫南迁。《西藏志·饮舞》中载:青稞酒,“淡而微黄,名曰穹,亦有青稞烧酒。饮酒之后,男女相携,沿街笑唱为乐。”酒,藏语方言呼之“穹”,“邛”与“穹”相谐音。自古以来,藏民们都知道,在藏语里,“邛”是酒的谐译音。在藏文里,“邛”是产好酒的地方。直到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藏族人仍然叫“酒”的谐音是“穹”,这不是偶然的,是有历史文化渊源。
古代称为吐蕃的藏民,对大鹏鸟很崇拜。在喝酒高兴的时候,大呼小呼高喊“邛”。“邛”,即大鹏鸟,喝酒就是要像大鹏鸟那样雄起。唐代以前古汉语酒的发声是,才笑反切,音近邛、羌,所以现在藏语酒的发音用的是古汉语发声。
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影响的“临邛县”、“临邛火井”、“临邛才女卓文君”等历史名人和事件,都冠以“临邛”文字载入史册。王羲之、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等历代著名诗人都对古临邛有诗文,但都是以“临邛”入诗文。
茶马古道随着唐宋茶马互市的兴起,川、滇地区的茶叶源源不断从“茶马古道”运送入康藏。川藏茶马古道以川西产茶区为起点,由成都经邛崃、雅安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进入西藏。邛崃从汉代起,就是中国产茶的重要地区,因此不仅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而且还是重要的路段。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茶马古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在中国境内文化线路遗址全长二千多公里,纵贯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成都至雅安这一段,在茶马古道中叫做“临邛古道”,其中包括邛崃境内的西和南两条古道,统称为临邛段。
邛崃县名,是在 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后的 1914 年,中央政府实施撤州置县,撤邛州,邛州原辖临邛、大邑和蒲江三县,分别独立置县,由省军政府直辖。临邛县以邛崃山为名,更名为邛崃县。
对于邛崃山,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在秦汉、唐宋史料上,是指古称严道的荥经县境内大相岭叫邛崃山,是史书上记载说的邛人自山上下来,也就是“崃”、“崃山”的由来。因此,在荥经县境内就有邛崃关、邛崃镇、邛水等以邛字的地名。
现在今天说的的邛崃山脉,是指在四川省西部,横断山脉最东缘的山系,南北绵延约250公里,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东侧是四川盆地,西侧是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为四川盆地灌县至天全一线以西山地的总称。
自从在先秦时期的公元前311年建城名临邛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 从此“临邛”地名名杨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