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安徽休宁人范槲随任参政的父亲范涞来到四川,万历三十年(1602),范槲写下了一万二千余字的《蜀都赋》,对四川各府州县的历史人文、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等作了宏阔生动的描述。浙江鄞县人余寅、安徽休宁人程涓分别为之作序,随后浙江仁和的江鎏为之作注。
余寅(1519-1595),清康熙《鄞县志》卷十七:“余寅,字君房,改字僧杲,号汉城。万历庚辰(八年,1580)进士,为都水司主事。”后官至太常寺少卿,著有《农丈人诗集八卷文集二十卷》等。
程涓,生平不详,安徽休宁临溪人,字巨源,别号勋贤里人。其父程廷策,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历任户部山西司主事、户部陕西司主事、辰州府知府等。程渭曾全力参与《程氏墨苑》的编纂,并有《千一疏》传世。
江鎏,生平不详。清康熙《仁和县志》卷十:“ 江鎏,金弟。有传。以上二人俱中顺大榜。”
《蜀都赋》按地理方位“一路”写来,江油之后接着就写北川。赋曰:
“窦圌真人攸居,石纽神圣斯兆。禹穴可探,匡台可考,何质劲之弗渝,而羊蜂刀弩之是宝。昔从周师,今也休绍。宝珠、赤珠,封域有堡;复土、永平,坝底暨大印、雎水之区,咸藩卫而安保。十村八村之平化,聿狉狉于白草;乃白马于木瓜,并摇尾于一饱。高基、磨磨之裔,靡不仰沫而驯扰。”
【原文意译】窦圌山是真人绝佳的修炼之地,石纽则因大禹生此而昭示着这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圣地。禹穴可以探幽访古,匡山(李白读书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可供考证。为何大禹的品质坚韧如一,他的后裔却将羊、蜂、刀弩视为宝贵的财产和武器?他们的前辈曾跟随周朝的军队征讨,如今仍然传承并发扬着这一精神,始终栖居守护着这片土地。宝珠、赤珠等古老的寨子,在这些土司的领地内都有军事城堡的监守,复土(堡)、永平(堡)、坝底(堡)这些险要的地方,以及大印(堡)、雎水(关)这样的要塞之区,也都因为大禹的庇护和官军的守卫而安宁无恙,周边无数的村寨也都自愿顺服归化。白草河流域的番人虽然文化落后,有时还有蠢蠢妄举,但在朝廷的安抚下,还是过着安居的生活;而白马和木瓜一带的番人却仍在为饱食而摇尾乞怜。高基、磨磨(高基寨在今青片,清乾隆番寨图上可见。磨磨具体所在不详,约在今马槽一带,此泛指青片河流域)这些地方的番人,也因仰赖大禹的恩泽而驯顺安宁。
《蜀都賦》(明)范槲撰 明刻本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江鎏注云:石泉石纽山,有二石结纽。《方舆胜览》云:“禹生石纽村。”石泉崖山有禹穴,禹尝憩此。 江油大匡山,有李白读书台。武王伐商,氏羌从之,本朝嘉靖方改府县。石泉宝珠寨口,以限北境番界;赤珠宝口,以限西境番界。石泉西有复土二堡,永平等七关堡,坝底等四墩堡,大印等六关堡,雎水等五关堡,各有守官,官军迩各宁谧。(龙安) 府西南白草番素强,出掠,嘉靖年征斩后,万历年相率来归,愿为编氓,今改诸寨为平十村、八化村。其白草番风村颠等寨,万历七年以内顺为氓,俱属土通判李泮所辖。府西北白马番称强悍,庐聚者有十八寨,岁受抚赏,无敢肆,属土通判王承恩辖,其生番数百里, 绕出洮岷之后不可计。 府正西木瓜番人少地微,向勾引白草,今止令赴小河所受岁赏,土知事薛兆芝辖。府北生番高基、磨磨二寨,皆青片黑水生番种,近见白白草归附,愿纳蜡为编民。
范槲《蜀都赋》描述今北川(石泉)县)部分和江鎏所作的注释,是研究大禹和羌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比如江鎏注所说:“府北生番高基、磨磨二寨,皆青片黑水生番种”丰富了人们对马槽一带羌族历史的认识。
在余寅的《农丈人文集》(明万历32年刻本)中,我们看到了他为张时彻所撰的《南大司马张公传》。张时彻就是明代最大规模征剿白草羌行动的筹划者,时任四川巡抚。
《农丈人文集》(明)余寅撰 明万历三十二年刻本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