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大院,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北街上的一所占地760平方米的名宅。大院位于邛崃市北坛社区大北街上段西侧211号,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原为张姓商人私宅。早年打造大北街古街时,在张家大院大门上挂上了“张白祠堂”的牌子。
张家大院坐西北向东南,入口位于北街街面上。一进二(四合院民居中,“进”指院落的层次或排列)的砖木结构四合院,面阔(相邻两屋架之间的小空间为“一间“,一间的宽度称“面阔”)三间16.5米,纵深40米。临街面当心间为门厅,左右做商铺铺面。门厅后部砖砌牌坊式门楼,三间四柱,中间开门洞设双扇木门。牌坊式门楼两侧和门楣的砖墙表面装饰石灰泥塑浮雕图案,左右侧的碎瓷如意花瓶中分别插着牡丹、菊花,置于几案之上,寓意吉祥如意、碎(岁)碎(岁)瓶(平)案(安);门楣枋上塑着浮雕鹿与鹤,寓意鹿(禄)鹤(寿)同辉。
门匾上蓝底白字阴刻“三阳泰”三字,平常人称“三阳开泰”,意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寓意吉祥。左右灰塑浮雕的牡丹、菊花比喻春秋,以春秋代年颂祝年年吉祥。
穿过牌坊式门楼后面的前院过厅,便进入了前院四方形的天井之中。院中一楼一底的单檐悬山式穿斗木楼,小青瓦盖顶;左右各有厢房三间。底层东北角设登楼木梯,楼上的楼廊三面相通,厢房上部木格花大方花窗和下部木墙板与木裙板楼廊协调一致;楼下厢房与楼上相同——大方格几何纹门窗下装木裙板,仿佛墙上像围了裙子一样。檐下装饰的花牙、吊柱和枋下的雕花撑弓、木柱下的雕花石础、红砂石板铺就的天井、阶檐,无一不彰显着川西民宅风格。天井北厢房西北角挖了一口水井,既解决大院生活用水的方便,又保证防火就近取水的需要。
前院西侧砖砌隔墙上开了个门,通后院天井,天井中的正厅屋子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三间9米,通高约6米,单檐悬山式穿斗木结构,小青瓦屋面。雕花木门窗,砖砌墙裙(半装台),墙体上部篱夹壁,山墙和后墙为粉白色的砖砌体。
为什么把张家大院称作“张白祠堂”,缘于解放之初大院房屋划归居委会办公使用时,打听到院子过去的男主人姓张,妻子姓白,又觉得这个建筑有点像祠堂,于是有人将其称作夫妇共有的“张白祠堂”,打造古街时就以“张白祠堂“为张家大院命名。后来有人就两姓祠堂的来历、故事写成了文章,对吸引游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按照中华文化传统,家族祠堂为男方一姓人祖祖辈辈共有,是凝聚一姓家族团结的场所,一般由年长且德高望重的族中老人为宗长或族长,管理家族事务。将张家大院称作祠堂本就欠妥,起名“张白祠堂“更是错上加错,违背了祠堂的本义。虽然“张白祠堂“引人眼球,我们也欣赏取名之人为吸引游客作出的努力,但违背历史文化传统常识的事最好不做,不然可能被行家里手当作笑谈。我们不反对宣传张家大院时,讲讲“张白祠堂”的传奇故事,但给大院起名用是否用这四个字应该慎重,最好将其正名为“张家大院”。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成都战役在邛崃境内打响,解放军12军的军部就设在张家大院里,这所古老的宅子为国共两党之间的最后一次大兵团级决战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12军政治部设在小北街张志和故居里)。
2005年国家投入120万元修复张家大院,并在院内先后设川西民俗博物馆、邛崃历史文物陈列室、唐代龙兴寺石刻艺术陈列室、邛窑陶瓷艺术陈列室等。2018年2月18日,张家大院以“张白祠堂“名义,入选《成都市第十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2023年开始实施大北街、兴贤街城市更新提升工程二期项目,开始对张家大院进行保护修缮。2024年底大院改造工程接近尾声,不久将以崭新的面貌开门迎客,给临邛古城增光添彩,为展示邛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