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志、切问之释——《论语》注释质疑之二
知识性差错(2-4)
2016—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52页: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浅析
“笃志”、“切问”的注释似不当。
一、教材注释笃志之不当
愚以为,“博学而笃志”,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而且记得牢固”,“笃志”相当于强记。
(一)教材注释与语境不合。
教材注释“笃志”为“坚定志向。笃,坚定”(即“志”为“志向”了)。若如斯言,则“笃志”与上文“博学”、更与下文“切问、近思”就都走不到一起了。因为“博学”、“切问”、“近思”说的都是学习,现在它们中间来一个另类的非学习的“笃志”,不是很突兀的吗?
(二)教材注释与故训不合。
1.博,广也。笃,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论语注疏》301页)
2.博,广也。笃,厚也。志,识也。言人当广学经典,而深厚识录之不忘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393页)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矣……(《四书章句集注》176页)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注】孔曰:‘广学而厚识之。’……”(《论语正义》740页)
关键语:
(笃志)“厚识之,使不忘”——“不忘”与学问之记忆有关而非与志向有关。换言之,牢记才能不忘,不忘就要牢记——哪有半点“坚定”、“志向”之意。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笃志与学问有关而非与志向有关。
上述四故训出自《论语》注释的四专著,它们“代表了《论语》研究的四个阶段,同时也代表了四种研究方法,是现代研究《论语》基本资料”(百度《论语》)。
(三)教材注释与今说不合。
1.黄氏《后案》:“志、识通,记也,见《后汉·章帝纪》引此经李注。世有以仁心待人,而施之转受其害者,必博学以求仁术也。既学仁术矣,而必坚以记之,以俟行之也。”
《论语述要》:“孔注读志为识,志、识、记古通,笃志即厚记,亦无忘其所能意。……以本文顺序言之,初而学,既学要记,疑则问,终乃思,而求得于已学之后,问之前,中间笃记一层正不可少。”
“笃志”即“笃记”,亦即“坚以记之”,即“牢固地记住”。
原文可译为,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牢固地记住,……”
(栾锦秀《咬文嚼字读<论语>》238页)
2.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要记得牢固,……”
(王子居《论语原解》317页)
关键语:
“既学仁术矣,而必坚以记之,以俟行也”;“初而学,既学要记”,“学之后,问之前,中间笃记一层正不可少”——从逻辑角度说“记”(笃记)之存现。
“‘笃志’即‘笃记’”——同义互训,从知识角度说“志”与“记”。
笔者于2018、2022、2023、2024学年提出质疑。
二、教材注释“切问”之不当
愚以为,切问之切,焦点在于问的对象上。切问即问“切”,问贴近之事或说是就贴近之事发问。“切问而近思”之切与近,同义互文。切问近思,切近地问与思。而教材注释“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切,恳切”,则是把“切”放在“问”的态度上了。
(一)故训。
1、2、3.“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学)者不精,(于)所思者不解”。((《论语注疏》301页,《皇侃<论语集解义疏>》393页,《论语正义》740页)
4.“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四书章句集注》176页)
关键语,切问之反向是泛问,泛泛而问,不切实际。若如教材注释为恳切发问,则反向应为虚假(虚伪、敷衍等)发问才对。
(二)今说。
1.“切问而近思”,“切”犹“靠近;贴近”,“近”犹“接近;靠近”,“切”、“近”互文同义。此句可译为:“就贴近自己所学内容发问与思考”,也就是“发问与思考的问题与自己学习的内容相连”。(栾锦秀《咬文嚼字读<论语>》239页)
2.(切问而近思)“就与切身有关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疑问,多思考与自身相近的问题。”(王子居《论语原解》317页)
笔者于2019、2022、2023、2024学年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