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鉴赏绿洲之源,堪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坎儿井
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新疆坎儿井。
随着继续参观素有“绿洲之源”美誉的吐鲁番,我们有幸在这里参观了著名的新疆水之源: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至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不用我介绍,大家早就明晓,而这坎儿井确实很多人,尤其是南方人知道的并不多,这这里还得介绍一番。
坎儿井最早源于西汉,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我们乘车到达坎儿井附近,前文我已经说过在新疆参观任何一处景区,至少的乘车两至三个多小时,好在坎儿井离吐鲁番葡萄沟不甚远,很快就到。
还别说这坎儿井还真的给大家介绍一番,都知道我们南方常常用井水,而井水只需系一条长绳长绳端口挂一个装水的器皿,即可从井里吸上水来。但新疆的坎儿井有点复杂,它由暗渠、竖井、出水口、阴渠、蓄水池五个部分组成,全新疆共有坎儿井1784条,到2003年依然由614条,干涸1170条,直至2009年,依然有427条,干涸193条,我们参观时依然能看得见水流,坎儿井现在已经归属于新疆博物馆,我们走进博物馆,先看介绍,再走进坎儿井,这是坎儿井的一个暗渠,沿着一个旋转型阶梯,顺势而下,越往里越暗,渐渐地就能看到地下水系,这里还真不知道如何用文字来描述,只是跟随着大家缓缓向下,再向下,看到一个像圆门似的,再向里,便看到了坎儿井暗渠,走到这里,我深深惊叹,当年这坎儿井的修筑确实不容易。
尽管至今已经有两千多个坎儿井已经被风沙遮蔽,但这里依然还留存着四百多个,这坎儿井的水依然为新疆人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写到这里,大中型按下当年汉武帝们这是他的一个主要功绩,是他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让中国的版图不断壮大,可在看当今,这新疆的“疆”字,(“疆”字左边的弓,是寓意新疆的疆土犹如这弓,曲曲直直,悠长悠远,而右边的一横一横中间两个田字是寓意中国的疆土不断的被割让,至今还不能完全收回到祖国这片疆越中来)硬是把当年汉武帝打下的江山分割成一块一块,这实在是万分遗憾! 但愿我们的后代能收回属于我们的疆土!
文字,图片:萍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