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给“整黄”了的不是春晚,而是我们的心
[color=rgba(0, 0, 0, 0.3)]
谢歌说事
新年的第一个日子,好想静下来休息,不想写任何文字,整两个简单粗暴的菜小酌一杯才是最有人生味道的事。却不想突然醒来了,打开微博关注人们对春晚的评论,顺便发了条微博,吓的不轻。微博于今晨6:04分发出仅仅14分钟,点击率竟然突破2.1万。不说几句都不行了。
每年的春晚,都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文化盛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待与欢乐。但随着时代变迁和观众口味日益多元,春晚已失去昔日辉煌,成为“鸡肋”。不经意间,看到微博上的一句话,说是今年的春晚又被“整黄”了。
留意了一下,感觉今年的春晚,网友们最集中的吐槽点差不多与历年类似,莫过于内容的单一与缺乏创新。从节目单上看,虽然涵盖了歌舞、小品、相声等多种艺术形式,但真正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节目却寥寥无几。不少网友表示,许多节目都是老瓶装新酒,缺乏新意,让人提不起兴趣。特别是语言类节目,笑料陈旧,包袱老套,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与笑声。
微博上的吐槽上了热搜的是这句“建议岳云鹏别上春晚”,环球网火上加油直接拿这句话作标题。大过年的,而且是新年的第一天,善于看“岳云鹏”风水的环球网就开始落井下石,蛇年开头就如此不厚道。这一推,估计明年的这个时候,老岳就真的没戏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是春晚把老岳整没了,而是春晚把老岳真要整没了。
看了看2025央电视春晚的成绩。据微博数据显示,此次春晚总收视率达到39%,市场占有份额超过了75%,显示出了极强的吸引力。
但仍有网友表示,不专业的演员在唱歌,作曲旋律不好听,作词也尴尬,全开麦没几个,就舞台效果今年根据网络资源来看稍稍好点,不搞暴发户的大舞台和人海战术了,学小韩打歌节目搞小舞台和优化动态舞台,追求小而美。
其实春晚已经很用心,新定义了“弹幕”,一场奢靡的晚会,有几个爆款瞬间,从来不把观众当必备品,剩下的是什么呢?
这年头,百事萧条,也只能静下来看春晚,认真看春晚的人,都是厉害的人。28个省市春晚收视率显示,越靠近北方越有人看,南方人都不啥看春晚。都不看春晚了,在看啥呢?电视开着,一家人围着打麻将,杀“家撘子”,万里长城永不倒。还有的,也就开着布满尘土的电视听个声音。打牌的打牌,玩手机的玩手机,只有北方人扛起了今年的春晚收视率。
万万没想到春晚收视率,也能变成南北分界线。 于是才有感而发了上面那一条微博。这会儿回头看,已经突破2.2万,估计10万+也说不定。新年第一天,重要的不是点击,而是心情的舒适度。
估算起来,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至今,春晚已经迎来属于它的第42个年头了。40多个春秋,我陪她到了白头。一路下来,春晚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节目形式上看,春晚经历了从简单到丰富,从传统到多元的转变;主题也从最初的简单庆祝,到如今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回溯往届春晚,不仅是艺术形态的更迭,更是社会文化的前行及时代精神的升华。这是我这些年来对春晚的看法。
历年的春晚,除了内容单一外之外,春晚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时代感,与年轻人的审美和兴趣严重脱节。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表示,春晚的节目内容过于传统,缺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结合,让他们难以产生共鸣。一些网友甚至直言,春晚已经变成了“中老年晚会”,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网络时代,观众参与感和互动性越来越重要。然而,今年的春晚在互动性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除了偶尔的观众互动环节外,大部分节目都缺乏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让观众感到被忽视和疏远,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才有人吐槽说,春晚,“气数已尽”。
春晚不办,肯定不行,办了,肯定还是不行。2025年,总的来说,矮子里面选高个头,今年比往年有稍许好一溜溜,算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了。在现实的降维打击下,早已不再奢求什么了。心中那份永恒的年味和着这举步维艰的岁月,所有的记忆都消失殆尽。
打麻将需要“硬脚子”,看春晚也需要,只是,南北差异不同而已,这意味着什么,实难理出个头绪来了,瞬间才觉出刚才的那条微博,还是有点意思的。倘若死掉的春晚,泉下有知,最应该感谢的是,北方人的侠肝义胆、义无反顾的为春晚站台和义薄云天的两肋插刀。佩服!
也那怪,收视率显示,越靠北越看春晚,越靠南越念开放。这年头,能静下来看春晚的人,都是最厉害的人,也是最能体现,紧跟时代的人,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正能量。
“今年的春晚终于又给整黄了”?其实这说法不对,真正给“整黄”了的哪里是春晚,而是我们这颗,既骚动又爱移动的心。